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商韜略 宇剛
美國不曾想到,當年在他們拚命想甩出去的業務,如今卡了自己的脖子。
2021年,全球晶元告急!一芯難求,晶元卡住了全球製造業的脖子,美國晶元大廠卻忽然發現,他們已經造不起晶元了。
美國大廠造不起的晶元,中國這家代工廠正做的如日中天。更致命的是,如果他今天宣布停工,明天全球就會有數百家龍頭企業跟著一起停產。
這家公司就是台積電,他的創始人他生在寧波,長在中國的張忠謀。
上世紀70年代末,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瘋狂的尋找海外代工,集成電路也不例外。
一心想成為半導體霸主的美國全部精力投入在晶元設計上,這無疑是給台積電出道鋪好了路。美國的這個戰略性失誤,成就了台積電的今天。
不過在公司創建初期,幾乎沒有人看好。
彼時,還沒有獨立的半導體設計公司。Intel,三星等巨頭都有自己的晶圓廠,從晶元設計,到完成、測試與封裝,一氣呵成。
晶元代工在市場中史無前例,有人說張忠謀就是個是賭徒。
不過時間證明了,張忠謀的膽識。
借著美國對日本的制裁,台灣成為了理想的產能輸出地。英特爾、賽靈思(Xilinx)等一大批美國晶元廠都將產能部分或全部外包給了台積電。
上游巨頭們可以專心搞設計,同時還降低了製造成本,利潤空間加大。台積電作為配角,勤勤懇懇深耕製造。這種模式很快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認可。
但慢慢地,主角和配角變換了位置。
隨著晶元製程的推進,從3μm到90nm,再到28nm、10nm……建一個晶元工廠的開支呈幾何級上漲。最早,不到1億,之後是幾億、幾十億,現在則需150-200億美元。
美國晶元大廠已經投不起新的生產線了。
專註代工的台積電拿著全球的代工訂單,體量不斷增大。讓台積電有足夠的實力捍衛自己在先進工藝方面的領先優勢,將先進位程進行到底。
AMD最早也有晶圓廠,後來扛不住,把工廠賣了。英特爾在5納米時代,至今搞不定7納米製程上的量產。
當年,歐美為了利潤最大化而選擇的製造外包,如今反噬著他們的半導體市場份額。如今,5納米時代,只剩三星和台積電兩個玩家。
十年間,台積電的設備投資從20多億美元,一路發展至2021年的280億美元。這不僅是一個天價投資,更是日本和歐洲之和的2倍。
這些錢,統統被用來建廠、買設備、改進工藝。事實上,台積電一家就買走了全球六成以上的EUV光刻機。
自去年,台積電的電話便已經被打爆了,訂單早已經接不過來,甚至可能排隊到2023年。
台積電無疑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半導體先進位程製造基地,當然,還是要謝謝美國當年給的機會。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