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2022年碳定價狀況和趨勢報告解讀

2022年10月03日14:17:37 熱門 1206

在過去的2021年,各國都在積極應對氣候危機。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第六次評估報告中強調,溫室氣體過量排放會導致全球變暖。2021年底,世界各國領導人齊聚格拉斯哥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在會議上達成逐步淘汰燃煤發電、取消低效化石燃料補貼的共識,並確立了國際碳市場規則。但各國的承諾與現有政策的實現水平之間存在巨大差距。在能源類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背景下,碳價格的確定極具挑戰性。

世界銀行2022碳定價狀況

和趨勢報告解讀

>>作者: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金融案例中心 齊稚平


世界銀行:2022年碳定價狀況和趨勢報告解讀 - 天天要聞


碳定價是一種政策工具,各國政府可以通過創造一個財政激勵對溫室氣體排放進行定價,減少氣體排放。將氣候變化成本納入經濟決策可以鼓勵生產、消費和投資模式的變化,從而支撐低碳增長。在此基礎上,世界銀行於今年5月發布了2022年碳定價狀況和趨勢的報告。該報告的解讀將分為三部分,分別從碳稅、碳交易、碳信用三方面進行闡述。

1

碳稅

碳稅是一種政府對溫室氣體排放進行收費的政策工具,它是為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提供的財政激勵政策。在碳稅制度下,碳的價格由政府制定,在價格激勵下,減排的標準由市場決定。


直接碳定價方式全球覆蓋率低


2021年,直接碳定價方式覆蓋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變化比往年更少,原因在於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國著重於整合現有的碳定價工具,而許多國家正在考慮新的碳定價工具。


截至2022年4月,全球共有68個碳定價機制在運行,另有3個計劃即將投入使用;其中包括37項碳稅和34個碳排放交易系統。目前,約23%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被正在運行中的碳定價機制所覆蓋,這與2021年的覆蓋率相似。


從去年的趨勢報告來看,全球僅有四個新實施的碳定價機制,更多的司法管轄區計劃採取措施實施或擴大碳定價。除奧地利印度尼西亞華盛頓州計劃引入碳定價機制外,以色列、馬來西亞波札那也宣布了計劃開發新碳定價機制的意圖,而越南則概述了建立碳排放交易系統的步驟。非洲、中歐和亞洲的一些其他司法管轄區將繼續評估實施碳定價機制的潛力。


國際海事組織(IMO)目前正在考慮實行以市場為基礎的措施,來減少國際航運的溫室氣體排放。2018年,IMO承諾通過綜合措施,到2050年將國際航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8年的基礎上減半。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氣候脆弱論壇(CVF)發表了《達卡—格拉斯哥宣言》,在宣言中大約50個發展中國家呼籲IMO成員國對船用燃料徵收強制性溫室氣體稅。


潛在的碳收入是巨大的,預計到2050年,總碳收入將達到1萬億至3.7萬億美元之間,即每年400至600億美元。有策略地利用這些碳收入可能成為加快航運業脫碳和確保國家間向零碳航運公平過渡的關鍵。


碳稅率雖在上漲,但仍普遍較低


碳稅在2021年和2022年初有所提高,雖然漲幅低於碳交易系統價格,但已達創紀錄的水平。2021年,碳稅稅率平均增加了約6美元/噸二氧化碳,並在2022年4月1日之前進一步增加了5美元/噸二氧化碳。與前一年相比,大多數碳稅管轄區提高了碳稅。一些司法管轄區的碳稅創歷史新高,包括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和加拿大其他省份、愛爾蘭拉脫維亞列支敦斯登、南非、瑞士和烏克蘭。


世界銀行:2022年碳定價狀況和趨勢報告解讀 - 天天要聞

圖1 一些管轄區碳稅創歷史新高


大多數已知的碳稅上漲是由於先前計劃的變化所導致的,如加拿大各省和愛爾蘭。在其他情況下,修訂後的稅率則是更廣泛的財政改革的一部分,如挪威和烏克蘭。瑞士和列支敦斯登將2022年的溫室氣體排放費率從2021年的96瑞士法郎/噸二氧化碳上調至120瑞士法郎/噸二氧化碳;這一舉措受到了市場強烈關注,因為這是由自動調整機制觸發的,即每當溫室氣體排放量沒有達到目標時,就會上調該稅率。


其他司法管轄區也確立了未來幾年更遠大的碳稅價格軌跡。例如,新加坡提議在2024年和2025年逐步提高碳稅,由當前的5新加坡元/噸二氧化碳增加到25新加坡元/噸二氧化碳,到2026年和2027年提高到45新加坡元/噸二氧化碳,到2030年達到50~80新加坡元/噸二氧化碳。


儘管去年許多主要碳定價機制的價格都在上漲,但總體而言,目前的價格仍不足以推動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所需的變革,或釋放對基本脫碳途徑的投資。為實現到2030年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攝氏度的目標,高級碳價格委員會確定了一個50~100美元/噸二氧化碳的碳價格波動範圍,作為全面氣候政策計劃的一部分。事實上到2022年,只有不到4%的全球排放量由直接的碳價格所覆蓋,且價格高於2030年目標所需的估計範圍。此外,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表示,要實現氣溫上漲不超過1.5°C的目標,到2050年需要制定更高的價格才能將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到凈零排放。由30位氣候經濟學家在2021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要實現這一目標,碳價格須達到50~250美元/噸二氧化碳,最合適的值為100美元/噸二氧化碳。


大多數管轄區域都需要提高價格,同時採取一套連貫的補充性政策措施,以實現短期緩解目標和長期凈零戰略。

2

碳交易

碳排放交易系統是針對二氧化碳排放權利的交易體系。政府對一個或多個經濟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設定限制或上限,將可交易的排放限額通過拍賣或分配的方式分給企業,其中每個限額代表排放一定數量二氧化碳(通常是1噸二氧化碳)的權利。企業須為他們排放的溫室氣體支付成本;如有額外需要,也可選擇購買額外限額或出售剩餘限額。這也被稱為「限額與交易」系統。


碳交易價格變化趨勢


2021年,直接碳定價升至歷史高點。這一增長突出體現在碳排放交易系統(尤其是發達國家)。如在歐盟和瑞士碳排放交易系統、加州魁北克市場、區域溫室氣體倡議(RGGI)和紐西蘭碳排放交易市場的碳價格都呈上升趨勢。自2021年年中推出以來,英國碳排放交易系統的價格也大幅上漲。在中國碳排放交易系統中,價格在2021年底下降後,於2022年初回升。在韓國,到2022年2月,碳交易價格也逐漸回升到最高。2022年初,多個國家碳交易系統的價格出現了大幅下跌,不過此後價格開始回升。在今年2月俄烏衝突暴發後,歐盟、紐西蘭、英國和韓國的碳排放交易系統價格大幅下跌。但這四個體系的碳價格都已開始回升。


碳定價收入大幅增加,主要來自於碳排放交易系統


2021年全球碳定價收入約840億美元,比2020年增加了310億美元。與之前一樣,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產生的收入約佔所有碳定價收入的41%,紐西蘭碳排放交易系統和加州總量限額與交易計劃也推動了碳收入的增加。2021年才開始運營的英國和德國的碳排放交易系統產生的收入,約佔碳定價總收入的16%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中國碳排放交易系統自由分配了所有配額。儘管它是現有運營體系中最大的排放交易系統(就覆蓋的排放量而言),但並沒有產生收入。


世界銀行:2022年碳定價狀況和趨勢報告解讀 - 天天要聞

圖2 全球碳定價收入的演變


由碳排放交易系統產生的收入也在2021年首次超過了碳稅產生的收入。雖然從歷史上看,碳稅創造的收入比碳排放交易系統多;但近年來,這一差距已經縮小,而在2021年,碳排放交易系統創造的收入超過了總收入的三分之二。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事實,即碳排放交易系統的價格比固定價格工具上漲得更快。

3

碳信用

碳信用市場正處於十字路口。強勁的自發需求和擴大的市場多樣性,推動了過去一年的市場發展。隨著市場的增長,碳信用在實現排放目標方面的作用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為了維持目前的增長趨勢,市場參與者需要合作以制定高標準,保護環境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深化流動性。市場上正在出現一些專業的治理機構、金融服務和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支持擴大市場規模和確保完整性。


全球碳信用市場構架


全球碳信用市場由各種各樣的供給源、需求源和貿易框架組成。


供給來源於不同類型的信貸機制,包括國際信貸機制、國內信貸機制和獨立信貸機制三類。國際信貸機制是根據《京都議定書》(包括清潔發展機制CDM)和《巴黎公約》等國際條約建立的信貸機制;國內信貸機制是指國家、地區或各級政府建立的信貸機制,如加州合規補償計劃和澳大利亞減排基金;獨立信貸機制,包括由非政府實體管理的標準和信貸機制,如碳信用登記非盈利組織Verra和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


需求來源於國際協議和國家法律規定的一系列合規義務,以及公司、政府和其他組織作出的自願承諾。大多數碳信用往往會吸引一系列不同類型的買家,這意味著很少有碳信用只與一個需求來源相匹配。大體可以確定四大類需求驅動因素:


一是國際合規市場(International compliance markets),主要響應根據國際協議作出的承諾。


二是國內合規市場(Domestic compliance markets),主要用於企業購買符合國內法律(通常是ETS或碳稅)規定義務的信貸。


三是自願碳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s),包括實體(主要是私營實體)購買碳信用額度,以遵守自願減排承諾。


四是基於成果的融資(Results-based finance),是指在碳市場中,政府或國際組織購買碳信用額度,以鼓勵緩解氣候變化或實現國家目標。基於成果的融資還可以指更廣泛的回報減排的付款,而不需要任何信貸或其他所有權的轉讓。


在自願碳市場帶動下,碳信用市場正在迅速增長


過去一年,碳信用市場增長進一步加快,包括發行、交易和價格方面都大幅上漲。在格拉斯哥舉行的第26次締約方會議上制定了新的碳市場規則,將有助於國際合規市場在未來幾年進一步發展。目前,大多數市場活動仍以自願碳排放市場為中心。


碳信用市場在2021年增長了48%。來自國際、國內和獨立信貸機制的信貸總量從3.27億增加到4.78億,這是自2012年碳信用發行峰值以來的最大同比增長。自2007年以來,碳信用發行總量約為4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企業自發制定氣候目標,推動市場增長


企業自發制定氣候目標,是推動碳信用額度需求不斷增長的主要力量。這些目標緻力於在公司本身的價值鏈中實現遠大的脫碳目標,同時補償或中和剩餘排放。然而,實現這些目標的計劃在覆蓋範圍、時間表和碳信用的預期用途方面各不相同。


企業自發凈零承諾的迅速增加,增長了對碳排放額度需求的強勁預測。近期一個分析預測,到2030年二氧化碳的需求會增加15倍,大約每年1.5~2噸二氧化碳,到2050年增加100倍達到約每年7~13噸二氧化碳。其他的預測結果都顯示類似的趨勢。


如果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COP26)的效果可以讓全球自願和遵從性市場的有效協調,到2030年每年將有2噸二氧化碳的需求。在大多數預測情景下,增長預計將受到企業凈零承諾數量的增加、以及新技術和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供應量增加的驅動。需求量增長的預計反映在市場價值上,預計市場價值在一年內增長7~20%,到2022年總價值達到15~17億美元。


碳信用市場增長的不平衡,反映了買家偏好不同


需求偏好和買家的需求持續激勵著一系列碳信用替代方案,這些替代方案具有不同的價格,在項目類型、地理位置和減碳收益方面各有不同。今年的一大亮點是對森林和土地使用的信貸產品興趣正在增加。碳信用額度的價格已大幅上漲,儘管不同類型的信用額度的價格有所不同。在獨立信貸機制的信貸市場上,買家對信貸的行業、地理位置、年份以及信貸的共同效益等特徵給出的一系列價值是不同的。雖然近年來出現了一些提供標準化合同的舉措,但價格差異很大,交易平台提供的合同代表了不同行業的信貸。例如,標準普爾全球普氏能源資訊的評估表明,基於消除溫室氣體排放的碳定價遠高於基於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碳定價。


由於買家的不同偏好和需求,市場的異質性正在增加。在自發承諾顯著增加的背景下,具有不同優先順序和購買信用的買家越來越多樣化,自發買家決定了碳信用市場的多樣性,不同的買家對價格、質量、誠信和其他特徵的優先順序不同。在國際合規市場上,買家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限的,因為需求只來源於碳信用相應的調整,這表明了主要購買者的決定對市場的影響。


世界銀行:2022年碳定價狀況和趨勢報告解讀 - 天天要聞

圖3 消費者的多層次決策塑造了多樣化市場價格


新的金融服務和技術正在進入碳信用市場


快速增長的碳信用需求正在鼓勵新的參與者進入市場,並迫使市場參與者尋找創造性的方式來適應新的動態。與此同時,市場的碎片化和自然的分散化持續為確保透明度和流動性帶來挑戰。


第一,新金融服務引入。在過去的一年中,金融角色在碳信用市場中的作用顯著增強。金融行為體越來越多地參與到碳項目的實施階段,為項目開發商提供資本和風險對沖機制,過去主要依靠股權和贈款進行前期投資的金融機構也越來越多地充當自願碳信用交易的中介。近年來,隨著新的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原有碳交易市場的合併,以及其他金融實體的進入,碳信用市場已發生了顯著變化。這些新參與者提供一系列服務,包括交易平台、衍生品和碳質量標準。引入新的價格決定機制,這一點從根本上改變交易的性質。標準化合同的價格越來越多地被用作基準,企業已經開始對不同類型的碳信用進行價格評估,碳信用的組合拍賣合同也出現了。


新的參與者和金融服務正在推動碳信用市場走向更大的標準化。然而,將各種項目集中在一個更大類型的合同下會增加風險,模糊了它們之間的差異。更大程度的標準化也將為投機行為創造機會,而投機行為最終可能成為碳信用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但也會帶來市場波動。


第二,新技術的發展。新技術,特別是與區塊鏈相關的技術,正在塑造碳信用市場的交易實踐。雖然近年來區塊鏈的實踐已取得了進展,但在過去的一年裡,出現了一種新現象,努力使碳信用市場與去中心化金融實現互操作性。通過虛擬貨幣、智能合約和其他數字技術創新,去中心化金融允許在沒有第三方的情況下進行對等金融交易。


雜誌介紹PROFILE

《數字金融觀察》由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主辦,同時依託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及北京清芬新金融研究院的學術和研究資源,是以深度研究為主要特色的內部定向發行刊物。通過理論結合實踐,總結中國實踐、拓展全球視野,對金融科技領域有較為深入的研究,為行業健康發展提供多維視角下的理性、建設性的觀點和意見。

來源: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