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什麼是國民度、什麼能考驗一個運動員的受歡迎程度呢?
他入學全民報道,他怎麼還沒畢業全民操心,他畢業論文寫完了,單憑一個節目截圖,也能上整版報紙……
沒錯啊,這就是羽生結弦啊。
更何況,這人的畢業論文,居然敢「明目張胆」的研究自己!而且,研究的還是「基於3D動作捕捉技術的陸地跳躍研究」這種無論是論題還是論據都讓人耳目一新的課題。
今天,更有羽生結弦在論文中提及的AI捕捉設備的公司(一個讓中國冰迷為之驕傲的事實是,這家技術公司就是咱們中國的優秀企業)出面認領,羽生結弦的論文中用作論據的動態捕捉設備,用的就是這家公司的出品。
這也讓一些日常只是熟悉羽生結弦在冰場上的表現,總是震驚於他的節目的「美」的很多人感到「意外」。
「原來羽生結弦的頭腦這麼厲害!」「原來只覺得是早稻田學霸,沒想到這個學霸在學業上真的這麼牛!」「知道羽生結弦牛,沒想到這麼牛!真是優秀的人是方方面面的優秀!」所以昨天的「論文寫完了」的消息一出,無論日本還是中國網友,也都引來一群人感慨。
可是呢,感慨之餘,我也想說。你們是不是對羽生結弦,或者說,是不是對這些身處頂尖TOP級的運動員的頭腦,一直有什麼誤解?其實,只要是能到達頂尖級別的運動員,其心智、頭腦、智商,都一定是「非常人」的存在。我們傳統意識里對運動員「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想法,根本就不客觀不準確。
又更何況,羽生結弦可是號稱「腦子是超級計算機」的男人啊!
我們總是說,花樣滑冰是轉瞬即逝的藝術。短節目2分多,自由滑4分鐘,分解到每一個動作上,都是論秒計算的。而事實上,即便你事先把節目準備得再充分、編排的再好、訓練得再全面,在冰場上瞬間會發生各種情況,當設計的跳躍動作因臨場失誤未能完美完成時,是放棄還是瞬間更改構成、彌補失誤補分?
羽生結弦的頭腦之強大,其實就從他對自己比賽的臨場應對,就可見一斑。以至於江湖上總有「羽生結弦是真的把自由滑滑成『自由』滑」的傳說。
最近的,2019花滑大獎賽NHK杯的男單自由滑決賽中,他以超級冷靜、強大的臨場反應能力,在一跳跳空的情況下,更改了節目的整個後半構成!成功補上連跳挽回損失,最終如願以兩站全冠、總積分排名第一(兩站總分也是第一)晉級大獎賽總決賽!
在這場比賽中,他原計劃的4T+1eu+3F的連跳上,4T跳空成2T, 造成後面無法接連跳。
正當大家都在為羽生結弦捏一把汗的時候,邊繼續有條不紊繼續動作的羽生結弦,緊急更改了節目構成! 他在這個跳空的連跳後,緊急接了一個4T3T的連跳!而且,在這個4T3T連跳後,又把原計劃後面的3A3T連跳改成了3A+1EU+3Sde 連跳,成功補上了之前構成中丟掉的夾心跳!
以至於現場解說的陳瀅姐姐都不禁感慨,羽生結弦真的是太強大了!臨場不亂!
我們說這種臨場改構成的難度在哪裡呢?首先,你要計算自己的配置,看自己接下來能做什麼動作,而既不重複跳躍,也可以補上分差,然後,在這種計算的同時,還要完成合樂,不能讓失誤亂掉節目節奏和整體效果。
也就是說,很多時候,這就是一場臨場的高數考試!算構成、算分、算是否跳躍重複!而所有這些要在多長時間內計算完成呢?大概也就是幾秒的時間吧!(也別問我到底幾秒,咱也沒那個能耐算呀)
重點是,這樣的「臨場救急改構成」,對羽生結弦來說,並不是偶發,而是有很多經典案例了。
2011年霧迪杯自由滑《羅茱1.0》時,計劃的是3Lz+2T+2T的連跳,因為第一個Lz跳跳空成1Lz,所以他把自己最後的3S跳後加了一個2T的連跳,變成了3S+2T的連跳構成。
2015年GPF表演滑《天地安魂曲》,因為是表演滑,本來這個節目只有一個3Lo和一個3A兩個跳躍,結果因為3A跳空成1A,所以馬上接了一個3A+SEQ。
2017年俄羅斯杯上,羽生結弦的自由滑《SEIMEI》上失誤了三個跳躍,3Lo\4S\2T都出現失誤,這種情況可能很多選手心理已經慌掉甚至是崩盤了,但他還是在4T後緊急加了一個3T變成4T+3T連跳。
2017年四大洲錦標賽上,自由滑《希望與遺贈》更是三個連跳出現臨場變更!對羽生結弦來說,錯是「不被允許」的,錯後不補救、補救得如果不好,更是「不可原諒」的,所以感覺那場比賽的「高數題」,簡直是加了碼的。
如此這些,試想,除了要有強大的,不到曲終絕對不放棄的運動員的內心之外,冷靜的、聰明的頭腦,更是至關重要的。其實我們常常會看到花滑運動員因為跳躍失誤,但在後續補跳躍時,計算不到位,結果重複跳躍造成「白跳了不計分」的情況發生的。但是這種狀況在近些年的羽生結弦的比賽中,是絕對不會發生的。
2018平昌自由滑《SEIMEI》的配置臨場更改的經過,羽生結弦曾在CWW冰演上親自講解過。當時場上的情況是,羽生結弦的第二個4T落冰不穩,沒能接上原定的4T+1Lo+3S的連跳,於是緊急把後面原定的3A+2T連跳改成了3A+1Lo+3S的連跳。
對當時的情況,他的復盤是:「我4T失誤的時候好像笑了。前面是有點分心,因為43成了,感覺自己要零失誤了,結果後面4T就失誤了。4T這裡有一個舉手的動作,然後我手上就在數123能補哪些跳躍,哪個跳躍分值最高,後面還能做幾個連跳等等,因為我之前在補連跳的地方吃過虧的。然後我就想313是分值最高的,我能完成。」
至於這個計劃的瞬間是什麼時候?羽生結弦坦言:「在滑出的中間我的考慮就已經結束了。可以說我的腦子裡裝了一台超級電腦。」
回到這次因為論文的突出而談及的「羽生結弦是學霸」,「羽生結弦聰明頭腦好」的話題。我想說的是,也許正是因為過去,他在花滑冰場上表現出的「頭腦強大」,太過突出,才讓人忽略了他在其它領域表現出的出色。
前天的新聞後,有日推網友提及,有關係人士說到,「羽生結弦有多聰明,你們要等他退役了,才會真正意識到。」嗯,看來這篇延伸至AI打分、動態3D捕捉的論文,只是人們讓意識到這點的一個開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