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以後,我東三省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在東北組成傀儡偽滿洲國,也在這裡攫奪東北原有金融機構的基礎之上,設立了偽滿洲國中央銀行,並發行了偽幣。
偽滿洲中央銀行開業之初由於時間倉促,又要獨佔金融市場統一幣制但來不及印刷新券,便臨時利用東三省官銀號民國十八年美鈔版1元和拾圓現大洋兌換券未蓋印章的幣料改印而成,故被稱之為「改造券」,加印紅色隸書體「滿洲中央銀行」六個字。
改造券發行流通兩個月以後由日本內閣印刷局承印的偽幣陸續運達,面值有5角、1元、5元、10元和100元五種。並開始回收改造券,這套明顯帶有殖民地標誌的偽滿紙幣,除5角券以外都在正左側帶有偽滿洲國五色旗,故在收藏界也稱其為「五色旗券」。
此套五枚券是改造券後發行的第一套,故也被收藏界稱之為「甲號券」。
又從1935年至1938年發行了「乙號券」5角、1元、5元、10元、100元五種。
這套五枚券最明顯的區別於甲號券的是券背字體改用實心字體,故也被收藏界稱為「單線券」。此套五枚券能看出日偽當局在設計時的確是絞盡了腦汁,煞費苦心地找到既不過多暴露侵略野心、又能使廣大百姓都能接受的形象,於是將中國古代的孔子、孟子以及神明財神印在其上,以蒙蔽百姓。據說乙號券100元面額的「綿羊券」上印有綿羊100隻,在當時能夠購買100隻羊,那麼一隻羊只要一元錢,說明設計之初時的價值還是挺高的。
1941年至1944年又開始發行丙號券。此套券背面的面額文字採用空心雙線體,故也被收藏界稱為「雙線券」,不過增加了一張1角小面額。
後來原材料的供應和運輸等原因,偽滿紙幣的印鈔版從日本運到長春,改由偽滿洲國印刷局就地印製紙幣,到1944年9月將1元、5元、10元券的丙號券中的長號碼改為短號碼,印刷廠名也未及改正,又增加了1000元券面額。
日本籌建滿洲中央銀行分文未出,只憑藉飛機大炮掌控貨幣的印製、發行,除改造券以外,其他均為日本內閣印製局印製。券面的設計開始就充滿濃厚的殖民主義色彩,後又為麻痹中國人民的反滿抗日情緒,又在票面上設計有中國人崇敬的孔子、孟子和財神爺等形像,由此可見日本人的險惡用心。據不完全統計,自該行開業後,除關東軍拿走34億元充作軍費以外,尚餘5565萬元。這些錢是從哪裡來的?當然是中國資源的轉化和中國人民的血汗,也是日本本對我國侵略和掠奪的歷史見證。換言之,今天我們的藏者收藏的雖然是藏品,同時也是一份歷史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