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海外市場風波再起。百年老牌投行瑞士信貸(下稱「瑞信」)繼Archegos爆倉事件後,再被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
近日,澳洲廣播公司記者David Taylor的一則關於一間大型投資銀行瀕臨破產的報道引發關注,多方信源指向歐洲知名投行瑞信。
瑞信方面對第一財經表示,對此事件不予置評。由於季報即將發布,目前機構正在靜默期。 據記者了解,除了澳洲媒體的爆料,目前其他主流境外媒體對相關消息暫無報道。
此前,瑞信股價出現暴跌,9月累計跌超20%,截至9月30日,報3.92美元/股,觸及歷史低點。該公司的5年期信貸違約掉期利差(CDS)則持續飆升。


儘管瑞信相關傳聞導致該機構股價跳水,甚至被比作「雷曼風波」,不過,整體市場的波動率仍較為平穩。
當年在華爾街工作的投行人士也對記者表示,當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在2008年9月瀕臨破產時,所有人都知道這件事,而華爾街的人都不願談論其他事情。如今,瑞信的傳聞並沒有導致整體市場出現當年的焦慮,該事件更多是在Twitter等社交媒體發酵。例如,恐慌指數VIX(用來衡量標普500期權波動率的常用指標)和VSTOXX(歐洲VSTOXX波動性指數)都較為平靜,「股票投資者沒有採取任何有效的行動來自我保護,這和當年危機發生前的情形截然不同。」十多年來,歐美監管機構對金融系統採取了極為嚴苛的強監管,每年「壓力測試」從不缺席,這大大降低了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

據《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透露的消息稱,瑞信集團(Credit Suisse Group AG)上周末向員工發出了一份備忘錄,並給投資者和客戶打了一系列電話,試圖緩解外界對其「健康狀況」的擔憂。
據外媒報道,在上周五給員工的備忘錄中,瑞信首席執行官Ulrich Korner告訴員工,該行正處於關鍵時刻,10月27日將披露概述戰略評估計劃的最新信息。他表示,不要將瑞信的股價表現與其資本實力和流動性混為一談。在周日更新的面向其銀行業者和客戶經理的談話要點中,瑞信表示,其擁有近1000億美元的資本緩衝,並仍預計其最優質股權資本佔比在今年餘下的時間介於13%~14%。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瑞信的高質量流動資產約為2380億美元。瑞信第二季度財報顯示,截至6月底,其槓桿敞口約為8730億美元。
目前,投資者對瑞信健康狀況的部分擔憂集中在其槓桿融資投資組合上。瑞信稱,截至6月30日,其槓桿融資投資組合總額為59億美元。瑞信是思傑系統公司(Citrix Systems Inc.)槓桿收購交易的主要貸款方之一,這樁交易讓一個銀團蒙受了損失。投資者關注的另一個重點領域是其證券化產品部門,該部門對抵押債券和資產融資的總敞口約為750億美元。瑞士信貸7月時表示,可能引入一個外部投資者,以降低其對該部門的資金投入,但尚未簽署相關協議。
有觀點認為,惡化的市場狀況表明,瑞信若希望通過發行新股來為計劃中的重組進行融資可能面臨更大挑戰,其融資成本可能大幅上升。知情人士說,該公司尚未就發行新股一事與任何股東進行正式接洽。
瑞信在7月底表示,將重組其投資銀行業務,並退出其他一些業務。去年,瑞信的客戶Archegos Capital Management爆倉事件讓這一老牌投行元氣大傷,虧損高達近51億美元。該爆倉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交易災難之一,導致整個華爾街損失了100億美元,銀行中受打擊最重的是瑞信。
按資產計,瑞信是瑞士第二大銀行,僅次於瑞銀集團(UBS Group AG),二者都以財富管理、投行、資產管理方面的優勢在全球競爭。瑞銀也曾經歷生存危機,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獲得政府救助,隨後進行了大規模重組。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瑞信一直在拓展在中國內地的布局。就在9月初,方正證券公告將向瑞信轉讓瑞信證券剩餘49%的股權,交易完成後,瑞信證券有望成為內地第三家外資全資控股券商。此前,摩根大通證券和高盛高華證券已經完成外資全資控股。9月底,瑞信證券宣布新任總經理人選,由國內最大私人銀行業務「掌門人」王菁擔任。兩年前加盟瑞信之前,她擔任招商銀行總行私人銀行部總經理。
除了證券牌照,銀行牌照也在瑞信的布局之中。早在2021年時,時任瑞信集團全球CEO的高曦泰(Thomas Gottstein)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亞太區是集團的策略重點,為瑞信貢獻著約20%的營收,計劃在未來幾年進一步加大對中國的戰略布局。除了證券牌照,瑞信也計劃申請銀行牌照,以便為客戶提供更全面的投資銀行及私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