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 篇 語
素有東莞北大門之稱的中堂,於北宋初立村,距今已有千年歷史。跨過千載歲月,中堂從一個江邊小村落發展成一個嶺南水鄉重鎮。
不忘來時路,方得始終。
以黎氏大宗祠為代表的古建築、以覺華煙雨為代表的古景緻,無不見證著中堂的輝煌過去。生於斯、長於斯,勤勞的中堂人民也在滾滾歷史洪流中竭盡所能,創造未來。
在中堂這片土沃水豐的土地上,千百年來,勤勞聰慧的中堂人民創造了槎滘魚包、三涌蜆肉飯等美食,更是唱響粵劇、划起龍舟,讓粵劇和龍舟兩個品牌在中堂大地上並駕齊驅。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當前,恰逢盛世,中堂鎮委、鎮政府在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開拓創新,奮勇爭先。
「一座祠堂就是一本講述宗族歷史的書。」因興建、修繕、復建時間跨度大,東莞中堂鎮各村保存了大量具有鮮明歷史特徵的建築構件。最具代表性的要數潢涌村的黎氏大宗祠,從南宋至今已有840多年歷史,它以歷史悠久、布局獨特、內涵豐富著稱,是東莞宗祠建築,乃至嶺南宗祠文化的代表。
祠堂有頭有手有腳 形似「龜」在水中游
每年7、8月份,是龍眼豐收的季節,潢涌村裡每家每戶門前的龍眼樹,或是自個兒種的,或是野生的,每一棵的枝葉都相當翠綠和茂盛,一束束金黃的龍眼果墜得樹枝彎了腰,碩果累累的,好似潢涌村的後代子嗣,兒孫滿堂。
黎勝仔是潢涌村黎氏的第27代傳人,已步入耄耋之年,是一位退休的語文老師,因為對自己村的黎氏大宗祠有著特殊的執念,如今擔任黎氏大宗祠的「守護者」和「繼承者」。2005年,村幹部邀請他到村委會工作,主要負責黎氏大宗祠的資料考究和整理,如今就在黎氏大宗祠右邊的一個廂房裡辦公。
據了解,以前這個廂房並不是辦公用的,曾經用來當馬房,達官大人或者族人到此祭祖時,在此拴馬或者休息;也曾經用來當學堂,許多步入中年的潢涌人少時都在那上過課。「當時我們學到一定程度就會換到對面的課室去上課」。黎勝仔講起黎氏大宗祠就滔滔不絕。
黎氏大宗祠所在的潢涌村,是典型的嶺南水鄉古村落,源遠流長,擁有眾多的古建築群。其中黎氏大宗祠是最為傑出的代表,歷史悠久、布局獨特、內涵豐富,是全東莞,乃至嶺南宗祠文化的一朵「奇葩」。
黎氏大宗祠的氣勢相當磅礴,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佔地面積大,全祠佔地面積有4878.28平方米(7.3畝),其中主體建築1886.74平方米(2.8畝),蔭後園面積有2991.54平方米(4.49畝)。
另一方面是建築形式具備考究價值。據了解,黎氏大宗祠的地貌和建築取形於龜,建在一塊龜形地上,周圍環水,有頭有手足,祠後有池塘,像是龜從池塘爬行過來,伸頭向潢水河飲水。不僅如此,建築內部的整體輪廓也跟「亀」字相似,黎氏大宗祠坐北朝南,主軸建築分三進,包括頭進、二進和後進,三進均高大寬闊,均為陶塑龍船屋脊。
一進是大宗祠的大門口,二進又叫中堂,三進就是祭堂,主要供奉著黎氏的第一世和第二世的祖先。三進大致坐落在同一中軸線上,又稍有偏差,首進坐北朝南偏西15度;中進坐北朝南偏西17度;後進坐北朝南偏西16度40分,以示「靈龜」之靈,生動活潑。更加有意思的是,村民為了防止「龜」爬走在門前靠左的潢水小河上修建了一座石橋。這別有用心的設計,正好體現了潢涌人根深蒂固的宗族觀念。從各方面都尤為講究的大宗祠可以看出,潢涌村黎氏不僅是一個財權顯赫的宗族,也是個才人輩出的宗族,可謂光宗耀祖。
「德本」宗祠文化教導著後人
每年的清明節、重陽節,黎氏大宗祠都是香火旺盛的,黎氏的後代人皆來祭拜祖先。「祠堂的存在不僅讓後代學會尊重祖先,還在每個後代的心裡樹立起一種信仰,大家都能夠和諧相處。」黎勝仔說,黎氏大宗祠之所以能夠成為嶺南宗祠文化的代表,不單單是因為在建築學上有探究的意義,更多是體現在人文方面。
黎勝仔說,祠堂具有一定的凝聚力。來到祠堂拜祭祖先,無非是兩個方面的體現,一個是尊重祖先,一個是祈禱保佑。住在祠堂附近的村民黎旭均說,「我現在兩個孩子都本科畢業,一個在銀行工作,一個在紙廠做會計。」在說到本地民風的時候他更是自豪不已。「我們這村人四處吵架根本沒有,本地人都不會偷摸拐騙,因為大家都是一個宗祠的,過年過節都見面,覺得我們就是一家人,所以大家互相都很包容和愛護。」
在大宗祠的頭進,掛著一個「德本」的牌匾,這個牌匾跟大宗祠的來歷有關,這裡就要講一段故事了,相傳在南宋年代,潢涌有一名叫黎宿的孝子,他是潢涌黎氏的開基始祖。那年黎宿母親患有嚴重的疾病,大夫診治過後說要用人肉和葯才能治好這個病。這位孝子就在自己的左腿上割了一塊肉和葯給母親吃。果不其然,母親的病痊癒了。這件事感動了村民,大家都誇耀他,後來傳到了縣官耳中,縣官覺得其孝義可嘉,就上報南宋皇帝,皇帝下發御旨,賜他家門額「孝義」,他住家所在地就賜為「德本」坊。雖然原本的「德本」坊已經被拆,但是代代相傳的「忠孝傳家,禮儀治族」這個傳統依然深深烙在村民的心中,一直流傳著。
「忠孝」在大宗祠隨處可見,在一進到二進之間的天井裡,牆壁上有用來裝飾的灰雕,刻畫的內容是楊香扼虎救父和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灰雕色彩鮮明,栩栩如生。在二進里,懸掛著「忠孝堂」的牌匾,這是明代探花及禮部尚書陳子壯親筆題寫的金匾。一代又一代,忠孝之意流傳千古,教育著歷代的後嗣。
潢涌村極為重視教育。歷史上村裡建有西石書院,先後培養出進士8名、舉人36名、監生貢生近300名,秀才以上共650多名,外出為官者百餘人,其中政績最為顯著的首推明朝洪武年間的黎光,官至刑部左侍郎。
而近代,最出名的則是清朝道光年間的黎攀鏐,1836年,時任湖廣道御史,目睹積弊,三次上疏奏請嚴禁鴉片,甚至比林則徐奏請禁煙還要早兩年,因而黎攀鏐有「禁煙先驅」的美譽。
祠堂變展覽館讓祠堂文化輻射更多人
從南宋修建到現在,黎氏大宗祠已經有840年的歷史,一直見證著時代的變遷,風雨間難免會遭受損害,多年來,經歷了7次重修和擴建。最近的一次是在2004年底完工,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就是最近一次重修的面貌。
「當初是2003年的時候申請修繕的,費用是全村人籌款的,大家都很積極。」黎勝仔說,修繕祠堂就是全村人的事情,大家就像一家人那樣,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2006年到2007年間,在原有的祠堂後增建了一個後花園,當地人稱為「蔭後園」,這個地方以一條長廊為主,長廊里雕刻的是中國古今著名的詩篇,像《出師表》、《岳陽樓記》、《沁園春長沙》……其中所表達的忠、孝、善的道德情感被作為潢涌村的祖訓,每年寒暑假,潢涌小學都會組織學生過來這邊朗讀。
「雖然村民們不管大事小事都來這裡拜拜祖先,但是有些歷史文化,現在的小孩已經不知道了,我要把祠堂的作用發揮到最大。」2009年,黎勝仔帶領著村委會一起編輯共同完成了《潢涌村志》,並且把大宗祠相關的資料、文獻、故事有序列好,以圖文的方式陳列在大宗祠。
「現在大宗祠除了是祠堂,還是展覽館,準確來說是歷史文化展覽館,讓更多的人知道黎氏大宗祠的祠堂文化和精神,還有潢涌村的歷史。」
統籌:楊靜雨
文:楊靜雨 何永華
黃馨瑩 劉庚懷
圖:劉媚
製版:黃瓊紅 章玲 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