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改簽飛抵杭州三天後發燒,帶著ECMO苦苦戮戰新冠病毒,一度瀕危的他康復出院了

2022年10月02日21:24:15 熱門 1844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王蕊 胡梟峰

昨日下午,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之江院區的隔離病房走出,36歲的陳華(化名)用了42天。經歷了與新冠病毒迎面遭遇,帶著ECMO苦苦戮戰,最後擺脫死神,此時的他尚有劫後餘生的餘悸,紅色外套映襯下,臉上笑容一閃而過。他轉身向朝夕相處的醫護人員揮手告別,人生重回正軌指日可待。

新加坡改簽飛抵杭州三天後發燒,帶著ECMO苦苦戮戰新冠病毒,一度瀕危的他康復出院了 - 天天要聞

與陳華幾乎同時出院的,還有一位從隔離病房走出的80歲老人陳阿太。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阿太,求生意志頑強,在醫護人員精心治療護理下,順利脫下支持了12天的ECMO,踏上了回寧波的歸途。病房內,2位接受肺移植的老年新冠肺炎患者也已經順利擺脫ECMO,正在康復中。

這一老一少兩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歷盡病痛康復出院,在ECMO患者離線率極低的救治中,幾乎算得上是「幸運兒」甚至「奇蹟」,但幸運和奇蹟的背後,是之江院區的隔離重症監護室內,近2個月來每天如驚濤駭浪一般承受著病毒一次次對患者發起的衝擊,而醫護人員用團結務實、細之又細的「浙一精神」,不計得失不計代價一次次與病毒決戰,憑藉技術與實力,最終取得勝利。

昨日,浙大一院黨委書記梁廷波在MDT會診時鼓勵大家:守護患者的生命,我們積累了大量治療經驗,可以說是國際樣板,我們的浙一診療方案,有效!值得推廣!

今天,我們選取陳華與陳阿太的救治經歷,向醫護人員致敬,向奮戰在一線的所有人表示感謝!

新加坡改簽飛抵杭州三天後發燒,帶著ECMO苦苦戮戰新冠病毒,一度瀕危的他康復出院了 - 天天要聞

今年的春節,絕對是陳華36年人生經歷中最離奇、最曲折的。

家住湖北孝感的他和妻子計劃春節出境游,沒想到回程幾次改簽空降杭州,包括陳華夫妻在內的全機人員被集中隔離觀察。更沒想到自己如中獎一般感染了新冠病毒,一度生命垂危。

DAY1:我怎麼會感染的?

陳華至今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到底是怎麼中招的?按照醫生的推測,他是湖北人,很可能在武漢出發時就已遭遇病毒。也正因如此,印證了醫生們後來的發現,一代病人體內病毒毒力更強,對肺部等器官的攻擊更為嚴重。

如果時間能倒回到1月19日,他一定選擇放棄這次旅行。那天,他和妻子從孝感自駕到達武漢機場,乘機飛往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自由行。「出發前對疫情了解一些,但當時沒覺得嚴重,還是按原計划出行了。」在馬來西亞玩了3天,新加坡玩了一天半,雖然沒盡興,夫妻倆還是按既定行程返程,打算趕回家過春節。

但疫情發展超乎想像,武漢「封城」,1月24日他們改簽航班飛抵杭州。機場、航班、旅程途中……一路沒戴過口罩的陳華想不出是哪個環節讓自己中招。

那時,杭州已執行疫情一級響應,落地即被隔離,沒兩天,妻子出現癥狀送至某區醫院就診。1月27日,他也開始低燒,「連續測了幾次病毒核酸都是陰性,我當時還抱有僥倖自己可能沒事。」陳華說,2月2日,高燒39℃的他,終於確診。

「咳嗽、沒力氣、氣喘,只能走幾米路,就走不動了。」2月3日,由於病情進展迅速,他從定點醫院轉院至浙大一院之江院區。

DAY4:36歲我進了ICU

陳華從來沒想過,自己年紀輕輕會進了ICU。

「在普通病房頭幾天人稍微有點不舒服,突然有一天醫生跟我說,我要進ICU了。」陳華內心沒有很大的波瀾,拿出手機給同樣確診的妻子發了條信息:「我要進ICU了。」後來醫生才告訴他,當時他肺部多發病灶,氧合指數持續下降,病情進展迅速,救治團隊憑藉豐富的經驗需要提前干預。

有醫生比喻,最初,新冠肺炎的低氧患者就像一個人往懸崖上走,路一直是平的,向前走的時候他看不到懸崖,醫生可能也沒看到。等醫生反應過來,他一隻腳已經掉下去了。幸運的是,陳華碰到的浙大一院團隊,早已看到禍起青萍之末,及時「懸崖勒馬」。

病毒沒有因為陳華年輕健壯的身體而放棄瘋狂進攻。從CT片上,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的肺部影響像動畫片一樣,眼看CT片幾乎白茫茫一片,病毒不斷攻擊肺部,原本像氣球一樣張弛有度的肺,此時像泄氣了一樣,造成極其危重的成人呼吸窘迫症。

DAY6:插管、ECMO,終極治療都上了

進了ICU,因為呼吸異常困難,人也沒有力氣,陳華和妻子的日常「電話煲」中斷了。

高流量氧療兩天,陳華沒有好轉,氧合指數低於100。這意味著,吸氧無效,他的肺已經走向衰竭,陳華出現了呼吸窘迫綜合征。

「他這麼年輕,一定要想盡辦法救回來!」醫院黨委書記梁廷波教授與專家團隊會診,陳華成了「焦點人物」。2月8日,氣管插管治療。

「要關注細節,不能讓一個細節從手指頭縫中溜走。」於是,陳華的身邊,多了很多雙眼睛,如繡花一般,盯著生命體征,盯著各種儀器,盯著一絲一毫的變化。

「基本就是從那天開始,人就斷片了,中間有段記憶沒有印象了。」陳華說,由於後續的各種治療都需要麻醉和鎮靜,自己幾乎處於昏迷狀態,發生了什麼完全記不清了。

但,重症救治團隊卻記得清清楚楚。

「插管後平穩了幾天,但還是波折不斷。我們頑強,病毒也很頑強。」插管第二天,膽紅素就升高了,陳華馬上又接受了人工肝治療。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月10日,陳華突然發生氣胸。通俗地講,本來呼吸機的原理就是正壓向肺里打氣,而他的肺因為病毒攻擊進展成硬邦邦的塑料袋,正壓打氣後肺破了。

「這是他面臨的第一道巨大風險,如果出現急性肺功能惡化,他可能堅持不了幾天的。」對整個救治團隊來說,這也是在救治陳華過程中,大家第一次感覺「不妙」。那時,面對這個人類從沒遭遇過的病毒,國家對新冠肺炎的救治方案一版一版地更新,這些經歷過SARS、H7N9的專家們知道,這一回是更難啃的硬骨頭,以往的經驗不一定百發百中,浙大一院的專家們很明確,要依靠循證醫學。

病毒對人類肌體的攻擊,有個說法是三周定生死。理論上,病人已經在和病毒的鬥爭中生存下來,病毒撤退,但留下來的爛攤子,生命也幾乎走到盡頭。要清除病毒還要保住病人,談何容易。

每一次討論病情,專家們唇槍舌劍你來我往。人手一份陳華新出爐的身體基礎數據,監護室、感染病科、呼吸科、檢驗科、放射科、藥學部的專家們從自己的專業出發,拿出最優化的意見。「要儘快清除病毒!」「激素還有沒有用?」為了這個「一撒手就沒了」的生命攥住哪怕一點希望,團隊默契得一致。

所有專家組和ICU里的醫護人員,手機上都裝了一個APP,能實時更新病人在監護室的各項數據。「所以,那幾天動不動就看手機,哪怕是睡覺中途醒過來,第一件事就是看他的指標。」

DAY12:終極治療方案,ECMO支撐13天

氣胸沒有好轉,治療陷入困境。專家團隊討論後,陳華用上了ECMO,這是體外生命支持的最強手段,可以暫時替代患者心肺功能,為患者爭取心肺康復的時間。做出這一決定,專家組綜合考量了各種因素。

新加坡改簽飛抵杭州三天後發燒,帶著ECMO苦苦戮戰新冠病毒,一度瀕危的他康復出院了 - 天天要聞

如果繼續使用呼吸機,他肺部破裂的口子會越來越大,勢必造成更大的危險。如果為了保護肺部,停用呼吸機,肺部壓力下降,他很快就會喘不上氣,跟武漢很多沒得到及時治療的危重症患者一樣,身體得不到氧氣,全身器官會衰竭。當時的情況,用了ECMO就可以部分替代肺部功能,減少對陳華自身肺部壓力的負擔,時間換空間,給肺部自我癒合的時間和空間。

很快,呼吸機+ECMO開始運轉,陳華的病情暫時得到了控制。可是,上了ECMO能不能順利脫下來的問題,又讓醫生煞費苦心。那時,國內ECMO使用經驗,成功救回患者的比例僅20~40%,新冠肺炎患者用上ECMO之後幾乎沒有能活著脫下的。

DAY16:挑戰!「清醒ECMO」

讓危重患者活下去,還要讓他更好地活著。36歲的陳華是ICU里最年輕的危重症患者,為了他的治癒康復,醫護人員們傾注了很多。

「救治過程中,一定要確保腦功能是好的。」團隊專家創新性應用「清醒ECMO」,「患者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上ECMO,一個周期下來,可能肺好了,但其他器官和肌肉卻因為『休眠』而萎縮退化。」與深度鎮靜的患者相比,清醒ECMO要「人盯人」才可能實現。要知道一旦清醒患者出現煩躁亂動等問題,即使是無意中「誤碰」管路,都可能造成患者即刻意外死亡。醫生選擇這樣做,就是把所有風險和壓力,統統扛在自己肩膀上。

新加坡改簽飛抵杭州三天後發燒,帶著ECMO苦苦戮戰新冠病毒,一度瀕危的他康復出院了 - 天天要聞

雖然是清醒狀態下的ECMO,陳華渾然不知多少雙眼睛為他盯過一個個通宵。很少有人知道,之江院區的病房窗外從一片漆黑的夜到透出一絲天光再到蒙蒙亮的過度是多麼漫長又是多麼快速。

人機相連的景象,陳華感覺自己被儀器管子束縛在了繭裡面,場景魔幻得像科幻片,卻又真實異常,看到從頸部引出的拇指粗細的管子里鮮紅的血流進嗡嗡轉動的機器中循環,相當震撼。

雖然如此,醫生護士每天扶他帶著機器起床,腳上自主地蹬著康復自行車。第一天,陳華站不穩蹬不動,第二天,一分鐘,再後來,隨著自行車時間加長,醫生們喜笑顏開:有希望了!

一手支持肺功能,一手抗炎抗感染,一刻不停與病毒的賽跑,與死神的拔河。

精細化治療到了什麼程度?ECMO的流量調節、併發症預防、拍背吸痰、同時固本治療,十八般武器全上了。

窮盡一切辦法拽回患者,為了讓患者胃腸功能儘快恢復,隔離ICU負責人方強主任醫師把稀飯送到病房,一口一口餵給陳華。後來陳華回憶,那一口稀飯,堪比山珍海味。

戮戰到17日,檢驗科好消息傳來:陳華病毒轉陰了!

2月18日,浙大一院牽頭髮布了《COVID-19 浙江診療經驗(精簡版)》,這部備受國內專家關注的浙版方案,積累了大量珍貴的臨床診療經驗,凝結了上百位專家的心血。

DAY24:ECMO撤掉了!從死亡線上歸來!

「你在幹什麼?我剛脫離危險期。」2月26日,陳華給近20天沒有聯繫的妻子發了一條信息,這一天他成功撤掉了ECMO,而他的病毒核酸轉陰也已一周。

妻子簡單地回了5個字:「知道了,開心!」同樣經歷過這次驚心動魄的疫情,當時已經痊癒的妻子正等著她康復。

「能呼吸了,感覺整個人都輕鬆多了。」陳華心想,這下至少已經成功一大半了。 1

經過嚴格的監測和科學治療,陳華最終順利闖過了這一關,就像早春的花兒一樣,生命重新綻放!

那一天,包括梁廷波書記在內的所有專家團隊,一改往日的嚴肅神情,終於綻開了笑顏。

但他不知道的是,時刻關注他的救治團隊專家們相視一笑,他們知道風平浪靜之下儘是暗礁。

新加坡改簽飛抵杭州三天後發燒,帶著ECMO苦苦戮戰新冠病毒,一度瀕危的他康復出院了 - 天天要聞

DAY36:達到出院標準,慶幸我在浙一治療

陳華的狀態一天比一天好。

「人的生命真是太脆弱,也太可貴了,一定要自己保養好。」這是陳華歷經生死後最直擊心底的感悟。

原本有77公斤的他,因為這次前所未有的大病,瘦得只剩60多公斤,所以每天兩次的康復鍛煉,他每次都很積極,原地踏步、金雞獨立、深呼吸、平衡能力鍛煉……回想起過去這段時間,陳華就像一個蹣跚學步的孩童一樣,在醫生的專業指導下,生活重新回歸正軌。

新加坡改簽飛抵杭州三天後發燒,帶著ECMO苦苦戮戰新冠病毒,一度瀕危的他康復出院了 - 天天要聞

「我真的很慶幸自己在浙江,在浙一接受治療。」陳華連說了十幾聲感謝,「有浙大一院醫護人員的照顧才有我今天的重生。」

浙大一院精湛的技術,他切身體會過;救治團隊半夜忙碌的身影,他親眼目睹過;醫護人員在耳畔的諄諄呼喚,他親耳聆聽過,「雖然他們都穿著防護服,但現在我只要聽他們的聲音就知道是誰。」

陳華此刻最想回湖北老家,雖然那是疫情最核心區。他知道,浙大一院還派了150餘人援鄂醫療隊,武漢櫻花已經盛放,春天來了!

另一位與陳華情況類似的老人陳阿太(化名),是目前有據可查全國最高齡ECMO離線康復的新冠危重症患者,目前她已經踏上回寧波老家的歸途。

「我出院以後,肯定能活到100歲!」陳阿太跟醫護人員們爽朗地開著玩笑,「這麼多醫生護士圍著我轉,我是個有福之人,不長命百歲都對不起你們這麼努力救我。」

在之江院區隔離病房裡的35天,陳阿太說回憶起來,跟半輩子一樣漫長。「能活著走出去,是對浙大一院最大的感恩。」

新加坡改簽飛抵杭州三天後發燒,帶著ECMO苦苦戮戰新冠病毒,一度瀕危的他康復出院了 - 天天要聞

時間回到春節,陳阿太做為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雖然無任何不適癥狀,但在2月2日那天,在寧波當地醫院查病毒核酸提示陽性,並且肺部CT提示兩肺感染,立即在寧波當地醫院進行隔離治療。

2月9日,由於病情加重,陳阿太從寧波當地醫院轉至浙大一院之江院區,轉院後的第二天就進入了ICU作為危重症患者救治。

陳阿太作為高齡新冠患者,並伴有高血壓等基礎疾病,病情進展迅速,進而發展到了呼吸衰竭,嚴重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於2月14日進行了氣管插管,2月25日上清醒ECMO治療。

在經驗豐富的ECMO團隊治療後,陳阿太病情穩定,在床上踩自行車康復。

新加坡改簽飛抵杭州三天後發燒,帶著ECMO苦苦戮戰新冠病毒,一度瀕危的他康復出院了 - 天天要聞

3月7日,婦女節前一天,80歲的陳阿太ECMO離線,離線後一切氧和循環平穩,多次核酸檢測陰性,並且肺部影像病變好轉,達到出院標準。

新加坡改簽飛抵杭州三天後發燒,帶著ECMO苦苦戮戰新冠病毒,一度瀕危的他康復出院了 - 天天要聞新加坡改簽飛抵杭州三天後發燒,帶著ECMO苦苦戮戰新冠病毒,一度瀕危的他康復出院了 - 天天要聞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