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感覺到涼意,尤其是早晚上下班的時候,穿著短袖騎車,感覺有點冷。炎熱的天氣還歷歷在目,沒想到一轉眼就變冷了,不得不說天氣變化真快。但是大家翻看日曆就知道,今天出伏,怪不得溫度降了下來,看來三伏天是真的離我們而去了。
關於出伏日的諺語,了解一下
「雨淋出伏日,四十五天雨」
如果當天下雨天,預示著從現在到十月上旬都以雨天為主。此時農作物陸續開始結果了,如果一直下雨沒有好天氣,植物就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到時候結出的果實就會很小很乾。
雨水過多還會讓農作物爛根,甚至導致農田被淹沒,讓老百姓這一年都白忙活了。陰雨天空氣潮濕,對於已經收穫的穀物來說是非常不利的,穀物受潮容易發霉,滋生有毒的黃曲霉素,這種穀物是沒法吃的。
由此可見,出伏這天下雨並不是什麼好事。
「出伏晴天日,八月田要干」
如果出伏日沒有下雨,那麼這是一個好兆頭,說明接下來的日子大部分都是好天氣。秋日陽光灑在農作物身上,保持田地表面乾燥,進入收穫旺季,在這樣環境中長出來的穀物才是粒粒飽滿乾燥的,不容易生蟲。
農作物生長受天氣變化影響,人體健康同樣如此。出伏後將迎來「善變」30天,此時溫度波動大,人們很容易感冒生病,而且氣溫變化還會導致血管收縮,對血壓造成影響,如果有心血管疾病,一定要積極預防。秋季養生有講究,看看老話「四不做、三不吃、防兩病」,具體是說什麼。
老話說「四不做,三不吃,防兩病」,具體是什麼意思?
「防兩病」——中風、心梗
溫度變化和血壓聯繫緊密,溫度下降一度,收縮壓上升1.3mmHg,而且交感神經比較活躍,在這種情況下出現各類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很高。
工作再忙都要關注身體健康,出現肢體無力、舌頭伸不直、嘴歪等情況時,及時向身邊人呼救,可能是腦血管破裂或堵塞了,要及時疏通。
入秋後出門運動要做好保溫工作,避免受涼、情緒激動、過度勞累,如果神經突然興奮,血壓往上跑,很容易誘發心梗。運動時感覺胸痛、肩痛、牙痛、噁心、冒冷汗、心悸,要及時停下來休息,撥打急救電話。
平時要關注天氣情況,發現早晚溫差大時要準備一個外套,頭髮稀少的中老年人應佩戴帽子。運動要舒緩平穩,不宜過度激烈,如果當天感冒生病,最好在家休養,等康復後再運動。監測血壓、血脂情況,發現指標上升及時治療。
「三不吃」——不吃西瓜、絲瓜、生薑
過了一個苦夏很多人都瘦了,現在溫度慢慢下降了,人的食慾逐漸增強,大家都想著法兒進補。有三種食物不宜繼續食用,不利於秋季養生。
西瓜寒性大,水分多,食用過多會腹瀉、尿多,導致脾胃虛寒。而且入秋後西瓜漸漸下市,它的口感和夏天相比相差很多,沒有那麼甜,還是少吃為好。入秋後要開始滋養脾胃,為寒冬做準備,而秋瓜容易壞肚,不利於消化道健康。
農村裡幾乎家家院子旁都種著絲瓜,但是到了秋天后,絲瓜越來越粗,越來越老,裡面的種子很大,口感不好,不適合繼續吃了,不如留著結絲瓜瓤,拿來刷鍋洗碗。
秋天溫度下降,但是燥熱之氣卻加重了,嘴唇、皮膚都容易干,心情也會煩躁,此時不適合再吃生薑,會加重燥熱。平時炒菜、燒湯要注意一點,不要放太多生薑。
「四不做」——不熬夜、不受凍、不受累、不操心
要改掉夏季熬夜的習慣,晚上早點睡,盡量在11點前入睡。缺覺的人白天容易疲乏,還容易煩躁,血壓也不太平穩,出現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
秋季不要受凍,老年人要注意腹部、頭部保暖,因為老年人的血管缺乏彈性,脾胃比較虛弱,一旦受凍就容易腹瀉,血管也會收縮,對心臟和大腦都有危險。
應勞逸結合,減少繁重的體力勞動,否則容易消耗過多的陽氣。秋季要適當收斂,為寒冬積蓄能量,這樣體質才會好,不容易生病。運動方面也要注意,不可過於勞累,選擇太極拳、騎車、慢跑等舒緩的運動比較合適。
秋涼、秋郁都會讓人心情不好,滋生負面情緒,總是忍不住擔心:孩子會不會生病?自己的老毛病會不會犯了?要不要吃點保健品?越是操心越是覺得不順心,找不到節奏,不如順其自然。
每一個季節都有它的特點,秋季的特點就是陽氣減少、天氣乾燥、溫度多變,所以這個階段人很容易生病,情緒也會低落、煩躁,這些都是正常的,只要注意預防和調節,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平時要多喝水,注意休息,感覺身體不舒服時要適當休息,不要硬抗,尤其是有高血壓、高血脂的人,出現胸痛、頭暈、肢體麻木等癥狀時,一定要響起警鐘,不要耽誤。
參考資料:
[1]世界心臟日 | 秋季心腦血管病的防治·健康瀋陽.2021-09-29
[2]秋季心血管疾病進入高發期 持續胸痛要立刻就醫·北青網.2018-10-09
[3]「新聞早茶」今日出伏,即將迎來最「兇險」的30天!還有這些熱點……·河北新聞網.2022-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