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起,對岸新建造的600噸級雙體穿浪型巡邏艦首艦「安平」艦(CG601)開始出海試航,安平艦於4月27日在中信造船高鼎船廠下水,完成舾裝後,在9月15日、9月28日進行了兩次廠試,預計將於11月中旬交付海巡署。
該型艦一看便知,就是沱江級巡防艦的簡化版,針對海巡署的工作性質和使用需求進行一定改進,增強船體結構強度及穩定性,增設高壓水炮,去除艦載武器,但預留各類武器的介面,突出了「平戰結合」的理念。
關於雙體穿浪船,廣大軍迷一直懷有一種複雜的情感,因為國內大量建造的22型導彈艇也是採用雙體穿浪結構。上世紀90年代末期,《艦船知識》雜誌曾詳細介紹過澳大利亞的「穿浪貓」雙體穿浪船。該技術被美國海軍引進,建造了高速運輸艦,國內也借鑒該技術建造了22型隱身導彈艇。
然而,來得快去得也快,22型導彈艇曇花一現,很快消失在軍迷的視線中。後來,大家才知道,雙體穿浪導彈艇有不少優點,但缺點也很明顯。首先,船體是鋁合金,經常在海水裡會被腐蝕,如果一段時間不出海的話就要上船排。其次,雙體結構使得船體不能太大,22型的排水量僅200多噸,航程較短,艇員居住空間狹小,自持力較差,無法長時間執行海上任務。第三,反艦導彈發射後,艇體後部減輕,重心變化導致「埋艏」。第四,雙體船在高海況下適航性較差,曾有水兵曾發現22艇上的老鼠因為暈船而喪失行動能力。
正因為雙體穿浪船存在很多問題,所以22型導彈艇很快被056型護衛艦所取代。然而,對岸對這種雙體穿浪船還是挺重視的,2011年11月開工建造「具有匿蹤功能的雙體船型導彈艦」。
2014年3月14日,沱江級輕型導彈巡邏艦的首艦(618)下水,被冠以「航母殺手」的頭銜,頓時引髮網友的熱議。這不禁使我們回憶起當年22艇出世時的景象,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萬萬沒想到對岸扛起了「航母殺手」的大旗。
沱江級艦全長60.4米,寬14米,滿載排水量在550噸左右,使用兩台15000KW的柴油機和噴水推進系統作為動力,採用雙體穿浪結構可以有效地減少阻力,保守估計最大航速在38節左右,這對雙體船來說並不算快,艦上搭載16枚反艦導彈也是不小的壓力。
估計22型導彈艇自持力較差,適航性較差的毛病在沱江級上同樣存在。艦上的雄風2型和雄風3型反艦導彈,我們也不緊張,射程和威力均達不到鷹擊導彈的水平。而且,22型必須依賴我們的偵察體系和數據鏈才能發揮效果,對岸沒有完整的作戰體系,因此,雄風導彈的威力是很有限的。
究其根源,對岸目前就和當年的我們一樣,沒錢沒技術,又想克敵制勝,只能想「非對稱作戰」、「海上游擊戰」等歪點子,雖然根本沒有希望打贏,但能多拖住一天也是好的,儘可能多爭取到一點寶貴時間。我軍在後來的演習中也證明了這一思路幾乎行不通,但那卻是當時幾乎唯一的辦法。
現在,沱江級又被改成了巡邏艦,除安平艦下水外,還有3艘正在建造。按照設想,600噸級雙體巡邏艦的任務範圍需要涵蓋釣魚島、對岸與菲律賓重疊經濟海域,以及東沙、南沙海域等,其續航力不能低於5000海里。估計夠嗆,雙體船這麼好用,我們幹嘛要費勁造萬噸海警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