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郭達蔡明合作過的小品中,稱得上優秀的作品當然不少,但實事求是講,能稱得上頂級的小品並不算多。
頂級小品需要主題、思想、表演、娛樂等各方面達到完美結合,最終達到緊貼生活、反映時代、寓教於樂的終極效果。
筆者認為,在郭達蔡明的小品中,有一個作品不僅稱得上頂級,甚至可以用「神作」來形容,這就是他們倆和趙麗蓉老師在1993年央視35周年台慶晚會上表演的小品《追星族》。
一、創作背景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隨著譚詠麟和張國榮的逐漸淡出,香港娛樂圈急需新的音樂偶像,先是黎明和劉德華被包裝成「雙子星」,試圖複製譚張爭霸的盛況。緊接著張學友加入進來形成「三劍客」爭雄,再然後就是郭富城回歸,1992年香港娛樂圈歷史上影響力極大的「四大天王」誕生了。
隨著經濟發展和通俗文化的普及,精心包裝的四大天王在大陸也掀起了追星熱,隨之誕生了第一代「追星族」。
在追星族瘋狂追星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不良現象,如荒廢學業,盲目崇拜,甚至還有一些極端行為,周星馳在1994年電影《破壞之王》里就通過一句「我愛黎明」展示了追星族的瘋狂之舉。
在這個背景下,著名喜劇小品作者焦乃積創作了《追星族》。
二、演出背景
小品《追星族》亮相的舞台是央視35周年台慶晚會,那次晚會堪稱央視歷史上最著名的台慶之一,晚會邀請了周華健、蘇有朋和伊能靜等當紅歌星出席。
當年我們在電視上常看到的一個周華健穿著馬甲演唱代表作《花心》的版本就出自此次台慶晚會。
有意思的是,剛單飛不久的小虎隊成員「乖乖虎」蘇有朋不僅獨唱了一首《等到那一天》,和伊能靜合唱了一首《我的世界只有你最懂》,他甚至還客串了一把小品《追星族》。
在蘇有朋和伊能靜演唱結束後,他立刻被台下(事先安排好的)一幫歌迷給圍住了要簽名,在這群「歌迷」中混進了一身學生裝打扮的蔡明,她擠到蘇有朋身邊拿到簽名之後興奮地向別人展示,然後在狂喜中「昏倒」。
在救護車的尖叫聲中,小品《追星族》登場。
三、經典片段
《追星族》的劇情設計很巧妙,一位奶奶,一位父親和一個孩子,孩子因迷戀歌星導致學習成績嚴重下降,父親怒不可遏,卻因為奶奶的溺愛無法教訓孩子。而溺愛孩子的奶奶卻又和孩子無法溝通。
三代人,三個代溝,三種矛盾集中在十來分鐘的小品中爆發,劇情之精妙讓人嘆為觀止,這比簡單地說教要顯得更為真實也更有看點。
《追星族》的舞台背景設計也很有特點,虛擬空間應該是孩子的卧室,偌大的背景牆上貼滿了港台歌星的照片,除了四大天王之外,還有當年同樣很紅的小旋風林志穎,所有明星中黎明的頭像最大最明顯,不知道這是因為舞美人員也是「我愛黎明」還是因為黎明是北京人的緣故。
有意思的是,在每一個港台歌星的頭像旁邊還都貼上了蔡明自己的照片,讓她「依偎」在每個歌星身邊,看起來很有喜劇效果。
這個小品有很多經典橋段值得一說:
「冰水,我要喝冰水」,「給我好好說話」,「喝涼白開」
「我看見那個歌星沖我微微一笑 我捧著鮮花呼喊著上前攔他車的時候,就聽見那車輪 唰的一下」,「停住了?」,「開過去了,可是,那車濺了我一身的泥,那是多麼幸福的泥點子」
「你瞧瞧你這歷史答案,問,鄭成功是什麼人?答,鄭智化的弟弟。 哎呦,他是鄭智化的弟弟嗎!」「那揍是他哥哥?」
「您知道他們都是什麼星座嗎?您知道他們都喜歡什麼顏色嗎?您知道他們看見什麼東西過敏,過敏了以後身上起什麼樣的疙瘩嗎? 還有,他們誰最怕空調,誰最怕電扇,誰最愛吃甜,誰最愛吃酸,還有,他們上廁所的時候,誰最愛看報,誰最愛抽煙,這些您都知道嗎?」,「你說一個大小夥子上廁所,我跟著看啥!」
「正月里 得~~~正月正」,「媽,是《星星點燈》」,「我這還沒唱完呢,一會兒燈就出來,正月十五鬧花燈,有燈沒有,這個花燈,那個掛在,那個大了門外~~~」,「不聽不聽不聽」
「各位觀眾朋友,今天的節目就全部播放完了,感謝您的收看,我們明天再會」,「完了,人家下班了」
PS:央視著名主持人孫曉梅也可以算是客串了《追星族》。
四、經典演員
《追星族》是非常成功的小品,除了作者和導演之外,當然更離不開三位演員的精彩演繹。
蔡明飾演的追星族按照人設也就是一個高中女生,彼時已經32歲的蔡明居然毫無壓力,身材打扮一舉一動都有著小女生的勁兒,尤其是幾句「討厭」更是嗲勁兒十足,讓人佩服。
趙麗蓉老師則是該小品的點睛之筆,如果說蔡明算逗哏的話,趙麗蓉就是一個出色的捧哏,一方面完美演繹了隔輩親和溺愛的狀態,另一方面也把她和兒子、孫女之間不同的代溝表現得淋漓盡致。
相對來說,有點兒像膩縫角色的郭達在趙麗蓉和蔡明身邊就顯得有點普通了,主要還是因為他的角色所限,沒有多少包袱和亮點在他那兒。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可惜的是,郭達蔡明後來沒和趙老師再進一步深度合作,結果這塊寶被鞏漢林挖了去。
五、並不過時
1993年的《追星族》,放在時隔28年的今天再看,你會發現其內容依然不過時。
雖然「追星族」這個名詞已經成為歷史,但追星族追星這種現象卻一點沒少反而更加普及也更加熱鬧,同時也更加亂象叢生。
九十年代的追星族,存在最多的問題就是荒廢學業和盲目崇拜,在社會上引起的其他問題還並不是很明顯。二十多年後的今天,由追星族演變而來的「粉圈」已經成為一種廣泛的文化、經濟和社會現象,其中也隱藏著諸多弊端。
如今粉圈引發的集資問題和網路暴力問題已經屢見不鮮,粉圈已經不光會讓粉絲荒廢學業,甚至還會讓粉絲付出大量金錢被割韭菜,嚴重者還有讓家庭破產的案例。更嚴重的是,隨之帶來的思想導向問題也不容忽視。
讓人感到諷刺的是,在追星族進化成了粉圈的同時,偶像質量卻產生了嚴重下滑,當年的四大天王好歹都是實力派明星,影視歌三棲全面發展,每個人的實力和成就都足以成為娛樂圈榜樣。
再看現在的愛豆群體,很多人別說影視歌三棲發展了,能把其中一項做好就已經了不得了,有些愛豆走紅就靠兩個東西,一張好看的臉和一個宣傳出來的人設。
極端的情況下,搞唱跳的靠「幹啥啥不行」和「啥也不會」的人設就能走紅,說相聲的靠「笨」「傻」和「上班老遲到」也能走紅。
如果用一句網路語言形容現在的愛豆和粉圈的話,那可能會是「神馬玩意」。
郭達在《追星族》里有一句台詞說得很好:在你們這些孩子的眼裡, 好像世界上就只有那麼幾個歌星和幾首流行歌曲,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泱泱大國要發展下去,靠那幾個歌星和幾首流行歌曲那能行嗎!
娛樂產業化是社會發展的一部分不應該一棍子打死,但其中存在的愛豆和粉圈亂象也必須得到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