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一個按照一定的自然規律,精密運行的巨大複雜系統,在地球演化的過程中,地形、氣候、生物、土壤和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也在不停的發展變化。我們把發生在地球表層系統中,能夠造成人類生命和財產損失的自然事件,稱為「自然災害」,從分類來看自然災害包括氣象災害、地質地貌災害、海洋災害和生物災害,自然災害始終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或者說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不斷與自然災害相互鬥爭的歷史。
為什麼太平洋沿岸國家地震多發?
最近,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值梅雨季節,今年梅雨帶來的降水量偏大,在連續的強降水下,從貴州、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等許多省市都分發生了十分嚴重的洪澇災害,洪澇災害屬於氣象災害。當我國長江流域在對抗洪澇災害的同時,世界其他地方也有自然災害的發生,在6月23日,位於北美洲的墨西哥南部的太平洋沿岸地區發生了里氏7.5級地震,震源深度大約為16千米,地震的發生至少已造成10人死亡,約有200萬人感受到了強烈的震感,不少房屋因地震而倒塌,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還引發了海嘯預警。
墨西哥地震
墨西哥位於北美洲的南部,北接美國,南部與瓜地馬拉和貝里斯相鄰,西臨太平洋,東臨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墨西哥是一個地震災害十分多發的國家,在1985年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發生了8.1級地震,造成了上萬人的死亡。我們發現,不僅僅是墨西哥,許多太平洋沿岸的國家,如日本、智利、紐西蘭、印度尼西亞、美國等國家,都是地震災害頻發的國家。這就奇怪了,為什麼太平洋沿岸的國家會多發地震呢?看起來似乎確實如此,我們發現大西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包括北美和南美東部、歐洲以及非洲西部地區地震數量明顯較少。
6月23日墨西哥地震位置圖
難道太平洋和大西洋有什麼不同之處嗎?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板塊構造學說角度出發,地震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的過程中造成的震動,地殼運動是造成地震的最重要原因,其中由於板塊之間的相互碰撞擠壓運動,造成板塊邊緣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們可以理解,地震多發的地區大多位於板塊相互碰撞擠壓的邊界,也就是板塊的「消亡邊界」。從板塊構造學說來看,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分為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板塊的消亡邊界主要有兩條,分別是地中海-喜馬拉雅消亡邊界和環太平洋消亡邊界。
六大板塊分布圖
這兩個消亡邊界經過的地區及其附近區域都是地震十分多發的區域。比如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主要經過義大利、土耳其、伊朗、阿富汗、我國西藏地區、印度尼西亞等國,這些國家和地區地震發生頻率很高。而環太平洋地震帶是世界上地震最為多發的地震分布帶,這一地區是多個板塊之間的消亡邊界,太平洋西部主要是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以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之間的消亡邊界;太平洋東部主要是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以及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之間的消亡邊界。
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大概集中了世界上80%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以及全部的深源地震。該地震帶西南起自紐西蘭、斐濟,折向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我國台灣省、琉球群島、日本列島、千島群島、勘察加半島、阿留申群島、美國阿拉斯加、加拿大西部沿海、美國西部加利福尼亞等地、墨西哥、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等國,幾乎環繞太平洋一圈。這一地震帶上發生過許多大地震,包括2011年東日本海9級地震、1906年美國舊金山8.6級地震和1962年智利9.2級地震等。
日本311大地震引發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