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來源:青微工作室
華西都市報於2014年刊發
華西都市報專訪「小平您好」主要參與者欒曉峰、趙寶晨、郭慶濱、李禹等人。

「小平您好!」——1984年10月1日,鄧小平帶著微笑,看著參加國慶遊行的學生們打著這幅橫幅,從天安門廣場走過。
那一年,鄧小平80歲,大學生們20歲左右。
從1984年到2014年,30年間「小平您好」,已經成為共和國歷史上珍貴的記憶。這是在每當紀念小平同志時,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個畫面。
在鄧小平誕辰110周年之際,華西都市報專訪「小平您好」的主要參與者欒曉峰、趙寶晨、郭慶濱、李禹等人,其中郭慶濱是當年北大生物系學生會主席、國慶遊行總指揮。
華西都市報再度尋訪這一歷史事件的幕後故事,同時也更正了此前社會上流傳的諸多細節謬誤。
·由來
(總覺得遊行光呼口號、揮舞花束,還不能充分表達出對黨對祖國的感情,北大學生們決定自己動手製作一條橫幅表達心意。)

趙寶晨、欒曉峰、常生、毛小洪、李禹(被燈泡擋者)、佟丹 討論製作橫幅 (於宏實 攝)
1984年的國慶35周年慶典活動,是在經過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之後、全面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勢下舉行的,有著特殊的意義。
當時,欒曉峰、李禹、郭慶濱、趙寶晨都是北大81級大四的學生。除了趙寶晨來自哲學系外,其他三人都來自生物系。
欒曉峰迴憶說:「當時北大生物系受邀參加國慶慶典都是大四的學生,我和同學們對於能夠參加國慶35周年群眾遊行都很高興,每次都認真參加訓練,盼著『十一』的到來。」
「大四的學業是十分緊張的,但無人叫苦叫累。每次排練,各個中隊都早早集合於訓練場地。同學們放棄了暑假休息,積極準備。」趙寶晨說,臨近國慶前夕,在北京通縣進行了一次預演,當時大家以正步走揮舞花束的姿態走過檢閱台。或許是與三軍檢閱隊伍行進方式重複而不能顯示這支隊伍的特點,第二天合練時,指揮部通知北大的幾個中隊改正步為齊步,花束揮舞盡量自然活潑。「緊張的心情一下子鬆弛下來。」
9月27日,參加慶典的群眾遊行隊伍冒雨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了最後一次預演。
欒曉峰說,次日,學校領導傳達了國慶遊行總指揮部的意見,認為氣氛不夠熱烈,希望大家能夠解放思想,以各種方法體現國慶的熱烈氣氛,充分展現當代大學生的風貌。
「同學們接到總指揮部的意見後,就各顯神通想辦法,有的準備花束,有的弄來氣球,有的揮舞彩帶。」欒曉峰說,9月30日晚飯後,他和同宿舍的於宏實、杜傑、郭慶濱開始討論第二天遊行指定的標準口號和標語。
當時,郭慶濱是生物系學生會主席,也是生物系國慶遊行的總指揮,欒曉峰是班裡的團支書,兩人還是哈爾濱一中高中高中同學。因此他們所在的28樓216宿舍一直是班裡的中心。趙寶晨是哲學系的學生會主席,但和欒曉峰是從小學就相識的好朋友,常去216宿舍玩,當天他也參與了這次討論。
欒曉峰說,討論時,總覺得第二天遊行光呼口號、揮舞花束,還不能充分表達出對黨對祖國的感情,因此他們決定自己動手製作一條橫幅表達心意。
·熱議
(有人說「教育要改革」,有人說「改革要加速」……這些標語雖好,但還不能充分地表達心愿,談著談著,焦點逐漸集中到小平同志身上。)

從左至右:欒曉峰、郭慶濱、常生準備寫了 (於宏實 攝)
「這時其他宿舍的同班同學常生、李禹和毛小洪同學也來到我們宿舍,大家想到了一起。」欒曉峰說,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著寫什麼標語。有人說「教育要改革」,有人說「改革要加速」…… 大家都覺得這些標語雖好,但還不能充分地表達心愿。
欒曉峰說,大家談著談著,談論的焦點逐漸集中到小平同志身上,一開始有人說寫萬歲,但很快被否決了,說有個人崇拜的色彩。
趙寶晨說,經過反覆琢磨,大家決定寫「小平同志你好」。
於是大家就行動起來,郭慶濱去系學生會辦公室取來了做花用的綠紙。當時沒有毛筆,書法較好的常生就用布頭蘸著墨汁在彩紙上寫下了六個大字。
趙寶晨說,當時幾個同學在旁邊問常生字夠不夠大時,毛小洪自告奮勇拿來了自己的新床單做襯。
幾個同學立刻忙碌起來,把寫好的字往床單上訂,但發現床單長度不夠,只能訂四個字。
當時已是中共黨員的郭慶濱和預備黨員趙寶晨擔心橫幅打出去不嚴肅,就提議去掉「同志」二字,把「你」換為「您」。
這個提議得到大家的一直贊同,橫幅最後變成「小平您好」。
於宏實當時正好有照相機在宿舍,把這個製作過程拍了一些照片作紀念。這也是目前我們唯一能見到的當時的照片。

從右至左:毛小洪、常生、欒曉峰就要下筆了。於宏實 攝
·入場
橫幅寫好了,怎麼往會場裡帶?趙寶晨說,當時指揮部要求不準攜帶與遊行無關的物品,不準私自製作標語口號,場上所有的標語口號、橫幅旗幟都由組委會統一製作。最後大家經過反覆研究,決定用一束彩花做掩護。
欒曉峰說,找來三個拖布桿和蚊帳架當支杆,固定在橫幅的中間和兩頭,綁好後小心翼翼地把橫幅裹起來,在外面又繞以彩帶,頂端綴以紙花,這樣橫幅變成了一把高大的花束。標語製作好之後就放在了216宿舍的門後。
忙完這些事情後,已經是凌晨2點多了。休息了不到兩個小時後,凌晨4點,大家在學校集合前往東單待命。「當時管理很嚴,有同學因為在候場期間,擅自照相被民警將膠捲曝光了。我們起先還擔心橫幅能不能帶進去,後來很順利,大家齊心協力,把橫幅『裹』進了遊行隊伍。」欒曉峰說。
·沸騰
(經過金水橋時,常生、李禹、於宏實高高展開橫幅,遊行隊伍一下沸騰了,有同學喊,小平同志看見我們了,整個過程大約持續了幾秒鐘。)

從右至左:毛小洪、常生、欒曉峰忙著訂在床單上 (於宏實 攝)
欒曉峰說,國慶慶典遊行開始的時候,遊行隊伍按照順序,隨著當時放的音樂往前走。當時工人遊行隊伍是放《咱們工人有力量》,農民是《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學生的樂曲是《歌頌祖國》。快到天安門城樓時,周圍的氣氛變得越來越熱烈。
「經過金水橋時,常生、李禹、於宏實高高猛舉展開了這個橫幅。」欒曉峰說,當時遊行隊伍一下就沸騰了,大家對著天安門城樓跳躍呼喊,「我聽到有的同學喊,小平同志看見我們了,整個過程大約持續了幾秒鐘。」
「我們開始打開橫幅,可沒想到的是,剛打開的橫幅方向先朝了後面,這一下引來了後面遊行隊伍的一陣騷動和贊同的回聲,我們邊走邊急著變換橫幅的方向,遊行隊伍也開始亂了。我們試著把橫幅朝向天安門,腳步都慢了下來。」李禹回憶說,「只見到處人群都在歡呼,我們就盡情地喊,盡量把橫幅舉得高些。可是舉著橫幅還沒走幾步,前面的隊伍已經看不見了。大家開始向前跑著趕隊伍。手上拿著橫幅不好跑,來不及想別的,就把橫幅丟在了路邊。當時怎麼也沒想到,『小平您好』已進入千家萬戶的電視屏幕,激起很多人的共鳴。我們隨手丟掉的是這樣一件無價之寶。」
李禹說,把橫幅打出去的那一刻,他就覺得任務完成了。
第二天,人民日報就發表了這張照片,這一年的全國最佳新聞照片、全國好新聞特等獎等獎項,都被《小平您好》包攬。
從此「小平您好」這句話和這張照片就成了全國人民共同的記憶,成為一個時代情感的由衷表達。

佟丹、毛小洪、張征(未參與)、欒曉峰、常生、於宏實、李禹、趙寶晨、郭慶濱在中國味精技術公司的複製橫幅前的合影
·對話參與者:
時任班團支部書記欒曉峰:
新影廠曾想補錄「小平您好」鏡頭 被我們拒絕
華西都市報:對於事情的參與者,媒體報道有不同的數字和名字。那這件事的參與人員究竟有多少人?能否介紹一下參與者的大概分工是什麼?
欒曉峰:主要參與者為常生、於宏實、杜傑、趙寶晨、李禹、毛小洪、郭慶濱和我。當時在場的還有同班同學佟丹(女),當時和常生處朋友,另外還有植生專業的曾周同學(大學快畢業時,在四川考察大熊貓時為科研殉職)。佟丹是唯一參與的女同學,趙寶晨是唯一來自生物系外的同學。當時沒有任何分工,同學們都在自覺地忙著。
華西都市報:在製作橫幅時,除了興奮與激動,有沒有對可能遇到什麼結果有過其他預想?
欒曉峰:只想標新立異,展示自己。沒有考慮效果和後果。
華西都市報:事後有沒有想過去找這幅旗子?
欒曉峰:當時他們三人順手就把橫幅丟在了路上,誰也沒拿這事當回事。事後有兩件事值得一提:一是郭慶濱轉達新影廠想補錄「小平您好」的鏡頭,找到系裡,想讓我們同學擺拍,大家自然回絕;二是過了好幾天,當時北京有一家公司中國味精技術公司,老闆叫馮星如,請參與的同學去做客,吃大餐,很豐盛,並希望我們畢業後加盟公司,在公司的辦公室里,常生應邀又用布頭重新寫了一遍「小平您好」,併合影留念。
華西都市報:遊行結束後,你們有過擔心嗎?
欒曉峰:別的宿舍我不了解,我們宿舍的五個人,北京的於宏實回家了,其餘的四人都在看書學習,沒有擔心什麼。「十一」中午遊行結束一回到燕園,碰到生物系82級的師弟師妹,一聽說是我們打的橫幅,大家都很高興。因為他們在學校看電視直播,看到「小平您好」橫幅時異常興奮。學校黨委學生工作部的領導第二天到我們宿舍來看望大家,沒有批評,也沒有表揚,只有鼓勵,北大敢為天下先。
華西都市報:幾年來一位自稱是北大東語系82級學生叫胡聖虎的,不斷向媒體說自己是「橫幅標語內容的設計者和書寫者」。還稱當時生物系兩同學來請書法方面有特長的他出「主意」,這是怎麼回事?
欒曉峰:我們根本就不認識這個人。他在2001年主動向多家媒體投書《當年我寫「小平您好」》,在近些年又頻繁接受媒體專訪。但近年來也有不少人對他表示質疑。
從於宏實拍的當時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見,是常生寫的「小平您好」,有眾多親歷者做證,「小平您好」是常生寫的。我們不認識胡聖虎,更不用說找他「出主意」。
華西都市報:大學畢業後,大家都選擇了怎樣的發展?
欒曉峰:郭慶濱、毛小洪、常生、李禹、杜傑、於宏實等人畢業後均先後出國留學,生物系81級學生80%現在海外發展,當年的同學已是遍布海角天涯。我選擇了在國內發展,趙寶晨是哲學系的,也留在了國內。
華西都市報:30年了,回過頭來,您如何看待這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欒曉峰:「小平您好」,當年北大的莘莘學子為了標新立異,不經意間的舉動,創造了經典的歷史一刻,道出了億萬人民的心聲。這個「您好」,我覺得它體現了一種領袖和人民那種親切感,也是發自我們學生內心的,可以說語言是樸素的,感情是真摯的,輕輕地道一聲「小平您好」。
歷史只需記住,北大學生打出了「小平您好」。這件事我從未主動對人講過,對生活和工作沒有任何影響。
對話2:
時任北大生物系國慶遊行總指揮郭慶濱:
「如果上面追究下來,我願意承擔全部責任」
華西都市報:當時您是生物系國慶遊行的總指揮,在綵排時是否就有考慮要打出一條橫幅出來?
郭慶濱:綵排時從沒有考慮過。就像曉峰說的,這個主意是在9月30日晚上才醞釀產生的。
華西都市報:當時有沒有對可能遇到的什麼結果有過預想?
郭慶濱:我想我的作用有三。一,參與了這個橫幅的醞釀製作攜帶遊行過程。二,作為遊行總指揮,不只沒有阻止彙報懲罰這個行動和參與的同學,甚至積极參与和「慫恿」了這件事。三,事件發生後,在這個問題沒有定性前,承擔了可能的全部政治責任。
華西都市報:作為總指揮,遊行時出現了打橫幅的「意外」,事後學校有沒有找你了解情況?
郭慶濱:10月2日一早,北大生物系黨總支書記就把我叫到了他的辦公室,追問我事情的經過,並告訴我這是一個重大政治事故。我這個時候才意識到這件事的嚴重性。我告訴他這件事是我的責任,是我帶頭乾的,如果上面追究下來,我願意承擔全部責任。他告訴我,他對我很失望,作為共產黨員、學生會主席、遊行總指揮,繫上多年信任培養的學生幹部,怎麼能在即將畢業的關鍵時候犯這種錯誤。我沒法回答他,因為我不知道為什麼犯了這個錯誤。在這個事件過程中我根本就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10月2日那天的下午四點多,黨總支書記帶著新華社記者邵泉來找我。開始時我忐忑不安,不知邵泉的身份,以為是上面來調查這件事的。從邵泉的嘴裡我才第一次聽到上面肯定了這件事,我心裡的石頭這才落了地,馬上召集了參加的同學進行了採訪。
華西都市報:這件事對您有怎樣的影響?
郭慶濱:我1986年起就一直生活在美國,從事生物醫學方面的研究工作。「小平您好」對我個人的具體生活和工作沒有任何影響。從1984年10月2日的採訪之後直至2009年,我從沒有參加過任何有關小平您好的採訪和活動。只是因為有一些人冒充是「小平您好」事件的參與人,我才和參與「小平您好」的當事人在2009年發表了一個聯合聲明,以澄清事實真相。我在美國的朋友和同事很少有人知道我和小平您好事件的關係。
30年後回過頭來看"小平您好"事件,我認為意義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對小平在文革後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的貢獻的肯定,代表了老百姓的心聲。第二個方面是"小平您好"縮短了國家領導人和人民之間的距離,從"小平您好"那一刻,偉大領袖就從「神」變成了「人」。"小平您好"實際上在中國歷史上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更平等的政治觀念。第三個方面是"小平您好"讓老百姓在文革多年極左路線禁錮後看到了一線新鮮的生氣。從這個新鮮生氣中,人民看到了一個希望。他們看到中國正朝著更開明,更寬容,更民主的方向發展。
華西都市報記者 王國平
(本文得到「小平您好」主要參與者欒曉峰、趙寶晨、李禹、郭慶濱審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