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咳嗽了兩聲就擔心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家裡的老人不能和老夥伴出去玩了突然情緒很低落,就要上班了愛熬夜的年輕人卻突然失眠......這些都是心理疾病。即日起,掌上春城將推出「疫戰心防線」系列網路訪談,通過對雲南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心理危機干預專家組專家們進行獨家網路專訪,幫助市民們有針對性的減輕疫情所致的心理傷害,調節恢復到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復工復崗,共同等待春暖花開的到來。
掌上春城訊 以前的小掌感冒:我要去吃頓火鍋壓壓驚。現在不經意間咳嗽兩聲:別攔我,我要去「自首」。多少人跟小掌一樣,一邊理智上明白不要恐慌,一邊不由自主地變得敏感多疑,反覆量體溫。本期訪談,小掌採訪到了雲南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心理危機干預專家組中社會心理援助志願服務組的雲南中醫藥大學副教授陳嶸,手把手教你如何消除「疑心病」。
記者:在居家隔離期間宅家太久的情況下,很多人都會出現焦慮情緒,甚至有老覺得自己感染了肺炎這種心理警惕。除此之外,根據您的經驗,公眾還會產生哪些情緒?
陳嶸:情緒是人在認知事物過程中伴隨的內心體驗。焦慮是對可能出現的危險、威脅的擔心。除此之外,較常見的情緒反應還有恐慌,因恐懼患病而手足無措、忙亂不堪;煩惱,忍不住抱怨現實或陷入後悔;羞恥,常見於患病或隔離臨床觀察者擔心被貼上標籤而「污名」化;沮喪,因哀傷或失望而落落寡歡。這些情緒體驗也可能持續未獲解決而轉向自我攻擊,產生無能感及其憤怒,或者抑鬱、情感淡漠。
記者:對於疫情期間的心理健康疏導,大家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應該尋求心理干預的幫助?
陳嶸:面對肺炎疫情這樣的危機事件,每個人的現實捲入程度不同,但是卻吸收不同的信息而建構內心的現實,即心理捲入。有三個方面可供參考:瑣事頻繁點燃不良情緒或者情感麻木;生活完全失去規律性;缺乏有效的應對與社會支持。當然,最重要的是,經過自我調節與周圍人的疏導,仍然自感無法應付,即可考慮尋求專業心理幫助。
記者: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通過自我調節來減輕內心的焦慮和恐慌感?
陳嶸:在自我調節方面,可以學會接納自己在應激中出現的不良情緒然後寫下來,寫下來比單純的想和思考更有效。焦慮、悲傷、憤怒等情緒在發作後整體心理行為可以相對恢復常態,反之面對重大刺激,沒有這些反應,更糟糕。
接受掌控感是相對的,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安全感,要隨著防控形勢的改變來調整、選擇不同的標準。不要被海量的疫情信息淹沒,除了刷屏就是消毒,無論何種方式的交流,內容都是疫情,會導致人的心理固著其中而難於恢復。明確哪些不能改變、哪些可以改變,隨疫情發展建構相對規律的生活。
危機的一個特點就是不經過協商就一下子強行闖入我們的生活,哪怕不做出選擇也是選擇,像人類與微生物「談判破裂」,按照規定作動自我防護或隔離,是不可改變的現實。在此前提之下,我們才可以談自我心理疏導,比如發揮自身特點,日記、繪畫、書信、寫作、親子遊戲與角色扮演等,避免陷入空虛、無聊。
除此之外,還可以學習一些放鬆技巧,在焦慮、恐懼急性發作時可以讓我們與危機建立邊界,保持相對的心理安全感。總之,你可以把病毒及其疫情想像為不速之客,接受其闖入且會在客廳里待一段時間,只有從現實上防護隔離、從心理上保持邊界,我們才能該去卧室去卧室、該去廚房去廚房、該去陽台去陽台,只要心靈的家園還是你說了算,危機就只是大多數人生命里的過客。
掌上春城記者:楊夢奇
責編:代鑫媛
編審:王一帆
相關新聞>>>
戳圖片關注更多疫情進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