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5日凌晨,楊絳先生與世長辭。再過50來天,到7月17日,就是楊絳105歲的生日。她讓我們不要難過,她只是和她的家人們到另一個世界團聚去了。
1997年,女兒錢瑗離世。1998年,丈夫錢鍾書離世。楊絳以一句「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梳理脆」寫出了心中的哀痛。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三個愛讀書、愛學問的人,組成了《我們仨》。他們三人,來到人世間是一樣的,離開人世間也是相同的。錢瑗、錢鍾書離世,都聲明不留骨灰,楊絳則要求先火化後發訃告,他們只想低調地離開。
錢瑗、錢鍾書先走一步,楊絳又堅守18年。楊絳說,她要留下來打掃戰場。打掃戰場18年後,楊絳終於功德圓滿,可以心安理得地去和女兒、和丈夫團聚了。
楊絳此一去,人間再無女先生。《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環球時報》《新民晚報》《文匯報》等媒體紛紛發文悼念楊絳先生,我最喜歡的評價,刊登在5月26日的《新聞晨報》里。
「楊絳一生,都保持著『少女相』。她是發自內心地熱愛她所做的一切——無論是家務還是工作,因此就心無旁騖地去做了。不矛盾,不糾結,不分裂。她所說的,她都信;她所信的,她就做。先生之美,在於眉目舒展,通透自然。這才是真實、強大的自由之靈魂。」
這個評價,最人性化,把人格很高、才華很高、地位很高的楊絳,降到一個普通人的層面,足以讓我們看得見聞得到摸得著。這不但符合我們的期待,也符合楊絳自己的定位,她說過,她喜歡和人民大眾一氣的杜甫,不喜歡超出人民大眾的李白,她願意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
楊絳是你我身邊普通的老者。若說有不同,是她老有「少女相」。我們不妨抹去性別的差異,從少年來說,少年最可貴的,便是可以自由地做夢,自由地做事,不像邁入中年、老年的人,被世俗磨去了稜角,抹去了本心,瞻前顧後,左右不是,中不溜秋毫無特色,老氣橫秋毫無生氣。
一生保持「少女相」,並非易事。楊絳能做到,是因為她有5條快樂法則。
「這麼多年來,我每天早晨起床後,都要做這樣的決定:喜歡。我喜歡我就快樂,我快樂我就喜歡!我一直堅持五條簡單易行的快樂法則:一是心中不要存在憎恨,二是腦中不要存在擔憂,三是生活簡單一點,四是對他人多點給予,五是對自己少期盼點。」
回望楊絳一生,她相信的,她喜歡的,她就去做了。哪怕她因為做這些事,得了不好聽的名字,受了顯見著的損失,她也無怨無悔。恰恰是無怨無悔,成了楊絳的長壽密碼,成了她必將長存人間的密碼。
一、「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錢鍾書
1.甘做「灶下婢」
1935年,錢鍾書以最高分被英國牛津大學錄取,將要赴英留學。那時,楊絳在清華大學讀研究生還沒有畢業。考慮到錢鍾書出身於讀書世家,日常生活上不善自理,楊絳打算與錢鍾書一起出國,照顧錢鍾書。
等不及畢業,楊絳和老師商量用論文代替考試,便馬上動身回家。回家後,為了共同出國,楊絳和錢鍾書在一年裡最熱的夏日舉行了婚禮。
初到英國,楊絳和錢鍾書借住在老金家。剛開始生活還可以,後來越來越糟。楊絳擔心丈夫總吃不飽,長此下去不是個事,就提出要另外租個地方住。錢鍾書勸妻子說,你又不會做飯,將就著過吧。
楊絳自信不就是做飯做菜嗎,准能學會。換了住處,楊絳在鬧了不少笑話後,學會了做飯。
極其有趣的是有一次店裡送來扁豆,楊絳不認識,以為要把裡面的豆子剝出來吃。一面吃力地剝,一面對皮太厚、豆太小的扁豆「嫌棄」起來,怎麼吃個豆子這麼費力。後來才明白,扁豆不是剝著吃的,就是帶皮吃的。
但不管怎樣,錢鍾書能吃飽了,楊絳很開心。
更開心的事情很快就來了,楊絳懷了孩子。生孩子那段時間,楊絳在醫院,錢鍾書一個人在家。錢鍾書每天都到醫院看楊絳,每每都給楊絳帶去「不好的消息」。楊絳才生下女兒,又要像安撫「兒子」一樣安撫錢鍾書。
錢:「我做壞事了,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桌布染髒了。」
楊:「不要緊,我會洗。」
錢:「我做壞事了,把檯燈砸了。」
楊:「不要緊,我會修。」
錢:「我做壞事了,把門軸兩頭的門球弄掉了,門不能關了。」
「不要緊,我會修。」
楊絳說「不要緊」,錢鍾書才放下心來。在他們家裡,生孩子的是楊絳,管家理事的也是楊絳。錢鍾書對楊絳說過,他這一生無大志,只想做學問。楊絳便既做家裡的女人,也做家裡的男人,呵護錢鍾書安安心心做學問。
錢鍾書想寫《圍城》那陣,卻抽不出時間。楊絳說,你少上點課,家裡面可再節省一點。正巧家中女佣人回家,楊絳便不再雇,自己充當「灶下婢」,伺候生活。
楊絳甘做「灶下婢」,其實是有淵源的。楊絳非常孝敬父親,上小學時,父親吃完早飯,她會給父親泡上一碗茶;父親飯後吃水果,她專門剝皮;吃乾果,她專門剝殼。冬天裡,一大家子人圍坐在火爐旁,火爐過一會就需要添煤,總是楊絳默不作聲輕輕夾上煤放進爐里。
有事人和有心人不一樣,有事人高調,有心人低調。有事人咋咋呼呼,做點事生怕別人不知道,有心人平平淡淡,事情做就做了,半點不張揚。楊絳是有心人,姐姐妹妹還有弟弟,最佩服楊絳添煤不出聲,彷彿那是該她一個人做的。
2.甘做「攔路狗」
曾經做過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上海博物館館長的徐鴻寶盛讚錢鍾書,說錢鍾書這樣的人才,二三百年才出一個。錢鍾書被譽為「文化崑崙」,在海內外廣受好評。許多人找到他,想做他的入門弟子。可他不願開宗立派,他只想安靜地、不受打擾地暢遊書海。
錢鍾書愛書,周歲時即已顯山露水。家人安排他抓周,他別物一概不取,徑直抓了一本書。「鍾書」一名,就是緣此改成。
無獨有偶,楊絳最大的愛好也是讀書。父親楊蔭杭問她,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會怎麼樣?楊絳答,不好過。父親再問,一星期不讓你看書呢?楊絳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楊絳母親曾開玩笑說,楊絳之所以非要到清華大學讀書,就是為了和錢鍾書相遇相識相愛。緣分上的事情說不清,但有了緣分,後面的解釋就順理成章了。楊絳說:「我與錢鍾書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們當初正是因為兩人都酷愛文學,痴迷讀書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
所以楊絳很理解錢鍾書只想關門讀書的心情。楊絳把讀書比喻為串門,而且很有妙處,不必事先打招呼,不必打擾主人,來去如入無人之境。既然能在書本里串門,何必非要在現實中去竄門呢?
然而「錢迷」們不這樣想。「錢迷」就是錢鍾書的粉絲,他們總想當面看一看自己的偶像。錢鍾書總要想辦法躲。一次,他對一位求見的英國女記者說:「假如你吃了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
楊絳聽後,擔心錢鍾書言語衝撞人,便出面擋駕。當然,也有錢鍾書身體不太好,需要靜養的原因。
楊絳曾經在文章里寫道:「我尊奉大夫囑咐,為他(錢鍾書)謝客謝事,努力做『攔路狗』,討得不少人的嫌厭,自己心上還直抱歉。」
我想今天,人們對於楊絳和錢鍾書,都能報以最大的尊敬和理解吧。
3.甘做「錢辦主任」
自己的家是什麼樣子,只有自己最清楚。錢瑗總是說,她和爸爸是「哥們兒」,兩個人是媽媽的頑童。
一家人健康時,錢鍾書和錢瑗總愛想著法兒淘氣。一天,錢鍾書在女兒的枕頭上摞上高高的一疊辭典,然後在最上面一本辭典上倒著放了一張小凳子,凳子里再放一雙皮鞋,一隻皮鞋裡塞著插滿筆的筆筒,一隻鞋裡放著掃帚。女兒抓住爸爸,爸爸居然告狀喊道:「娘,娘,阿圓(錢瑗)欺我。」
童心未泯的丈夫,調皮可愛的女兒,在楊絳面前,活脫脫就是兩個長不大的孩子。
若長是這樣的好景,那真是幸福。然而楊絳85歲那年,錢鍾書和錢瑗躺進了不同的醫院。楊絳兩頭跑,累得不行,可說是心力交瘁,但她無怨無悔,心甘情願。
錢鍾書的堂弟錢鍾魯評價楊絳說:「她像一個帳篷,把大哥和錢瑗都罩在裡面,外在的風雨都由她抵擋。她總是想包住這個家庭,不讓大哥他們吃一點苦。」
可惜生死有命,女兒和丈夫相繼離去,楊絳受到的巨大打擊可想而知。有好心人來勸她,她卻又表現出格外的豁達。
「你不懂呀,如果我走在女兒和鍾書前面,你想想,錢瑗、鍾書受得了嗎?所以,這並不是壞事,你往深處想想,讓痛苦的擔子由我來挑,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旁人只能看見壞處,她卻能看見好處。楊絳心裡一直想的是,照顧人,男不如女,在死的問題上,她要爭取「夫在前,妻在後」,要是順序錯了,那可就糟糕了,錢鍾書就要受大罪。愛不到最濃處,不會有這樣的情感。楊絳看到的不只是痛苦,還有沉甸甸的責任。
「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裡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間,打掃戰場,盡我應盡的責任。」
楊絳自封「錢辦主任」,雖然年近九旬,她卻不敢浪費一日一夜,細心地將錢鍾書遺留下來的零散的殘破的手稿一張一張拼貼起來,一本接著一本地編輯出版。
錢鍾書說過:「我的東西,非得要經過我自己審過,才可以出版。」可是錢鍾書離開得太早了,楊絳不能看著錢鍾書一輩子的心血毀了,她就幫著做了丈夫已經做不了的事情。
楊絳這個「錢辦主任」,毫無疑問是優秀的。她說她最大的功勞是保住了錢鍾書的淘氣和痴氣。正因如此,錢鍾書才能給世人留下一大筆寶貴的精神遺產。
二、「你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錢鍾書
1.聰明人
錢鍾書和楊絳戀愛後,兩人常常鴻雁傳書,相互寫信傾訴相思。沒想到一封楊絳寫給錢鍾書的信,被錢鍾書父親錢基博收到了。錢基博是一代國學大師,但卻沒有什麼隱私觀念,直接拆開看信,看完之後,據說很是得意,下了一個「此真聰明人語」的判斷。
楊絳寫了什麼,如此投錢基博的緣呢?
「現在吾兩人快樂無用,須兩家父母、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之快樂乃徹始徹終不受障礙。」
看到這句話,錢基博覺得這麼懂事,知道體貼父母、顧及家庭的如意媳婦可是千載難逢。彷彿怕楊絳會逃跑似的,錢基博居然不徵求兒子意見,直接給楊絳回信,承認了這個兒媳婦。
錢鍾書的母親對楊絳也是異常喜歡信賴。錢基博曾經問老伴,假如我先走,你跟誰過?老伴回答:「我跟季康(楊絳)。」
天下最難處的婆媳關係,讓楊絳給處成這樣,可以想像,楊絳是多麼聰明的人。只有把大家庭的關係處理好了,小家庭的關係才能好上加好。
而楊絳的聰明,究其實質,是孝順和善良。
2.旁聽生和臨時工
錢鍾書到英國留學,是公費。楊絳陪去,是自費。因為父親患有高血壓,當時還沒有降壓藥,楊絳離開家不能照料父母,心中已經萬分慚愧,更不忍心找父母要錢,所以楊絳在學費昂貴的牛津大學,安心做旁聽生,除了旁聽課程,就到大學圖書館看書。
沒人管的楊絳,自己給自己制訂課程表。按照文學史的順序,她把經典作家一個挨著一個讀下去,從古典時期到19世紀的作家,被她讀了個遍,而且,她讀得頗為精心,頗有心得,為後期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阿根廷著名作家博爾赫斯說過,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圖書館的模樣。此時的楊絳,正是身處天堂。頂喜歡泡圖書館的錢鍾書,十分羨慕楊絳自由遨遊書海的幸福,他課程太緊,只有在假期,才有時間去圖書館。
正規生嫉妒旁聽生,也算美談。楊絳十分享受,還把這種樂趣,延伸到了以後工作的日子。
1949年,錢鍾書、楊絳接到清華大學的聘書。可當時清華有個老規定,夫妻不能同任專職教授。錢鍾書做了指導研究生的專職教授,楊絳只好做兼職教授,按鐘點計算工資,工資很少。楊絳自稱「散工」。後期清華廢了舊規,請楊絳做專職教授,楊絳卻堅持做「散工」。
也許是在牛津當旁聽生養成了習慣,可以更好地安排時間,做「散工」能夠「逃會」,自己便有了大把靈活機動的時間。
3.女先生
1941年底,上海淪陷。錢鍾書除了在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授課,還收了一名拜門學生,楊絳也在小學代課,一家人勉強自給自足。
1942年冬,戲劇家陳麟瑞、李健吾鼓勵楊絳寫劇本。楊絳用課餘時間,寫了第一部話劇《稱心如意》。1943年春正式公演,大獲成功。之後,楊絳一鼓作氣創作了喜劇《弄假成真》《遊戲人間》和悲劇《風絮》,都讓人耳目一新。
楊絳翻譯也很出名。北京大學著名教授朱光潛說翻譯分為散文(小說)翻譯、詩歌翻譯和理論翻譯,散文翻譯楊絳最好。
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曾被作為國禮送給西班牙國王王后。西班牙還邀請楊絳訪問。西班牙國王向楊絳頒發了「智慧國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勳章」。
不過,要說到楊絳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作品,一定是她自己寫的《我們仨》。楊絳筆下的三口之家,普普通通,坎坎坷坷,然而楊絳為之無比自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我們仨》出版當年,楊絳獲評年度「文學女士」,獲得「文學先生」稱號的是巴金。第二年,《新聞晚報》稱楊絳「用《我們仨》感動中國」。
好作品帶來了豐富的報酬,楊絳並沒有把金錢用在自己身上。2001年9月,楊絳代表她們一家三口,在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把當年上半年她和錢鍾書的稿酬72萬元,及此後出版作品獲得的報酬都捐給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這筆獎學金目前已累計1000多萬元,資助了很多貧困學生。
清華大學表示感謝,楊絳卻反過來說:「謝謝清華大學幫助我實現了我們一家三口的心愿。」說得多麼情深義重,感人肺腑,讓人落淚。
很多人都熟悉楊絳翻譯的英國詩人蘭德的一句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楊絳喜歡這句詩,大多數情況下,她也是這麼做的。欺負過她的人,她大都原諒,說他們是「披著狼皮的羊」,本質並不壞;指責她翻譯《堂吉訶德》是作了反面教材的人,她給予肯定,說對方可以做她的老師。
但楊絳絕不是沒有大是大非觀念的人。那個該爭則爭的楊絳,更有先生風骨。
2013年5月,報紙公開報道,110件錢鍾書、楊絳、錢瑗書信及手稿將被拍賣。楊絳得知後,在媒體發布公開信,表示堅決反對。她說:「個人隱私、人與人之間的信賴、多年的感情,都可以成為商品去交易嗎?年逾百歲的我,思想上完全無法接受。」
最後,法院判決拍賣停止,被告除了支付10萬元經濟損失和10萬元精神損害撫慰金外,還要公開向原告賠禮道歉。毫無意外,楊絳將獲賠的20萬元全部捐給了公益組織。楊絳並不看重錢,她看重的是理,她要維護的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這一基本人權。
楊絳的是非觀其實早有苗頭。出版人李景端創辦外國文學期刊《譯林》,發生過一起譯林事件。《譯林》創刊號刊登了英國偵探小說《尼羅河上的慘案》,作家馮至寫信批評《譯林》「趨時媚俗」。楊絳認為介紹反映社會現實的通俗文學沒有錯,堅定地為《譯林》站台,還舉例說:「《紅樓夢》起初也是通俗文學,後來才成了經典。」
三、「假如是一個蘿蔔,就力求做個水多肉脆的好蘿蔔;假如是顆白菜,就力求做一棵瓷瓷實實的包心好白菜」——楊絳
1.教育觀
「『好的教育』首先是啟發人的學習興趣、學習的自覺性,培養人的上進心,引導人們好學,和不斷完善自己。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教育,讓他們潛移默化。這方面榜樣的作用很重要,言傳不如身教。」
楊絳在闡述自己的教育觀時,還舉了她自己的例子,說她小時候也調皮,但在愛看書的父親的影響下,變得越來越愛學習。她見父親在《申報》上一篇接著一篇地發評論文章,就向父親請教秘訣,父親說,哪有什麼秘訣,就是多讀書、讀好書。母親把家務事忙完,得空也會看書,一樣讀得津津有味。楊絳學著父母的樣子讀書,果然就發現了書中的妙趣,對讀書這件事痴迷起來。
最好的教育,是先做好自己,然後再影響引導別人遠離壞處,走向好處。
2.愛情觀
作為一個老人,楊絳提醒年輕人,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得越深,越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鼓勵,兩情相悅。
楊絳覺得門當戶對什麼的,都不重要。按楊絳自己的說法,錢家和楊家門不當、戶不對,錢家是舊式人家,楊家是新式人家,但這並不阻礙「我一生是錢鍾書生命中的楊絳」。
楊絳在其他事情上都是謙虛的,獨獨在丈夫身上,她是驕傲的,她說:「實話實說,我不僅對錢鍾書個人,我對全世界所有喜讀他作品的人,功莫大焉!」
楊絳和錢鍾書,讓我們看到了愛情最美好的模樣,婚姻最成功的楷模。
3.事業觀
在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和楊絳做過同事的莫澤香評價楊絳說,只要到她手裡的事情,不論大小,她必定要認真做到最好。無論是用麻繩製作門帘,還是翻譯世界名著或是創作小說,她永遠都是一絲不苟、追求完美。
楊絳翻譯《堂吉訶德》,本可以從英文譯本或法文譯本轉譯。她找了5種英法譯本仔細對比,覺得各有所長,也各有不足。她認為任何譯本都不能代表原作,要忠於原作,只能原文翻譯。於是,已熟練掌握英語、法語的楊絳,毅然決定再學習西班牙語。在學了2年西班牙語後,她才開始動手翻譯。
想把事情做到極致的人,從來不會偷懶走捷徑。寧可慢一點,不可錯一點。
4.人生觀
「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鍊心智、凈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成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楊絳談人生哲學,輕物質重精神。她在物質上知足常樂,在精神上則不知足常樂。女兒錢瑗去世以後,楊絳還穿錢瑗生前的鞋子,鞋子代表物質,有用的就行;丈夫錢鍾書去世以後,楊絳認認真真整理丈夫文稿,勤勤懇懇讀書寫作,文稿和書本代表精神,永遠沒有盡頭。
有了這種少女一般的心態,楊絳才有資格說:「我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鮮感受和感覺。」
2000年6月,第一次見到楊絳的中國香港美少年李碧良稱讚楊絳:「楊先生太美了,美人就應該如此。」
外國文學研究所同事朱虹喜歡用「漂亮」形容楊絳,說楊絳的漂亮是一種自然流露出的詩書氣韻,她始終收拾得乾乾淨淨,天生有種大家氣派——100歲了還這樣。
百年大先生,終是少女相。人世間來過一位楊絳,是極幸運的事情;人世間走了一位楊絳,是極痛惜的事情。惟願先生之風,少女之心,山高水長,與日月星空永在!
#抬頭有星空 夜色更精彩##第二屆今日頭條全國新寫作大賽##vivo X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