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道
遇見《奇遇之年,每天一首古典音樂》(以下簡稱《奇遇之年》)這本書,是我在這個秋天裡得到的關於音樂的最大收穫。它甚至不像一本書,而是一個遠方朋友給我寄來的366個古典音樂禮物盒,每天可以拆開一個,傾聽數百年前音樂大師們的作品。每一首曲子,都有屬於它自己的生日。每一天,都有奇遇。

《奇遇之年》 作者:【英】克萊門西·伯頓·希爾 版本:上海文化出版社 時間:2021年12月
《奇遇之年》甄選出超過225位作曲家的366首作品,每天一首,帶領讀者潛入悠遠的古典音樂深海。作者為每一首作品提供了動人的描述,讓這些由來已久的音樂在當下生活里鮮活動人。除了通常被古典音樂史忽視的40多位女性之外,作者還為讀者介紹了有著不同膚色、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曲家,讓讀者相信,古典音樂是一種生生不息、豐富多元、充滿活力的全球藝術形式。
1月1日,該書以西方古典音樂之父巴赫的音樂開始,並於12月31日以施特勞斯的香檳波爾卡結束。這類似於一整年在進行一種關於聲音的奇特探險,每天翻一翻書頁,聽一聽這些作品的音頻,最重要的,它是專屬於自己的音樂,光亮的燈下,惆悵煙火中,抑或黑暗角落裡,你是你自己的世界,可以在一定的時間裡摒除任何外物的干擾。
該書作者克萊門西伯頓·希爾出生於倫敦,兼有作家、播音員及記者的身份。她對古典音樂有獨特的認知,她的小提琴演奏獲過專業級別的大獎,她曾主持逍遙音樂會、青年音樂家比賽和新一代藝術家計劃等。她製作撰寫過有關音樂、科技和創造力的紀錄片,她把對音樂的愛付諸生活實踐當中。而正因為有這些豐富的音樂實踐履歷,使得《奇遇之年》的內容更為貼近生活,尤其對於喜歡古典音樂的人而言。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奇遇之年》中,還選有40多位女性作曲家的作品,這是我們極少能夠遇見的盛景。
《奇遇之年》是作者多年來內心所積累的想法和激情的擴展。作者說該書最終應運而生,是因為她的很多朋友、家人,甚至是陌生人,都在向她索求一張古典音樂曲單。他們提出一些很具體的要求,譬如適合學習或工作的音樂;能幫助哭鬧的嬰兒平靜下來,或輔助睡眠,或能讓新婚伴侶的父母對自己刮目相看的音樂;鍛煉、放鬆、整理花園、通勤路上或舉辦晚宴時的背景音樂……親友的這些需求讓作者開始這場極富意義的收藏,並最終讓更多熱愛音樂的人得以親近這些美妙的音樂。
《奇遇之年》不是一本關於古典音樂正典的詳盡百科全書,有許多著名的作曲家書中並未涉及,它也不是音樂理論或音樂學層面的「指南」。但在閱讀過程中,你能夠就古典音樂的形式和側重是如何通過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古典、浪漫和現代主義時期逐步發展而來形成自己的觀點。這其實是一場帶著音樂穿越時空的旅程,每翻開一個頁碼,就能聽到作曲家正在波動的情緒,如同一層一層剝開創作者的神秘面紗,伴著音樂的旋律,充滿冒險的新奇感。
在雨夜的檯燈下閱讀《奇遇之年》,我感覺自己是沿著兩邊開滿九里香的一條石板路走進去,走進一座花園,從中世紀的神秘音樂聖希爾德格、到千禧一代的阿莉莎·菲爾索娃,再到被古典音樂史忽視的40多位美麗的女作曲家,憑著他們的音樂作品,追溯背後的人和事,我能夠清楚了解這些作曲家是活生生的人,有著和我們相似的憂愁和焦慮,只不過,他們決定通過一系列音符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這本書令人歡喜之處,還在於它讓我感覺到親近。拿到這本書的瞬間,我的下意識動作,是去翻找自己的生日。很顯然,普通的讀者都會像我一樣,尋找與自己相諧和的存在感。而音樂亦如是,它並不存在於真空當中,它需要聽眾、觀眾和見證者才能被喚醒。
更令人驚奇的是,《奇遇之年》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更類似於一個智能歌單。這些曲目有些只有短短的幾分鐘,卻能引入空冥,大道至簡。它們是朋友,是伴侶,是阿拉丁的魔毯。在最偉大音樂的陪伴下,我感覺自己與世界達到前所未有的和諧。共情共鳴的引擎使我們不必鑽進其他人的生活、穿越到不同的年代、附著到別樣的靈魂上便可週遊世界。
讀完《奇遇之年》,我真的相信了,古典音樂是一種生生不息、豐富多元、充滿活力的全球藝術形式。這裡有生命的全部。(楊道)
來源: 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