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闌夕,作者丨小滿,編輯丨闌夕
2019年,周杰倫在法國巴黎開演唱會。
點歌環節,一位歌迷站起來說:「我老公有一個夢想,就是想聽杰倫唱《學貓叫》。」
為滿足粉絲的心愿,周杰倫唱了幾句《學貓叫》,他表示這是第一次在點歌環節唱別人的歌。
當演唱會的視頻片段被發到網上,卻直接引來了網友之間的激烈罵戰。
微博上,有網友表示:「周杰倫唱《學貓叫》,簡直是華語音樂的恥辱。」
上周,「預熱」長達6年後,周杰倫新專輯《最偉大的作品》如期上線。
雖然只有新專輯中只有六首「新歌」,但依然阻擋不住粉絲們的下單熱情。
不到一天時間,《最偉大的作品》全網總銷量破五百萬張,總銷售額突破1.5億。
周杰倫的新專輯到底好聽嗎?
網上的評論褒貶不一。
有人說,確實很一般,比不上巔峰時期的作品。
有人說,已經很好了,即使不如以前,但至少現在的口水歌好多了。

在此前的直播中,周杰倫回應新專輯只有六首新歌時說:
「如果要湊到20首,那是不是要等到明年,不知道什麼時候出來,我覺得,趕快有新歌曲等不及讓大家聽到。」
一張專輯,從作曲、作詞、編曲,到錄音、MV拍攝、宣發……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移動互聯時代下放了音樂創作的門檻,越來越多的草根音樂人加入狂歡,但比起耗費心力地打造流行金曲,「神曲」逐漸成為音樂市場的主流。
比如,那首在周杰倫演唱會上被點唱的《學貓叫》。
據《學貓叫》的詞曲作者陳峰介紹,當時寫這首歌的時候只用了半個小時,「看到自己的貓突然跳到了桌上,突然靈感迸發,旋律和歌詞就已經出來了。」
《學貓叫》的製作人楊俊龍曾對媒體透露,僅在音樂平台的商業合作,《學貓叫》就為他的公司直接帶來了上千萬的收入,還有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的版權費用,「這個另外按照使用次數結算」。
01
後周杰倫的「神曲時代」,音樂創作的規則已經被徹底改寫。
流行音樂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回,只剩下情緒的狂歡、理想的撕裂,以及進步的反思。
傳統唱片時代,新人歌手想出頭,就要「打榜」「簽唱會」「上通告」。
一張專輯十首歌,還要有兩到三首精品主打歌,這樣才能讓受眾的記憶點最大化。
現如今,原來兩三首的主打歌變成了兩三句的「主打詞」,如果沒法讓受眾在15秒內完成停留,這首歌的壽命也就會宣告結束。
短視頻平台也取代了原先的電視廣播節目,成為了「神曲」發行的必爭之地。
比如,《學貓叫》之所以能夠躋身神曲頂流,其實也離不開背後平台營銷的助力。
2018年4月,《學貓叫》上線抖音的第一周內,只有兩千多人用它做背景音樂,這預示著這首歌就要這麼涼了。
「心裡挺凄涼的」,製作人楊俊龍曾對此這首歌寄予厚望,但面對這樣的結果他仍不甘心,在無法入睡的深夜裡,他突然想到了「手勢舞」。
第二天,他就找人設計了一個《學貓叫》手勢舞模板,然後列出一張甜美系網紅KOL的名單,總共有二十多個,最後明碼出價讓這些號主推廣手勢舞。
當網紅們發出第一波《學貓叫》手勢舞后,市場依舊反響平平,楊俊龍又找人把這些素材整理成一個個合集,再滾動傳播一輪。
在這一輪的傳播中,《學貓叫》火了。
那時候,抖音的用戶群體還沒有細緻分化,很容易形成集體性的熱點現象,如動輒上千萬點贊的「溫婉」「擺臀舞」等。
那些天里,《學貓叫》的原唱小潘潘打開抖音,就會被提醒音樂已經被使用了幾百萬次,「一直咔咔咔,手機感覺要爆了。」
在小潘潘的直播間里,也有人一次打賞30萬禮物,只求讓她唱一首《學貓叫》。
據楊俊龍回憶,自己當初曾找到千萬粉絲的網紅「代古拉」推廣,但對方一開始要20萬推廣費,無奈只能作罷,而「斯外戈」則嫌歌曲幼稚,直接拒絕接單。
但不到一周後,隨著《學貓叫》的爆紅,這兩位大網紅都主動把視頻拍了。
楊俊龍說:「一首普通歌曲要想在抖音上大火,而且生命力持久,沒有營銷,幾乎不可能。」
在《學貓叫》誕生之前,抖音上的背景音樂多是老歌新編,混合電音搖滾的舞曲風格。
這首為抖音用戶量身打造的《學貓叫》,也徹底改變了「神曲」的走向,動輒上千萬的商業回報,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了神曲創作。
據統計,從2018年-2022年,抖音上共有13首歌曲使用達到了千萬次以上,其中包括《學貓叫》《你笑起來真好看》《你的答案》《大風吹》《聽我說謝謝你》等等。

好樂無荒公司曾推出過大量爆款神曲,如黃霄雲的《星辰大海》、阿冗的《你的答案》、王赫野的《大風吹》等。
在好樂無荒的創始人陶詩看來:「我們算是行業最敢投錢的公司,行業的一些花錢紀錄都是我們搞的。以《星辰大海》為例,這首歌在推廣階段15天花了200萬元。」
和《學貓叫》一樣,為了賦予歌曲更多的視覺特徵,陶詩不僅將原歌詞「像星辰散落大海」改為「像星辰守護大海」,還特別設計許多「守護場景」。
如醫生守護健康、軍人守護祖國、消防守護家園,他邀請各地的消防官兵賬號聯動,配上了「無畏火海,向你奔赴而來」的文案。短短几個月內,僅「消防版星辰大海」的話題,在抖音上產生了超過600萬次播放。
從2019年開始,整個國內音樂市場都被短視頻「神曲」攪動,有業內人士表示:
「一大堆資本和公司湧入進來,他們就是瘋狂地做歌、瘋狂地砸錢,那時候每一個人都很有野心,誰都覺得『我上我也行』,當時營銷的成本是每周都在上升,推歌的號是每周都在漲價。」
在這條產業鏈內,從購買音樂熱搜榜,到請網紅用BGM二次創作,再到製造話題、滾動營銷,平均一首歌曲的營銷費用要花費2-10萬元左右。
但對於許多公司來說,即使砸進去了數十萬做營銷,也要做好血本無歸的準備,「大爆款」只能靠運氣,沒有可複製的邏輯和路徑。
所以很多來辦喜歡以數量取勝,在一次性投入100百首歌曲里,只有要其中兩三首歌能夠走紅,獲得的利益就能覆蓋所有營銷成本。
在《學貓叫》之後,楊俊龍還推出了《學狗叫》《學豬叫》《學土撥鼠叫》等,他將這一套全新打法,總結為短視頻時代音樂創作模式:
「市場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再配合一波新鮮有趣的營銷。」
02
雲貓文化,一家坐落在北京百子灣的「神曲製作公司」。
在這裡,24小時輪休上班,有實時輿論熱點檢測系統,一旦捕捉到熱點詞,從寫歌到上線最快僅需要4個小時。
雲貓文化的老闆叫宋孟君,畢業於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專業科班出身。
在學校時,宋孟君就發過個人專輯,但投入市場後迅速沉寂,他記得那時候街頭巷尾最火的歌是《愛情買賣》和《傷不起》。
2017年,手游《王者榮耀》突然爆紅,宋孟君意外發現市場上還沒有相關的主題歌曲,於是便自己創作了一首同名歌曲《王者榮耀》,結果歌曲一經上線,就迅速獲得了過億的播放量。
宋孟君嘗到了「蹭熱點」的甜頭,於是,他又迅速推出了《中國有吳亦凡》《嘻哈有中國》等此類歌曲。
屢出爆款的宋孟君也順利獲得融資,成立了雲貓文化,專攻「神曲製造」。
2019年,宋孟君在接受採訪時說:「光是在酷狗音樂的後台,去年我個人的歌曲播放量就達到了9.2億,所有作品下載量已經達到了808萬次。如果平均是兩元下載一首歌曲的話,我個人總作品一年就創造了1600萬的價值。」
在雲貓文化,每位創作者年產量大概有100首歌,近乎三天就可以寫一首歌,公司每天都會有新歌發行,總版權創收早已超過上千萬。
抖音上,宋孟君的歌曲《失眠的夜》的播放量近30億次,以量產取勝的宋孟君堅信一句話:「在這個行業就像打麻將,只要你不出局,願學習夠努力,早晚有一天會輪到你胡牌的。」
宋孟君未來的志向不止於此,他還想打造一套神麴生產的工業流水線,「有些擅長編曲、有些擅長寫詞、有些擅長製作、有的更擅長版權管理,在這個OA系統內,可以實現互相組裝配合。」
除了宋孟君的雲貓文化,還有許多的小型音樂公司,都在這兩年轉型短平快的神曲創作。
崔凱的公司設在在一棟居民樓里,手下有不到十個人,他們的日常工作就是搜集最新、最熱的素材,然後進行全新的整理、創作:
「我們去拆解當下最火的歌歌詞、編曲、音色,然後加一點自己的東西,聽起來也會不太一樣,一首歌就這樣出來了,可能不到三個小時,類似於在生產車間工作那種感覺。」
每一個音樂工作者或許都曾懷揣夢想,但在「劣幣驅逐良幣」的現實大環境中,像崔凱這樣的小公司只能以求生為主:
「這種音樂並不是用大眾或者小眾、好與不好、高級與不高級去衡量的,它就是一種商業價值的體現。」
除了自產自銷的創作型公司,也聚攏資源的平台型公司,他們面向獨立音樂人收歌,有合適的作品直接買斷版權,單曲價格從1000-5000元不等。
趙英傑供職於一家收歌平台,每周都會收到四五百首demo,「但大多數都是完全沒法聽的歌曲,連基本的旋律都不順。」
遇到新聞熱點,他也主動在群里發布要求,比如情人節快到了,就鼓勵作者創作「愛情、甜蜜,或者孤獨、傷感」等情感類歌曲,最近的《夢華錄》火了,「一大批古風歌曲又準備要上線了」。
「節奏感強的兒歌、情歌、古風,這是抖音上最容易火的三種類型」,趙英傑介紹說,「其實很多旋律和歌詞都是從以前的作品裡弄出來的,但只要聽著順耳就行,不需要創新。」
至於涉嫌「抄襲」的,「如果真的抄火了,就可以用版權的費用來和解,如果沒有火,那也根本沒人去追究了。」
03
在滾石音樂成立30年時,創始人段鍾沂舉辦了一場「滾石三十周年」演唱會。
已經流散各處的80多位滾石系音樂人,包括周華健、伍佰、五月天、張震岳、任賢齊等同台演唱,共同懷念一個唱片公司的輝煌年代。
演唱會上,歌手趙傳傷感地說,「我以為會老死在滾石,結果……」
段鍾沂流著淚回應:「很抱歉沒有讓各位在滾石老去,讓大夥離鄉背井四方謀生。真的很抱歉,沒有照顧好大家!」
上世紀80年代,華語流行音樂唱片工業火熱起步,90年代,唱片業達到輝煌的頂峰,寶麗金在1993年發行張學友的專輯《吻別》,創下了400多萬張的銷量紀錄,直到數字時代才被打破。

段鍾沂曾在採訪中說:
「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唱片行業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黃金行業,李宗盛、趙傳的任何一張專輯在台灣就能賣100萬張,更別說整個亞洲地區了。那時候的專輯還特別貴,差不多100元一張,賣100萬張唱片就是1億元,唱片公司拿3成,就是3000萬元,歌手自己拿5%,能賺500萬元。所以那個時代,寫一首歌就能買輛賓士的神話天天都有。」
1998年,韓國Saehan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MP3播放器MPman F10,支持16/32/64M三種格式存儲器,數字音樂正式登陸市場,唱片工業開始遭受巨大衝擊。
事實上,真正屬於唱片時代的輝煌很短暫,前後不過十餘年,但卻留下了無數的經典。
那時候,發一張唱片的時間長、成本高、機會少,所以每張專輯都會精心打磨詞曲,不輕易迎合受眾的情緒宣洩。
比如,五月天在1997年剛剛成團時,大家只能擠在吉他手怪獸的七平米卧室里練習,他們向各大唱片公司投送demo,最後幸運的得到了滾石老大哥李宗盛賞識。
籌備兩年後,五月天的第一張創作專輯《瘋狂世界》正式發行,收錄了《瘋狂世界》《志明與春嬌》《擁抱》等作品,在市場上爆賣30萬張。
獨立音樂人崔龍陽從2003年開始學習吉他,2007年開始組建樂隊,在圈子裡摸爬滾打這麼多年,他時常懷念過去的唱片時代:
「過去的歌曲社會責任感更強一些,關注人、現象、社會、心靈,再爛的歌,也有製作人在背後做質量保證。現在的歌哪怕是搖滾樂,也主要關注個人當下的體驗,爽不爽,嗨不嗨,格局變小也變淺了。」
崔龍陽也給朋友寫過神曲,賺過一筆快錢:「一天寫4首,一個月寫50首歌。當時還比較便宜,1000塊錢一首,10天賺了4萬塊錢,但完全是毫無創造性、格式化地寫,實在幹不了,要吐了。」
技術載體的進步,必然會帶來流行音樂生產方式的變化,但在今天的音樂環境中,我們無法再製造出下一個「周杰倫」。
唱片公司已經不復存在,流行音樂工業體系隨之土崩瓦解,「神曲」正在用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魔性的旋律快速佔領市場。
即便如此,人們對於好音樂的需求依然存在,在那些脫離短視頻的純聽覺環境里,耳朵和心靈也需要來自藝術的滋潤。
所以,當周杰倫《最偉大的作品》發行時,瞬間引發了巨大的轟動。
在這個AI演算法時代,也並非好歌就完全沒有市場。
如陳奕迅的《孤勇者》、莫文蔚的《這世界那麼多人》、柳爽的《漠河舞廳》,都是憑藉真正走心的詞曲創作打動聽眾。
事實上,唱片時代的「爛歌」也很多,只是在時間的沉澱之後,記憶幫我們篩去了次品,留下了難忘和感動。
身處今天劇烈變化的社會進程中,人們一邊拚命懷念崔健、周杰倫、羅大佑、孫燕姿的經典作品,一邊又在短視頻平台的神曲洗腦下欲罷不能。
有時候,人們懷念的不是金曲老歌,而是那個已經永遠回不去的「節奏緩慢的年代」。
音樂就像海邊的浪花,潮起潮又落,每當新的浪潮襲來,總會送來些什麼,又帶走些什麼。
無論「金曲」還是「神曲」,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