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95年10月的廣州起義開始,到1911年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先後組織了10次起義。
同盟會
雖然同盟會有其歷史局限性,但成員為革命捨身就義、殺身成仁的勇氣令人感佩。
荷歌今天帶大家挖掘黃花崗起義背後的真實故事。
黃花崗起義前、1910年廣州新軍起義的意外失敗
同盟會之前搞各種起義,依靠的主力是會黨。1908年4月的河口起義失敗,同盟會高層意識到會黨組織渙散,難以節制,廣州同盟會負責人之一、24歲的朱執信提出利用防營發動起義的想法。
朱執信
防營,即巡防營,1907年6月,清政府批准陸軍部草擬的巡防營暫行章程,將各省除改編為新軍外的勇營、防軍、綠營、團練等舊有軍隊,經過挑選、汰弱留強,年齡在20-35歲、身體強健者及新募民丁,編為巡防營,主要職責為清鄉守土、保衛地方及與新軍制衡。
巡防營(來源於網路)
1908年下半年,同盟會員、24歲的湖南湘鄉人葛謙深入廣州巡防營中發展革命組織,12月7日,因湖北襄陽人嚴國豐不慎失落一張載有聯絡各營士兵的保亞票,被水師提督李准的衛兵拾到,呈報李准,李准立即派員弁抓捕嚴國豐,又搜出記載譚馥、葛謙、曾傳范、羅澍滄、錢占榮等人名字的日記本,終於抓捕到葛謙後審訊完畢,於16日殺害兩位革命黨人。
水師提督李准
此時,另一位24歲的同盟會員、安徽合肥人倪映典來到廣州,憑藉廣州同盟會負責人趙聲的關係,任新軍炮兵二營右隊二排排長。以此為掩護,在新軍中發展組織。
廣州同盟會決定,由倪映典聯繫新軍各營,張碌村聯繫巡防各營,胡毅生聯繫農村會黨,趙聲總協調。
1909年農曆十二月十九日,黃興抵達香港,主持起義大計,倪映典加緊在新軍中組織工作,29歲的姚雨平、張碌村動員省會附近的巡防營,朱執信、胡毅生聯絡番禹、南海、順德之民軍,商定於農曆元宵節前後發動起義。
倪映典
但倪映典去香港向同盟會南方支部胡漢民、汪精衛等報告工作時,三十日中午發生新軍與警察衝突的意外事件,倪映典赴香港向南方支部報告提前到正月初六發動起義,等倪映典正月初三回到廣州,發現新軍已作出戰鬥準備,集合了3000新軍,公推倪映典為總司令。
倪映典率軍向廣州城進發,遭消防營炮轟,此時,巡防營幫帶、倪映典的安徽老鄉童常標,和管帶、同盟會員李景濂等到陣地前求見,倪映典不疑有詐,被襲擊犧牲。起義軍沒有領袖,終於潰散。
新軍起義失敗給革命黨人造成了打擊。悲觀情緒在革命黨人中滋生。
策划起義
為了激發士氣,孫中山於1910年11月在檳榔嶼召集黃興、趙聲、胡漢民以及海外和國內東南各省代表秘密會議,商定在廣州再圖大舉。會議決定由南洋和閩蘇皖川桂粵等地同盟會骨幹500人(後增加為800人),組成「選鋒隊」,屆時在城內率先率先發難,佔領廣州,然後分兵兩路,一路由黃興率領入湖南取武漢,一路由趙聲率領出江西趨南京,會師長江。
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
會後,孫中山赴歐美籌款購械,黃興、胡漢民、鄧澤如等到南洋各地募款,趙聲返回香港負責聯絡廣州新軍。1911年1月底,同盟會在香港跑馬地35號成立統籌部,黃興、趙聲分任正、副部長,負責策劃、領導廣州起義。
黃花崗部分敢死隊員(此圖由舒建華提供)
1911年4月8日,統籌部在香港召開會議,決定於4月13日發難,分兵十路進攻廣州,由趙聲、黃興擔任正、副總司令。
意外的刺殺和意外的被捕
廣州起義統籌部在香港會議的同日,同盟會員、42歲的廣東梅州人溫生才,剛從南洋回來不久,感覺新軍起義失敗的原因就是廣東水師提督李准陰險,他攜帶快槍,守候在城東門外咨議局前的「悅來」茶館裡,偽裝品茶,恃機行刺水師提督李准。
4月8日這天,比利時人的遠東飛艇社,在廣州東門外燕塘地方舉行飛機表演,表演者是27歲的廣東恩平人馮如,他是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製造師和飛行家,後被譽為「中國航空之父」。
因事屬新奇,省府將有不少文武官吏前去觀看,廣州將軍、副都統孚琦前往燕塘查看地勢,順便也前去觀看。
孚琦返回廣州城時,到東門直街尾咨議局前麒麟閣門口,溫生才手持五響快槍,向孚琦發射,擊中太陽穴、腦門、頸項、身部各一槍,當場斃命。
溫生才逃離刺殺現場時,被巡警逮捕。
溫生才等烈士之墓
那一天,還有一件意外事件發生——革命黨人吳鏡運送炸彈被捕。
兩廣總督張鳴岐,水師提督李准格外戒備,紛紛調兵入城,加強戒嚴,大肆搜捕革命黨人,加之美洲款項和在日本購買的軍械未能如期送到,統籌部只好將起義日期延期到4月27日。
黃花崗起義並沒有按原定計划進行
溫生才於15日被槍殺。
起義安排也作了重大修改:起義日期被迫延至4月27日,並改十路進攻為四路進攻;黃興率主力進攻兩廣總督署;姚雨平率部攻小北門,占飛來廟,迎接新軍和防營進城;陳炯明率隊攻巡警教練所;胡毅生率隊守大南門。
黃花崗起義形勢圖
4月27日(舊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30,黃興率120餘名「選鋒」隊員由小東營進攻兩廣總督署,總督張鳴歧聞訊由後門逃匿水師行台。黃興放火焚燒督署後,往攻水師行台,途中與水師提督李准衛隊遭遇,革命黨人傷亡慘重,黃興傷右手兩指,且戰且走。黃興將所部分為三路:徐維揚率數十人攻小北門,接應新軍;劉梅卿、馬侶及川、閩、南洋黨人往攻督練公所;黃興自率一隊出大南門,接應防營。
黃興
劉梅卿一路戰到晚上九點,折入大石街,傷亡過半,余部從小北門退出廣州城。
徐維揚一路與清軍遭遇後,同樣寡不敵眾,突圍後被捕。
黃興一路在雙門底與相約會攻水師行台的溫帶雄部防營相遇,來不及辨識,即開槍混戰。黃興隻身一人逃往香港。
陳炯明
這次起義,除黃興一路按時發動外,其餘姚雨平、陳炯明、胡毅生三路以起義日期被臨時改變了為由,均未按計劃及時行動,致使黃興一路百餘人孤軍力戰,最終不敵大舉前來鎮壓的清軍,終歸失敗。
黃花崗烈士其實有武林高手
起義失敗後,革命志士潘達微和陳偉庄夫婦設法收斂此役犧牲的烈士遺骸七十二具,葬於廣州城郊黃花崗(原名紅花崗)。實際上犧牲的烈士達86名,不包括不知下落者15人。
福建籍35名烈士中,包括林覺民、林文、方聲洞、林尹民等留日學生6人,8人被執就義,大多當場戰死。
24歲的林覺民,一個蕩氣迴腸又纏綿悱惻的奇男子,臨戰前寫的《與妻書》感動了一代人。
25歲的林尹民,風骨偉岸,雙目有神,能舉石三百斤,從學少林技擊者五年,盡其術,酷好田獵,常入山,能手格猛獸,但作為日本第一高等學校學生的他,卻在攻督署時胸部中彈而死。
22歲的陳更新,善擊劍,精於馬術,畢業於福建馬尾長門要塞炮術學堂的他,攻總督署後與敵抗三天三夜後,被捕就義。
27歲的劉元棟,少磊落,負奇氣,多臂力,有膽略,善技擊,勇冠一時,身為南台消防會會長的他,攻總督署東轅門時太陽穴中彈而死。
黃花崗烈士劉元棟
45歲的黃忠炳,是農民技擊家,好拳術,長棍法,棍法如龍如蛇,其動如飛,與人交手,可以柔克剛,在攻總督署後,第二天清晨被執就義。
25歲的劉六符,福建講武堂的學生,少而任俠,好武,精拳勇,善劍術,向其好友、以勇俠名震八閩的周某學武術,得其傳授,悲歌慷慨有燕趙風,每酒酣起舞,低昂中節,在攻總督署時受傷被執。
36歲的王燦登,技擊家,經常向同是福建連江的同鄉黃忠炳和某守輝學武術,佩服忠炳之杖與守輝之拳,他也是在攻總督署後,第二天清晨被執就義。
30歲的陳清疇,技擊家,能空手敵十餘人,進攻總督署後巷戰而死。
廣西籍7名烈士中,44歲的李德山,身為龍岸民團管帶,13歲時便棄書習技擊之術,經常打抱不平,鄉中豪紳皆畏懼他,成年後,拳術更精通,跟他學藝的越來越多,但他在攻擊總督署後,轉戰至次日,在高陽里源盛米店後受傷,他身邊的廣西老鄉一個個倒下,最後他也被執就義。
廣東花縣籍的17個烈士中,39歲的徐培添身為安南工人,喜讀書,兼習武藝,生性好鬥,帶著他的農民兄弟,攻擊總督署後,轉戰到高陽里源盛米店,陣亡,其他人到高塘車站被執就義。
廣東南海籍的13個烈士中,18歲的余東雄與19歲的郭繼枚(廣東增城人)均為南洋華僑,在南洋霹靂埠毗鄰而居,共習拳術,常登山射獵,槍無虛發,1910年,兩人秘密回國,起義之夜進攻督署時,余東雄手斃衛隊多人,當場陣亡,是七十二烈士中年紀最小的。郭繼枚退至大南門後也戰死。其餘的安南華僑或南洋機器工人,不是陣亡便是被執就義。
四川內江籍26歲的喻培倫,性格精敏,好技擊,是日本千葉醫學校學生,他在與敵抗戰時被執就義。
廣東嘉應籍20歲的周增,身為商人,力大過人,善技擊之長,29日在三眼井機關部被破時,拒敵時被執就義。
尾聲
七十二烈士之墓
是役雖敗,但影響極大。如孫中山所言:「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1911年10月10日,帶著某種歷史偶爾性又充滿了必然性的武昌起義終於爆發了。
【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成果,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號持續創作武術史上各種珍聞,請點贊、評論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