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色中的周堯昆蟲博物館。周堯昆蟲博物館供圖

由蝴蝶標本拼成「我愛寧波」標識。記者楊輝攝
在寧波,有很多實力和顏值並存的博物館,每一家都有精彩的故事。它們不僅成為寧波獨特的文化符號,更成為無數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周堯昆蟲博物館新館便是其中之一。最近,這座博物館在各大社交媒體上刷屏,館內訪客絡繹不絕,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國內昆蟲主題的博物館本就不多,以個人姓氏命名的博物館更是少見,這背後有怎樣的故事?
設計理念
因蝶起源,與蝶共生
在鄞州公園南部一片花海的襯托下,一棟銀白色的蝶形建築令人眼前一亮。
負責周堯昆蟲博物館建築方案設計的設計師趙穎告訴記者,博物館的設計靈感源於先民留下的蝶形器,建築師從中提取了「蝶形三角」作為設計原型,表達了「破繭新生」的初始概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僅能提供高品質的科普參觀,也能與觀眾融合更友好的公益性博物館。」
周堯昆蟲博物館是以昆蟲學家周堯先生命名的自然主題博物館。1996年始建於寧波東錢湖畔,如今遷建至享有寧波「城市綠肺」之稱的鄞州公園內。博物館佔地約4000平米,裡面的珍藏向參觀者揭曉了一個神秘而多姿多彩的昆蟲世界。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國有1300多種蝴蝶,博物館齊聚了其中1000多種標本;全國有已知昆蟲約10多萬種,博物館就展出了4000多種。
最近,周堯昆蟲博物館上榜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名單,建築本體還摘得「Pro+Award普羅獎」最高榮譽「鉑金獎」,該獎項是中國建築與地產行業中具有標杆性的獎項。
貫徹思路
愛國精神和科學創新精神
說到周堯昆蟲博物館,市文聯原副主席周靜書,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他見證了老館和新館的建成。
「當年周堯昆蟲博物館的落成,是當時鄞縣縣委縣政府設法爭取過來的重要文化項目,周堯先生本人也非常支持在家鄉建這樣一個館。」20多年前,周靜書擔任縣府辦副主任,主持籌建工作。他記得周堯為此捐贈了3000多號昆蟲標本和1000多號蝴蝶標本,其中金斑喙鳳蝶是國寶,與大熊貓一起公布為首批一級保護動物。這些昆蟲標本,布展時按生物檢索表進行科學分類展示。
因為建館,周靜書與周堯進行了很多交流,他不僅獲得了很多昆蟲知識,對周堯本人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在周靜書眼中,周堯先生是一個擁有拳拳愛國之心的科學家:抗日戰爭時期他曾經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也曾經大義凜然地面對著國民黨的軍隊進行護校鬥爭;在雲南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裡採集標本被毒蟲咬傷而昏迷,遇到巡邏的邊防戰士而獲救;他曾以一己之力改變中國昆蟲科研落後的現狀,創辦並主編我國第一份國際性學術刊物《昆蟲分類學報》,為中國和世界的昆蟲科學交流搭建了溝通橋樑。
「因此,最初建館我們就確定了愛國精神和科學創新精神作為昆蟲館展覽的主線,並通過標本和昆蟲知識的展示,體現科普的功能。」周靜書告訴記者,周堯昆蟲博物館的成功創建,獲得了全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的高度評價,這個館後來也成了寧波多屆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加分項目。
創新升級
成為探求科學新知的「自然高地」
在新館展陳的標本方面,更具有國際視野。布展展出近4000個昆蟲標本中,有設法徵集到的幾十種世界各國的「國蝶」和「名蝶」,還有部分國際上奇異昆蟲的標本,體形特大,色彩鮮艷,可看性強,也可以讓觀眾尤其是青少年多一道看世界的視覺。
除了常規的展陳方式外,周堯昆蟲博物館有很多吸引眼球的「秘密武器」。
在博物館一樓,有一個巨大的屏幕,可以點擊千姿百態的昆蟲,解答各自的科目及屬性;還有視覺衝擊力極強的「昆蟲時空隧道」,聲光電模擬出一個迷你的叢林世界;幾塊可觸摸的「魔屏」,虛擬了三維動態的昆蟲造型,在觸摸中會有一大群蝴蝶、昆蟲等飛出來的既視感;二樓辟有互動區,借用電子屏放映著動畫版生態畫卷,屏幕前設置繪畫台,體驗者可對空白昆蟲進行填色美化,保存上傳後,昆蟲便會出現,棲息在畫面環境的某處,等待作畫者的眼力「捕捉」。
觀察是自然科學的第一課。為此,周堯昆蟲博物館引入創新科教手段,採用活體養殖方式直觀反映昆蟲的生活習性。飼養活體昆蟲的生態缸是寧波博物館領域裡首次出現的「神器」,也是展館中「人流量」最集中的區域。其中長4米,高1.5米,寬1米的切葉蟻裝置,可以觀察到切葉蟻切割樹葉運回巢室「種植」真菌的全過程。
寧波晚報記者林微微 通訊員吳海霞陳燕文
記者楊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