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淮北中學,13歲的歐興田與同班8個小夥伴躲在一個角落,死死盯著不遠處。9個孩子個個眼睛通紅,充滿著憤怒與淚水,可是誰也不敢發出一丁點聲音。
在前方,就見一隊日軍橫衝直撞地進入了村子,把村子裡17戶人家,不論男女老少全部趕了出來。歐興田他們聽不懂日軍在說什麼,但不一會就見日軍開始了對村民屠殺。
用刺刀刺,用槍掃射,平時經常熱情招呼的老大爺、村裡可愛的小妹妹就這樣一個個倒在了日軍的屠刀之下。歐興田他們看到這一幕,恨不得立馬衝上去與日軍搏鬥,把他們都給消滅了,為父老鄉親們報復。
但理智告訴他們不能出去,出去也於事無補,雙方人數、力量的懸殊,只會讓他們白白送了性命。
9個孩子就這樣眼睜睜看著日軍肆無忌憚地殘害著自己的同胞,滿眼淚水,卻毫無辦法。待日軍走後,孩子們無法忍住心中的悲痛,沖回了學校教室。
教室中也沒有了老師和同學的身影,9個孩子咬破了手指,在身上寫上請願書,雖然我們年紀小,但我們也要上戰場打仗,為親人、朋友保仇,保衛我們的祖國,讓同胞了不再受這樣的屈辱。
孩子們都知道一旦上了戰場,九死一生,他們也立下了一生的誓言:在戰場上,彼此要互相扶助,誰活著,誰就要為犧牲的戰友收屍守墓,同時要照顧好對方的一家老小。
如果自己犧牲後,為了方便其他人能在戰場上尋找到彼此的遺體,9個孩子用毛筆在小手臂上寫上自己的名字,並且用針一針一針地刺上去,把墨汁刺入血肉里,以此來保證這個名字一生不會消失。
因為此時學校里已經沒有了紙,歐興田就用吃飯刷鍋用的刷子,蘸上鍋灰在牆上寫下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幾個大字,來表明自己趕走日本鬼子的決心。
就在這樣的誓言下,1939年,9個孩子加入了抗日隊伍,成立了尖刀班,走向了血雨腥風戰場,只為心中那一個保家衛國,趕走侵略者的信念。
剛上戰場不久,一天敵軍一梭子彈掃了過來,正好打在了歐興田腿上,當下他的腿就斷了,倒在日軍的封鎖圈內。
9個孩子中的老大哥潘志邦看到這一幕,二話不說,轉身冒著槍林彈雨爬回了封鎖圈,背起了歐興田慢慢,小心翼翼地往回挪。
他對歐興田說:「我們約定好的,有人受傷就要互相幫助,我們不會拋下你,我會帶你出去的!」
幸運的是,最終潘志邦成功地把歐興田救了回來。可是當時戰場條件惡劣,壓根就沒有足夠的醫生和藥物對歐興田的槍傷進行及時治療。
為了防止傷口感染、發火,只能拿一把鹽直接灑在了傷口上,用這種最簡單、最原始的方法進行消毒,然後等傷口自己癒合。
傷口碰上鹽,當下就把歐興田疼得直冒冷汗,他愣是咬緊牙關,拚命忍著。之後因為無法行走,其他幾個同學就輪流抬著他,奔赴在各大戰場,這一抬就是7個月。
7個月後歐興田勉強能下地走路了,重返了戰場,沒想到等著他的是一個個噩耗的傳來。
1940年,潘志邦在一次戰役中被日軍圍困,突圍失敗。等最後歐興田他們找到這個老大哥時,卻發現潘志邦身上、腿上全被子彈打穿了,冒著生命危險去救歐興田的老大哥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他們。
1941年,草溝戰役,歐興田所在部隊只有60人,而交戰的日軍有600人,1個人要打10個鬼子。人數、軍事裝備實力的不對等,很快我軍的彈藥都打光了。負責此次戰役的副連長丁在森,也是9個孩子之一,是和歐興田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兄弟。他在看到這樣的情形後,馬上下命令,讓所有戰友必須撤退,而他和連長斷後掩護大家撤退。
撤退的隊伍中,歐興田是最後一個跨過了標誌著安全防線的河流時,他回頭看了一眼,那一眼讓他一生無法忘記。
在那一瞬間,他看到日軍剛好沖了上來,抓住了丁在森。抓住丁在森的日軍為了泄憤,專門挑了一把重機槍,對著丁在森就是頓掃射,在他的身上打出了幾百個彈孔。就這樣,9個孩子中,第2個好哥們離開了歐興田。
之後的戰鬥中,許明傑被日軍圍困,堅決不投降,寧死不屈,活活餓死;張殿加被燃燒彈打中,活活燒死;喬景昆被漢奸出賣,壯烈犧牲......
也正是在這些英烈的守護下,歐興田的家鄉安徽省固鎮縣任橋鎮清涼村成為當時蘇皖邊區唯一沒有偽政權的地方。
就這樣,經過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最後,當初立下誓言的9個孩子,只有歐興田一人看到了新中國的成立。
從此,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祖國越來越強大,再也不是當初任人欺負的弱國了。歐興田見證了小夥伴們用生命換來的幸福生活。
但歐興田的心中卻一直牢記著那個在教室時立下的誓言。
於是他懷著對戰友的懷念,踏上了尋找犧牲戰友的遺體,帶他們回家的路途。
經歷了戰火的洗禮,歐興田在戰場上曾多處受傷,留下了暗傷,隨著年紀的增長,身體也逐漸虛弱。可是他為了完成當初的誓言,拖著弱病之軀,行走在中國大地上,翻山越嶺,只為找到曾經的好夥伴們。
要知道那是上個世紀80年代,沒有互聯網,沒有移動電話,找一個人哪有那麼容易,更何況是找多年前在戰場上犧牲的戰友遺體,更是難上加難。
可是歐興田依然堅持去做,騎車、步行奔走在所有有消息、有希望找到戰友遺體的地方。皇天不負有心人,2年後,歐興田找到了第一個戰友遺體。有了開頭就更加堅定了歐興田繼續尋找下去的信心,最後一具遺體在23年後才找到,但遺憾的是那位掩護戰友撤退,自己身中百彈的丁在森烈士遺體,最終還是沒能找到。
戰友找到後,遺體安放在哪呢?
1945年抗戰勝利後,歐興田所在的部隊在清涼村修建了一座淮北西大門抗日烈士陵園,安放在戰場中犧牲的戰士遺體。可是隨著解放戰爭的爆發,這個陵園被毀於戰火,再也沒有烈士陵園可以放安犧牲的人。
於是歐興田邊尋找戰友遺體,邊開始重建烈士陵園之路。
為了籌集重建經費,他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積蓄和全部的退休金用於修建陵園。可是經費還差得很多,不得已,歐興田最後依依不捨地拿出了自己珍藏的六枚軍功章,把它們變賣了湊重建費用,讓自己的戰友不再流落在外。
在重建過程中,歐興田還遇到一些趁建園佔便宜、撈好處,造謠中傷他的人,甚至還有一些當地的地痞流氓還上門來威脅老人,想趁機獲得一些好處。
所幸的是,在得知這一消息後,很多老戰友、鄉親們,還有一些老將軍們,都給予他巨大的支持,紛紛伸出了援手,支持烈士陵園的重建工作。
在歐興田的不斷努力下,烈士陵園重建了。正因為有這所陵園,歐興田才能把戰友們一個個接回家,而他本人在陵園建好後就搬出了家,住了陵園,他要實現當初的誓言,陪著這些戰友們,為他們守墓。
要知道這個佔地20畝,住著2400多位抗戰英魂的陵園雖然建好了,但地處偏僻,114台都查不到這個陵園的電話,連郵差都從來沒去過的地方,歐興田老人一守就是30年。
每天歐興田老人都會親自打掃陵園,給戰友擦拭墓碑。
有人問他在這住會感到孤獨嗎?他回答不會,因為這裡住著他的同學和戰友,他不孤獨。
每天老人都會在陵墓前走走,打掃陵墓,看著墓碑上熟悉的名字,老人就像看到了曾經的戰友站在自己的面前。
他對著潘志邦的墓碑說:「咱們幾十年了,你的家庭人口發展地很旺盛,你現在有五輩人了,瞑目吧。」
這些樸實的話語,寄託著歐興田老人對兄弟、戰友們的思念之情。
2008年,老伴去世後,家人也曾經試圖把歐興田從陵園接回城裡,想讓他在家裡安享晚年。可是沒想到老人當天就回陵園了,他說死也不會走,要一直守下去。
直到2016年,歐興田老人身體不適,住進了醫院,而這次住院,也是他第一次離開陵園這麼長時間。
入院後的歐興田老人還不忘叮囑家人要注意打掃陵園,一定要保持陵園乾淨整潔。
殊不知此時的老人已經是食道癌晚期了。
2016年3月6日晚10時01分,歐興田老人與世長辭,享年91歲。
老人在生前特別交代孩子們,他死後不開追悼會,不立碑,不收禮金,骨灰埋在陵園內,生前為戰友守墓,死後他要與戰友同眠。
歐興田老人臨終前放不下陵園,怕他走後無人打理,把這個事項託付給了孫子。孫子承諾爺爺,他一定會遵從爺爺的安排,全心全力打理好陵園。而且他還會努力在陵園裡建立一個抗日紀念館,展示爺爺珍藏的數百件抗戰遺物和抗戰書法作品,完成爺爺生前的心愿。
歐興田老人生前曾說:「仇恨可以暫放,但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尊嚴要守住。當年我和我的同學,還有一些千千萬萬的熱血青年,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守住他們,就是守住這一段歷史,守住他們就是守住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尊嚴。」
一位抗戰老兵,為了兒時的一個誓言堅守了30年,因為這件事對他來說不僅僅是戰友之情,而代表了守護一種屬於中華民族的尊嚴。
這樣的堅守,更代表了中華兒女的民族氣節,正是老一輩英烈們用血肉之軀鑄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樑。
讓華夏兒女如今能屹立於世界的東方,擁有自信抬頭微笑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