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台灣大學教授,期盼兩岸統一,舉家定居成都,擁有祖國身份

2022年10月03日14:43:19 熱門 1212

我,台灣大學教授,期盼兩岸統一,舉家定居成都,擁有祖國身份 - 天天要聞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763位真人的故事

我是豆芽叔我,台灣大學教授,期盼兩岸統一,舉家定居成都,擁有祖國身份 - 天天要聞

(我如今56歲了,還沒有停下腳步,準備到大陸開創新的事業)

我的父親在抗日期間投筆從戎,1954年來到台灣。我出生在一個大家庭,有三個哥哥,一個姐姐。

父親是個傳統的讀書人,對我們施以傳統的儒家教育。他的書法很好,行書寫得尤其狂放。記得小時候,父親教我們練的是錢灃的字帖。錢灃的字特別怪,可父親卻十分推崇,最喜歡讓我們臨摹他的《正氣歌》。

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我們從小倍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

父親年輕的時候還寫過歷史類童書,編撰一些像「曹沖稱象」這樣的小故事書籍,後來在香港發行。

我和哥哥姐姐小時候,聽得最多的就是父親講述的家鄉故事,感覺非常神奇。

我,台灣大學教授,期盼兩岸統一,舉家定居成都,擁有祖國身份 - 天天要聞

(父親留存為數不多的書法作品,不少大幅的作品都送人或被別人拿走了)

父親說家鄉的村子裡有一個古井,裡面用鐵鏈鎖著一條龍,半夜站在古井旁,能聽到有鐵鏈滾動的聲音。這個故事父親反覆說了很多遍,我們很愛聽。

父親還告訴我們,家鄉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水質好,大米長得特別好,尤其紅米特別香,特別好吃。可在台灣從來沒見到過紅色的米,我們覺得父親一定是在開玩笑。多年以後,幾次前往大陸,都因為這樣或那樣的事情,沒能回到江西老家好好見識一下紅色的米。

前不久,一個到大陸的台灣朋友興奮地告訴我,吃到了紅色的米,真的很好吃,我讓她下次回台灣,幫我帶一包回來。

別看父親是個讀書人,他還會打少林南拳,而且打一套下來像模像樣。小時候我們5個孩子每到周末就會被父親催著起床,在院子里一溜排開扎馬步打拳。

可我們總想跑出去玩耍,找各種理由不想練。後來我在網上查閱,才知道原來父親打的居然是正宗的少林南拳,後悔當時沒有認真學。

我,台灣大學教授,期盼兩岸統一,舉家定居成都,擁有祖國身份 - 天天要聞

(在美國當地商會演講時的我)

父親對我們的家教是傳統的中國式教育,他總是提醒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一輩子要「立德」、「立功」、「立言」。每次說這六個字的時候,他的神情莊重,兩眼炯炯望向遠方,讓我不禁耳提面命,從此銘記在心。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父親常說的話,也是對我們的期望。不過,他的要求並不嚴厲,就算某次考試考得不好,也不會批評斥責。

學生時代的我,雖然不是別人家那種學霸孩子,但學習起來輕鬆愉快,成績穩定在中上。父親讓孩子自由式發展的教育理念,對我後來從事教育工作的影響很大。

那個時候,我了解大陸的信息很少,也沒有機會前往大陸。

我在台灣讀大學期間學的是新聞專業。實習課被安排去廣播電台、電視台參與節目的錄製和製作。

第一次看到那麼多機器,讓我很興奮,在操作器械設備時,導播要求把攝影機往前推,我一時緊張弄錯,將鏡頭推桿往前推,被罵「白痴」、「笨蛋」,弄得我臉紅尷尬。

我,台灣大學教授,期盼兩岸統一,舉家定居成都,擁有祖國身份 - 天天要聞

(第一次在美國騎馬)

年輕時候的我,曾經很羨慕那些坐在冷氣間里,剪剪片子、寫寫東西的工作,沒想到後來出國深造,從事了遊走在世界各地的職業。更沒想到,如今50多歲了還沒有停下腳步,準備到大陸開創新的事業。

在台灣,男生都會被安排兩次服兵役。我第一次是大學二年級進訓練中心兩個月,第二次是在大學畢業後入兵營一年十個月,總共加起來是兩年的服役期。服完兵役回來不久,我就結婚了。

妻子和我高中就認識,所以我們的相處就像是無話不談的朋友。記得有一次暑假,我在家裡和她煲電話粥,我姐看了通話費超高的賬單,立馬拿了500台幣去銀行換了一大袋硬幣塞給我,讓我滾到樓下公用電話亭去打。

妻子學美術出身,是一名室內設計師,作為藝術女生,特別活躍,很會「搞氣氛」。記得在服兵役期間,那時妻子還是女朋友,有一次探訪我,居然讓整個兵營都轟動了。

我,台灣大學教授,期盼兩岸統一,舉家定居成都,擁有祖國身份 - 天天要聞

(老婆的畫作,像極了我們即將舉家搬遷到大陸的樣子)

大二在訓練中心時,每個月都會有一天周末開發營區,讓家人朋友進來探視。那次我的「未來老婆」帶著她們藝術大學全班20多個女生浩浩蕩蕩進來看我,一時間整個訓練中心裡呼朋引伴,笑語盈盈,讓所有男生都十分羨慕。

以至於後來那段時間我到食堂吃飯、在操場訓練,所到之處,大家一見我就議論紛紛:「喏,就是這小子,他有個高個子的女朋友,帶了20多個美女來看他,好牛哦!」我一下成了焦點人物,感覺特有面子。

還有一次在兵營,她還特地帶了我母親一起來看我,讓我既驚喜又暖心。

服完兵役回來,1992年,我們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完婚了。結婚儀式並不羅曼蒂克,都是按傳統的規矩進行。

上門提親,和長輩商討婚禮事宜,準備物料、進行流程等等,都一步一步仔細完成。不過,我們沒有給彩禮環節,在台灣很少有給女方彩禮,即使是給女方家收了,過後也會退回給男方。

我結婚的事,全部是母親和親家一起張羅操持,父親那時已經過世。一輩子不願意給別人添麻煩的父親,在1989年9月突發中風被送到醫院,沒多久就走了。

我,台灣大學教授,期盼兩岸統一,舉家定居成都,擁有祖國身份 - 天天要聞

(我和學生在一起)

我清楚地記得我們一大家子最後一次聚餐的情景。

那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日子,既不是周末也不是任何節日,我和哥哥姐姐都回來了,姐姐和母親主廚,父親也下廚燒了一個菜,還喝了酒,是他最喜歡的紹興酒。他說:「紹興酒是江西老表最愛喝的酒。」

父親「嫌棄」台灣太清淡,不香。他喜歡重油,喜歡吃辣,喜歡大魚大肉,有一道叫做粉蒸肉的菜,每次他和江西同鄉聚會的餐桌上,一定會有一道粉蒸肉。

父親還「看不上」台灣年糕加泡菜炒的韓式吃法,他喜歡家鄉的吃法,蒸軟了蘸白糖吃。他覺得那才是年糕的正確「打開方式」,是故鄉的味道。

作家阿城說過:「所謂的思鄉,其實是吃了異鄉的食物所產生的情緒。」

人的胃是有記憶功能的,那些帶有家鄉DNA的食物,在味蕾中留下深刻烙印,在歲月里沉澱、發酵,幻化成鄉愁,一輩子相隨。

我,台灣大學教授,期盼兩岸統一,舉家定居成都,擁有祖國身份 - 天天要聞

(台中街景)

婚後不久,我前往美國深造。出國留學這件事,從頭到尾是我自己考慮、定奪和處理,母親沒有插手參與,也沒有提出任何意見和建議。

我報考的是德州大學,選修的方向是經濟專業,碩博連讀後我就一直從事經濟研究,出了幾本跟經濟類有關的書,也算是把自己多年的積累給行業夥伴進行分享吧。

從大學時期開始,父親就讓我養成了寫家書的習慣。除了給父母寫,還給哥哥姐姐寫,把自己在學習生活上的收穫和見聞跟家人分享。

記得我出國的第一封家書里,講述了機場分別這件事情對人生的深刻記憶,還有初到學校因為英文不是很好,在生活和學習各種事項的接洽都感到特別緊張的情緒。

我記得父親曾經在家書中反覆囑咐我:「在外求學,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是第一要務,不要忘記時時體察自己的德性,最重要的一條是『不造成對別人的困擾』。」

後來我漸漸就養成了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這個習慣後來也延續到了女兒身上,讓我倍感欣慰。

我,台灣大學教授,期盼兩岸統一,舉家定居成都,擁有祖國身份 - 天天要聞

(2018年的秋天,我和老婆、女兒在山東青島旅行)

留學期間,除了語言和生活習慣的差異,還有中西方文化的衝擊。在大學時,讀幾本書,交什麼作業,寫什麼報告,並沒有太苛刻的要求。

但在美國的學校,一下就開出多達25本的閱讀書單,甚至有的科目開到40本書,要求交付閱讀報告的時間很短,讓我略感吃力。

另外,我還發現美國人並非我們所想像的那麼懶散悠閑,很多美國同學都蠻用功的,逼得生性閑適的我也用功起來。出門在外,代表的是中國,不能丟中國人的臉。

留學那幾年,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假期,為了省錢,大概兩年才回一次台灣。有時候到校外打工,大多數時候在學校研究室工作,住宿方面省錢,學校也會付微薄的薪資。

記得我當時曾經做過一個關於自動販賣機的研究報告,那個時候在台灣的自動販賣機很少,研究的過程挺有趣挺有收穫的。

可惜的是,光陰易逝,歲月匆匆,我的所有感悟沒有能夠分享給父親。在自己成為父親後,我特別珍視女兒成長曆程的每一個瞬間。

我,台灣大學教授,期盼兩岸統一,舉家定居成都,擁有祖國身份 - 天天要聞

(2014年到北京,拍下528米高的中國尊附近高樓在建)

妻子在36歲高齡才生下女兒,非常辛苦。感謝上天賜給我們最美好的禮物,女兒是個聰明的孩子,只不過一開始並沒有「鋒芒畢露」。

她在小學三年級之前,在班上不是倒數第一,就是倒數第二。但我並不焦慮,且不說她是班上年紀最小的,每個人腦力開發的時間也不一樣。

每一朵花都會綻放,只不過花期不同罷了。

我知道大陸很多父母喜歡給孩子輔導功課,但我唯一幫女兒做的就是找了一個數學補習班加強數學,其他的一概不管。我對女兒說:「學習這件事,需要你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我其實想告訴孩子,獨立思考是立身之本。

學會自己思考問題,學會自己收集資料,找到問題的答案後,在小學四年級時,女兒就突然就開了竅,順利考上了私立高中,還進了質優班。

我,台灣大學教授,期盼兩岸統一,舉家定居成都,擁有祖國身份 - 天天要聞

(女兒5歲的時候)

讓我頗為驚訝的是,在緊張複習備戰高考的情況下,她還有精力學日語,通過日語的最高等級N1,還擔任動漫社的社長。而且每天11點前睡覺,從不熬夜。

在我看來,中學時代本來就應該豐富多彩,不能只以考學為目標,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創造性,這才是受益一輩子的好習慣。

我看過不少優秀的學生,高中時很用功,到了大學就放飛自我了。其實大學所學才是至關重要的,會決定你在社會上將會扮演什麼角色,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女兒在大學的雙專業是自己選的,她很喜歡,所以大學的四年過得充實愉悅。

我知道很多台灣和大陸的家長會以自己的經驗和實用主義判斷,幫助孩子選擇專業,我的建議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讓他們擁有充滿喜悅的大學生活。如果被迫學自己不喜歡的專業,那就太難受了。

我,台灣大學教授,期盼兩岸統一,舉家定居成都,擁有祖國身份 - 天天要聞

(在北京前門大街第一次吃到的冰糖葫蘆)

今年24歲的女兒,剛剛開始學畫畫,而且玩得還不錯。如今的社會,需要的是多元化、斜杠型的人,不需要每項都做到很深入的程度,但要有所涉獵和學有收穫。

前不久,女兒告訴我說將來會選擇環保領域工作。女兒有如此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身為父親唯有說「好」,雖然這不一定是最有前途的事業,但我支持她的選擇。

立志投身和參與大陸的發展,女兒比我們當家長的想法更早,這點讓我很感動,也深受觸動。

女兒去過大陸兩次,國中一次,高中一次。國中的時候去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學參觀交流,回來後她對我說:「大陸學生的演講口才比我們強太多了,學習也比我們用功。」

杭州的西湖和爆蝦鱔面,給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回來後一直心心念念,天然的「吃貨」體質這點倒是挺像她爺爺的。

我,台灣大學教授,期盼兩岸統一,舉家定居成都,擁有祖國身份 - 天天要聞

(在朱家角古鎮抓拍的鏡頭)

九十年代,我第一次來到大陸,當時的第一站是上海。為了陪妻子到上海一家航空燈具廠找燈具,這家工廠製作的燈具很有名、很耐用。

具體哪一年記不太清了,只記得當時上海還沒有浦東機場,只有一個虹橋機場,我們住在虹橋飯店,對面的華東大學還叫紡織大學,如今氣勢恢宏的高架橋當時還在施工。

讓我驚艷的是外灘的霓虹燈。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全家外出下館子,在華燈初上的台中街頭,我和姐姐哥哥開心得哇哇叫,父親在一旁笑著說:「台灣的霓虹燈哪有上海的好看,上海早就有霓虹燈了,台灣過了這麼久才有。」

如今站在外灘,晚風習習,觀賞著璀璨華麗的霓虹燈在江面上的倒影,父親爽朗的笑聲猶在耳畔,如果他還健在,再一睹這繁華盛景那該多好。

上海之行後,我陸續到了七八次大陸,去了北京、杭州、南京、山東等城市。北京不愧是千年帝都,中軸線的建築文化氣息很濃,北京人講話也好聽,奧運的場館很漂亮,唯一不好的就是堵車。杭州西湖的蘇堤楊柳、三潭映月美不勝收,難怪女兒流連忘返。

我,台灣大學教授,期盼兩岸統一,舉家定居成都,擁有祖國身份 - 天天要聞

(我即將告別這所任教了20多年的大學)

每次來大陸,都能感受到祖國日新月異的進步。反觀台灣,已經很久沒有大型都市建設了,老舊的建築很多,不論是生活的便利,還是基礎設施的發展,都早已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2018年,我和妻子去青島旅行,在酒店大廳看到有按摩椅,想坐上去體驗一下,但需要掃碼支付,不能投幣。我只能拜託領隊幫忙操作,然後再給她現金,估計現在就只有台灣在用現金了。

關於這種掃碼的支付方式,我有做過一點研究。可能大家不知道,對於大陸的夥伴來說,這個早就習以為常的支付方式,其實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支付方式,在世界上別的地方沒有使用過這樣的支付系統,中國跳過了西方的信用卡系統,直接使用電子方式支付,實在是厲害。

我,台灣大學教授,期盼兩岸統一,舉家定居成都,擁有祖國身份 - 天天要聞

(作為一名學者,通過細緻研究中國的發展模式,我看到了勢不可擋的未來)

除了旅行,我還通過閱讀專業書籍和大量瀏覽網上資訊等方式去深入了解大陸。

透過專業書籍我了解到,在數據時代下中國的高速發展,已經呈現星火燎原之勢,這是互聯網技術帶來的「中國模式」。研究了30年西方經濟學的我,原有的思維被中國的經濟模式打破了。

正如曾鳴老師在《智能商業》里寫的:「這是一個劃時代的開始」,我們正站在未來的起點,中國的發展勢不可擋。

我觀看了很多紀錄片、電影和短視頻,除了製作精良的專業作品,還有普通老百姓表達自己充滿煙火氣日常的短視頻,我能感受到汩汩流淌的生活狀態。

我從2020年3月份也開始接觸了自媒體,向大陸很多優秀的自媒體學習怎麼製作短視頻。

我,台灣大學教授,期盼兩岸統一,舉家定居成都,擁有祖國身份 - 天天要聞

(在我左邊的是2006年帶著一家老小來成都開火鍋店的台灣朋友)

在台灣,其實有很多人在大陸的網店購買東西,即使到貨時間需要一周甚至十天,我們都願意等,因為便宜、可選擇性多。

我老婆也是其中的一個網購迷,尤其喜歡買衣服和家飾用品。除了偶有踩雷,大多數的購物體驗都很好,買到的眼鏡框、行李箱性價比都很高。

在成都的台灣朋友2年前曾給我郵寄過一個有線的領夾麥,在台灣這樣的領夾麥要將近500台幣,而在大陸才30塊人民幣不到,加上運費,總共不到50塊錢,我一直用到現在。

我想說的是,其實大部分台灣人看到了大陸的進步,一些台灣人對大陸之所以有偏見,那都是因為自我封閉。

越是沒有去過大陸的人,偏見就越深,他們沒有離開那個島,沒有來看看,他們聽到的可能都是被屏蔽後的東西。

但凡願意以開放的眼光來看,就能看到大陸的進步一日千里。

我如今在台灣亞洲大學教EMBA,常常鼓勵我的學生有機會到大陸去看看,去大陸工作。先不說討厭還是喜歡,從經濟學的GDP來看,台灣的GDP是多少?大陸的GDP是多少?從刺激活力的設施建設來看,台灣有多少?大陸有多少?答案一目了然。

前不久我有一個學生去了廈門的孵化中心,好幾個學生去了金門大學研究所,山的那邊,海的那邊,天地無限寬廣,機遇的大門就在眼前,等著你去推開。

我,台灣大學教授,期盼兩岸統一,舉家定居成都,擁有祖國身份 - 天天要聞

(我常常推薦學生讀《進化論》,每個人都應該有「進化」的思維,勇敢向前)

這幾年台灣的經濟狀況不好,台灣的大學也因為招生人數不夠,學校的經營越來越困難,所以我也會慢慢淡出教師行業。

16年前,我的一位好兄弟帶著到一家老小,到成都開出了當地的第一家小火鍋店。他告訴我,成都是個很適合做生意的地方,成都人友好豪爽,不論是做什麼生意,事情成或不成,大家都可以一起愉快地「耍」。

去年,另一位好友也賣掉自己台北的大house,放棄在貿易圈積累多年的人脈,隻身一人,來到成都重新創業,幫涼山果農賣水果。

隨著身邊的朋友陸陸續續前往大陸,我也越來越嚮往,我也想投身大陸的發展,在助農領域盡一份自己的綿薄之力,去築一個屬於我的鄉村夢。

其實成都這座都市的形象,早就在我的腦海里「盤踞」很久了。除了研究成都的商業環境,我還調研了那裡的人文。

隸屬四川這個「天府之國」,成都既滿足了都市的時尚氣息,房價也沒有其他城市高,是我到大陸發展的首選城市。

我,台灣大學教授,期盼兩岸統一,舉家定居成都,擁有祖國身份 - 天天要聞

(根據世衛的新標準,50多歲還是盛年,我的事業仍然可以另起一行)

目前我已經在做準備處理在台灣的房產,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大概三年內就可以到大陸定居了。說不定舉家搬遷之日,就是兩岸統一之時,到時我們一家三口就可以領到身份證了,想想就心潮澎湃

可能有人會覺得我那麼理性的一個人,怎麼會有那麼感性的想法。我想說的是,這不是一時衝動,未來已來,每一個識時務者,都應該看得到中國的未來。

「少年當有鴻鵠志,當騎駿馬踏平川」,願每個人都坦然迎接變化,勇敢接受改變,找到屬於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願每個人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口述:豆芽叔】

【編輯:十月波斯說】

我們不能走過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裡感受別人真實的故事,而且,每個故事都有真實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歡這樣真實的故事,請關注我們吧!@真實人物採訪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