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曆9月9日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配圖
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1、賞秋
我國很多地方,特別是南方一些地方,重陽節崇尚「曬秋」,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不平坦,故將秋季收穫的作物曬在窗檯屋頂上,形成獨特的美景,比如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每年九月九也開始舉辦隆重的曬秋節。
配圖
2、賞菊、飲酒
農曆九月俗稱菊月,在這個月,各類菊花盛開爭艷,各地都會舉辦菊花大會,古代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現在重陽賞菊也十分流行。宋代《東京楚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若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詩: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每年的重陽節恰逢是菊花盛開的金秋,詩人陶淵明以愛菊、詩酒出名。唐代李顯《九月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秋字》詩序:「陶潛盈把,既浮九醞之歡;畢卓持螯,須盡一生之興」。於是,後人效仿他並召集文人雅士賞菊、宴飲暢談,故重陽賞菊、品酒的風俗由此而來。
配圖
配圖
3、登高、佩茱萸
《齊人月令》中說:「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如今消災避難的寓意慢慢淡化,僅存過節的歡慶,而重陽節爬山登高的習俗仍然被沿用。唐代詩人王維留下經典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
4、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重陽糕是以米粉、豆粉為原料,外加栗子、杏仁等作為餡,製成糕點。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在北方,九九當天,已出嫁的女兒要攜夫婿回娘家送重陽糕,一般是兩個大的,九個小的,取其「二九」相逢之意,父母則要回贈糕餅,以祝福女兒女婿通達隆盛。北方很多地方九月九日走親戚,稱作「送九月九」,一般以「花饃」作為禮物。
花饃
5、拜祭祖先
我國珠三角一些地區,有重陽節掃墓的民俗,每年九月初九也是媽祖離世的日子,信奉媽祖的人們也紛紛到媽祖廟祭祀、拜拜以求得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