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貓哥
來源| 大貓財經
最近這幾個月,股市上的大白馬們遭遇了大屠殺,曾經專治不服的醫藥、白酒帶頭,其他白馬跟跌,半年內諸多個股腰斬,醫藥茅、機場茅、家電茅、醬油茅、快遞茅……甚至茅台本茅,都沒能躲過大跌的命運。
看看A股總市值「蒸發」排行榜前30,就知道大白馬們撲得有多厲害了:
這前30名的大白馬,這幾個月就跌去了8萬億市值,平均跌幅35.69%,跌得最慘的中公教育,最大跌幅達到74.31%,比打三折還便宜。
35.69%的平均跌幅很多嗎?這跟港股、美股里的大白馬們完全沒法比。
先看港股,光是騰訊阿里美團三家,就蒸發了超過8萬億,段永平趕緊抄底,樂得都笑出花了:
港股里跌的最慘的30家中國內地公司,包括互聯網巨頭、銀行等等,這幾個月市值蒸發了22萬億港元,合約18.3萬億人民幣,平均跌幅超過51%,堪稱集體腰斬。
美股里的中概股能倖免嗎?
也沒戲,教育公司跌90%以上都正常,30家跌得最狠的公司合計沒了2萬億美元,合約13萬億人民幣,平均跌幅達到居然達到60%,全場四折了。
巨頭無一倖免。
算下來,這些大白馬們今年從高點跌掉接近40萬億市值,快趕上5個月的GDP了。
今年的這波下跌埋了很多人,不光散戶,還有很多機構,絕大多數公募、私募基金,都在今年迎來了集體回撤。
春節時被捧上天的張坤、劉彥春、葛蘭、曲揚、王宗合這些基金經理,基本都是重配消費、醫藥、互聯網,這波全部撲街。
比如張坤的基金,規模約900億元的偏股類第一基易方達藍籌精選,前十大重倉股當中,一手的騰訊、茅台、五糧液、瀘州老窖、洋河、美團這些消費和互聯網資產,大面積撲街。
60日內漲幅,僅有一隻股票是紅的,其餘全綠,大多數都跌了二三十個點。
再比如劉彥春的基金,重倉也多數是白酒和醫藥。
他管理的景順長城新興成長規模582億,前十大重倉茅台、五糧液、老窖、邁瑞、葯明康德等等,8月20日暴跌5.42%。而劉彥春管的集英成長兩年,最大回撤已經達到約40%。
看最近一段時間的漲幅,一片綠。
這些頂流基金,很多是去年今年剛擴充的資金,多數是高位進場,如此大的回撤,基民們損失慘重。
前幾天,深圳一家基金公司搞直播,女主播直接就被網友罵哭了。
虧欠太多,大家心態都不好。
那這些大白馬為啥最近跌的這麼狠呢?
有些人把原因歸結為利空不斷,也是。
比如醫藥板塊,遭遇了多年未見的大利空——集采。
這次集採的靈魂砍價模式讓所有醫藥公司陷入恐慌,甭管是胰島素還是造影劑、心臟支架還是骨科關節,都得來競標,價低者得。
競標成功的公司,雖然拿下大單,但是利潤率超級低。
比如齊魯製藥的利伐沙班(10mg)大降98%,多西他賽也降價94%,壓縮到這個地步,老百姓得實惠了,但是這些公司利潤大跌是必然的。
有些藥品注射劑價格低到三毛錢一針、藥片低到兩分錢一粒:
你說我不參加集采不好嗎?
可能更慘,非處方葯還能想轍賣藥店,處方葯、注射劑、醫療器械一類離了醫院,怎麼賣?誰敢買?
藥品集採到現在這麼長時間,整個醫藥板塊的業績受到了明顯的衝擊,從凈利潤增速下降到凈利潤下降,甚至有些公司面臨虧損。
比如最大的「葯茅」恆瑞醫藥,在集採過後,出現了10年來首次業績增速下滑,高增長的邏輯被打破,股價從高點到現在已經腰斬:
再比如白酒板塊,也是多個消息逐步刺激,股價步步驚心。
先是消費稅的調整,然後有相關部門約談白酒行業的一些負責人,內容關於預防白酒在春節期間、中秋、中秋之前出現提價,甚至還有相關部門要整治茅台鎮的投資熱,摸底調查一級市場的產業資本盲目投資白酒產業。
利空的消息一個接一個出來,打擊了整個白酒板塊。
最強的龍頭茅台,中信證券一度喊出了3000元的高預期:
的確,茅台的股價也一路漲到2603元,之後就開始跌跌不休,最近跌到了1525元,六折直降。
醫藥、白酒不行,一路被追捧的互聯網公司則遭遇到反壟斷難題。
其實早有徵兆,去年11月份,市場監管總局就給《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從這個時間點開始,股價長期上漲的互聯網巨頭們掉頭向下,走上一路下跌的模式。
隨著立法推進,同時開始了對巨頭們的敲打,凡是利用自己的規模優勢吞併別人或者搶市場的行為,都不允許。
阿里巴巴的二選一、美團的二選一都被立案調查。
有22個涉及阿里、騰訊、美團的收併購案件都被處罰:
● 如阿里網路收購天鮮配、收購紐仕蘭、收購廣州恆大足球等股權案,阿里創投收購五礦電商股權案;
● 騰訊收購58股權案、騰訊收購小紅書股權案、騰訊收購搜狗股權案、騰訊收購獵豹移動股權案以及騰訊收購蘑菇街股權案;
● 北京三快(實際就是美團)收購奧琦瑋股權案等等。
● 不只是收購,虎牙鬥魚的合併也被審查,然後流產了。
● 滴滴也沒被放過,旗下公司與一汽集團、華夏出行、特來電、西藏奧通(浙江滴時及杭州滴時)、北汽新能源、時空電動車、海南交控、南網電動、海南電網等設立合營企業案都被立案調查。
這些併購、收購和合營,有的只是罰款,有的乾脆被叫停,在這種背景下,股價能有高增長才怪了。
地產就更不用說了,調控不斷、三道紅線壓頂,前幾年萬科喊出了「活下去」的口號,很多公司還當笑話看,現在才體會到這三個字的艱難。
地產不行,大家電的銷售也漸漸乏力,格力、美的、海爾等公司的利潤開始出現了下滑,董小姐都親自開始直播了,但是效果差強人意。
(來源:上市公司公告)
資本市場連利潤的增速下滑都會有很大反應,利潤下滑更不必說,資金們跑得比兔子還快。
各種細分領域的龍頭也紛紛被屠。
比如前期大火的免稅概念,過於樂觀的預期被刺破,資金紛紛離場,當時漲得最猛最火爆的中國中免,就從402元跌到200元出頭,接近腰斬。
再比如機場板塊,去年下半年好不容易回暖了一點,今年面對疫情來回反撲,又繼續跌了,曾經千億市值的上海機場,也差不多跌去了一半。
當然,要是比慘,誰也比不過教育培訓行業。
比如好未來從90跌到5.6,曾接近4000億市值的公司,如今只剩不到零頭。新東方、高途也基本差不多,雖然沒有直接退市,但是股價基本沒法看了。
當然,利空政策只是表面狀況。
就算沒有利空消息,這些白馬們前期漲幅已經很高,多數資金有獲利了結需求,北上資金也紛紛撤退。
就說茅台吧,2020年2月份,剛開始鬧疫情那時候,股價是950多塊錢,過了一年,到2021年2月張坤封神的時候,股價漲到了2600多,這個增速茅台的業績跟不上啊,獲利了結的資金很多,回調的壓力自然非常大。
這種情況很普遍,所以現在很多大白馬在幹什麼呢?
消化估值。不回調就不正常了。
在這種情況下,遇到點負面反應就很大也很正常了,有分析師就說了:
「我們評估IVD集采政策也好,白酒座談會也好,實際上政策對行業和企業的短中期盈利影響比較有限,更多的是覺得產業和市場的政策導向不明朗,擔心高盈利的企業的中遠期前景。所以情緒宣洩極致,市場反應劇烈。」
操縱這一切的,其實就是經濟大趨勢不樂觀,支撐不了這種景氣度。
就像任澤平說的——我們可能處於經濟周期在從滯漲到衰退過程中:
這麼講問題就有點深了,那基本又回到了「投資就是賭國運」這個大邏輯上,如果你有信心,那就撫平傷口、安心吃面,從大周期看,有些白馬股是會回來的,但有些大白馬基本回天無力了,比如最近嚴查的教育行業,業務被嚴查,空間被擠壓,想要重回那個無所不能的年代,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