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27日,持續四天的烏東四地「入俄公投」正式結束,結果不出人意料,盧甘斯克,頓涅茨克、赫爾松,扎波羅熱四個地區全部同意「入俄」,支持率最低的扎波羅熱地區,也有80%以上。
隨後,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在社交媒體發文:歡迎回家,歡迎回到俄羅斯。
現實層面上,烏東四地「入俄「已經是不可避免了,但這件事將引發的連鎖反應,只能說才剛剛開始。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引人關注的,當然是烏東四地「入俄」以後,將給俄羅斯帶來什麼樣的變化,烏克蘭和北約又會如何應對呢?
首先,從俄羅斯的角度來看,烏東四地「入俄」有很多重要意義,但其中最有利於俄羅斯的,無外乎兩點。
第一,從短期來看,隨著烏克蘭東部四地變成俄羅斯領土,接下來如果烏克蘭繼續在戰場發動大規模反攻,那麼俄羅斯就可以充分的調集國內義務兵資源,投入更多軍事力量來跟烏克蘭作戰。
戰爭規模擴大對烏克蘭和歐洲來說,不是啥好事;但是對於現在的俄羅斯,卻不見得。至少它能讓俄羅斯充分發揮戰爭潛力,不再縮手縮腳。
反過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雖然嘴上放著狠話,可烏東公投「入俄」以後,隨著領土性質的轉變,歐美想要繼續支持烏克蘭跟俄羅斯打下去,就會面臨更多危險。
尤其是美國給烏克蘭的海馬斯火箭炮等系統,是不能被用來攻擊俄羅斯本土的,現在俄羅斯把烏東變成自家領土了,美國這些重型武器,還敢不敢讓烏克蘭使用,就成了一個難題。
第二,從長期來看,烏克蘭東部的四個地區,在整個烏克蘭經濟體系之中,屬於精華中的精華,簡單來說,烏克蘭最主要的工業基地,都在烏東。雖然戰爭摧毀了很多,但基礎的設施,人才儲備,包括大量的煤炭資源,是摧毀不了的。
俄羅斯得到烏東四地的人才和資源儲備,這場戰爭不管打成什麼樣,都已經是贏了。而且核心的莫斯科經濟圈,也因此獲得了安全的戰略緩衝空間,對俄羅斯安全戰略有著重要意義。
總而言之一句話,烏東四地「入俄」,對俄羅斯帶來的內政優勢,還是非常大的。當然,凡事有利就有弊,此舉也會給俄羅斯帶來很大的外交壓力。
而這些外交壓力的來源,其實就是美國和北約將如何應對烏東四地「公投入俄」的問題。輿論層面來看,歐美肯定是堅決反對俄羅斯此舉的,但口頭抗議一萬次,轟炸機不敢去扇動翅膀,對於當下的俄羅斯來說,實際上就沒啥壓力。
普京總統已經多次表明,俄羅斯將利用一切手段來維護自己的領土主權。西方普遍將之解讀為核威脅,這沒錯。但俄羅斯核威脅的對象,並非烏克蘭,而是歐美。
說白了,以烏克蘭的軍事實力,不動用核武器,俄羅斯也完全能贏得勝利。但是烏東「公投入俄」,西方必然激烈反對,所以俄羅斯高層提前用核戰爭威懾一下,其主要目的,就是嚇阻西方直接參与俄烏戰爭。
而從眼下的局面來看,歐美還是吃這一套的。德國總理朔爾茨此前宣布,為了避免俄烏戰爭升級,將不向烏克蘭提供坦克,就是最佳的例證。
美國和西方媒體大肆炒作俄羅斯的核戰爭威脅,看上去是在抹黑俄羅斯,實際上也是為自己下一步「旁觀戰爭」尋找退路,畢竟俄羅斯都要使用核武器了,北約為了世界和平,不管烏克蘭的死活,也算是「舍小義取大義」。
因此說,歐美嘴上罵俄羅斯是肯定的,但真的因此參與俄烏戰爭,概率非常小。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和歐盟就無法對俄羅斯施加其它手段的制裁,可以想見的是,隨著烏東「公投入俄」,美國必然會推動全球對俄羅斯進一步經濟制裁,以及外交孤立,在聯合國層面推動「否認烏東四地屬於俄羅斯領土」的決議等等。
這些措施一方面有助於他們繼續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另一方面也會影響到俄羅斯能源出口的收入,擠壓俄羅斯財政盈餘,迫使俄羅斯為這場戰爭付出更多代價。
總得來說,烏克蘭反攻之後,普京用釜底抽薪之計,暫時解決了俄羅斯的不利局面,但這也並不意味著俄羅斯就已經贏了,接下來歐美必然會在其它層面對俄羅斯進行狂風暴雨般的攻擊。
對此中方也作出了回應,發言人汪文斌表示,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我們將始終站在和平一邊,將繼續為推動局勢緩和發揮建設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