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今天,閱讀紙書變得有點「過時」,信息傳播的更新換代,令人眼花繚亂。讀文學經典,還有沒有意義?如何為孩子選擇合適的經典讀物?這是許多孩子及家長所面對的問題。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侯會教學和研究領域為古典文學,他多年來對兩個領域比較感興趣。一是古代小說研究,曾出版學術專著《水滸源流新證》《食貨金瓶梅》《物慾紅樓夢》《金粟儒林篇》及《水滸西遊探源》(論文集)等。另一領域是文學經典的普及與傳播,上世紀90年代,曾出版面向青少年讀者的文學普及讀物「文學五千年」系列,後更名為「講給孩子的文學經典」系列,曾多次再版。2017年,該系列由三聯書店再版,分為《講給孩子的中國文學經典》(4冊)及《講給孩子的世界文學經典》(3冊)兩部分。
近日,侯會做客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問吧頻道,回答網友關於少年兒童閱讀文學經典的問題,解答家長和老師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以及成年人自我教育中遇到的些許問題。以下為問答集錦。
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寫作和表達能力?
內功大師:您好。我已經是大學生了,可是我經常反思我所受的中小學教育。在課本上學過托爾斯泰,學過莫泊桑,也學過莎士比亞,但當時完全懂不了,甚至十分抗拒。直到大學重新讀起來,才知道有多好。可是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後悔自己的閱讀量太小了……我們的中小學語文教育問題在哪?正確的中小學語文教育,應該如何?
侯會:我認為啥時開始讀書都不晚。大學如果學文,正是大量閱讀的好時機。中小學功課緊,沒時間;將來工作,恐怕時間也不多。現在正當其時。至於您想探討中小學語文教育問題,不是一兩句能講清楚的。總的說來,我倒主張多讀點古詩文,我們的語文教育花在白話文上的時間太多了,究竟有沒有必要?
泉:孩子四年級,請問怎樣通過閱讀培養孩子理解能力?總覺得孩子對文章分析能力有限。
侯會:我對當前的語文教育有些看法,動不動就讓學生分析理解。一篇一看就懂的白話文,偏要孩子說出個子卯丑酉來,對孩子的提高究竟能有多大幫助?我抱懷疑態度。而且一篇好的作品,內含往往是多元的,沒有標準答案的,如果強求一致,就更糟糕。語文學習,重在熏陶,從小養成閱讀習慣,多讀多背,將來受益無窮。
石城瑀:老師好!怎麼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呢?

《古文觀止譯註》
侯會:您這個問題有點大。不過我想作為家長,責任有二,一是營造環境,如果家裡沒幾本像樣的書,孩子的興趣就很難培養。二是家長應起表率作用,家長愛讀書的,孩子多半也愛讀書。過去總說書香門第如何如何,現在家家都可以成為書香門第,全看家長怎麼做。
暑天倦卧:侯老師您好,我的弟弟今年八歲,我希望能從小開始培養他的古文水平。你覺得在他這個年紀背《千字文》合適嗎?
侯會:八歲的孩子應該上小學二三年級,文字上已經基本沒有障礙,完全可以讀讀《千字文》《三字經》等蒙學讀物。在古代,這兩種讀物同時具有識字及了解簡單文化知識的作用,早的四歲已經開始背誦。好的老師會講解內容,不負責的老師只是讓孩子死記硬背。今天的條件比過去好得多,有各種版本,注釋很細。孩子讀讀大有好處。其實《三字經》比《千字文》更適合孩子初讀。
瘸腿橘貓:請問,小學生閱讀古文經典,重點是在於學習句讀,在於樹立三觀,在於熏陶文筆,還是在於養成閱讀習慣?亦或者是在於其他?
侯會:看來您對經典閱讀已經有較為深入的思考。愚見以為小學生閱讀古文經典,還是要多讀加精讀。古今都有很好的選本,如《古文觀止》及人教社版的《古代散文選》(是由張中行、隋樹森等老先生編選的),最好能背誦一些。讀多了,語感也就有了。而所謂明句讀、樹三觀、熏文筆等,盡在其中矣。我前時與一位理科老教授聊天,他是某科中學教材的主編,他告訴我,一些教材編寫者文筆太啰嗦,原因是古文讀得太少。我深表贊同,古文讀得多,白話文才能下筆簡練而有邏輯,這也是我一慣的看法。
Alice:您好老師,我孩子今天進入二年級學習,平時喜歡讀書,去年一年就讀了青少年版的《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平時最喜歡買書回家讀,對她的獎勵就是給她買書讀。不過她識字量有限,但她讀的很快,我有意讓她讀出聲來時她就讀的慢了,我感覺她不認識的她也順著往下讀,意思她也能講出來,不知這樣可以嗎?
侯會:識字應該有這個過程吧?有不認識的字就跳過去,保證意思能懂就行。如果每遇一個生字就要查字典,恐怕閱讀的興趣就要敗壞了。但應引導孩子既能速讀(這也是進一步學習的需要,聽說將來高考語文試卷單是題目就達萬字),也要學會精讀,找好的文章,一字一句地讀,反覆讀,自有收穫。

《講給孩子的中國文學經典》
雨滴囍:侯老師,你提到語文學習重在熏陶,多讀多背。我家女寶4歲多,我除了陪她讀繪本外,主要讓她背誦唐詩,並且以內容形象,敘事性唐詩為主,請問您認為這樣做是否符合她這個年齡的特性?另外,您認為還有哪些適合她這個年齡背誦的?
侯會:女孩子讀詩還是挺好的。您說的敘事性唐詩是指《琵琶行》之類嗎?其實可以多背點短詩,由絕句到律詩,再過渡到長詩。有專家認為四歲時記憶力已達峰值,除了詩,《三字經》《千字文》等也可讀讀講講,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不做鹹魚的大叔:侯老師你好,我是一個農家子弟,從小就喜歡看書,閱讀讓我有一雙看到遠方的眼睛,是我內心最豐盈的精神源泉。工作快十年了,看的書從原來的詩詞曲賦文學作品到經濟哲學宗教歷史等各種雜書。困惑來了:閱讀量越增長,越覺得自己淺薄無知,越是感覺恐慌越是不敢動筆寫字,生怕掛一漏萬,還請老師解惑釋疑。
侯會:關於讀書寫作,向來有兩種意見。有一種意見是多讀,先別忙著動筆。另一種意見是不動筆墨不翻書。這裡的「動筆墨」也指記筆記等,包括有了想法及時記錄下來,思考成熟也可寫成文章。我比較贊同後一種意見。有的時候,寫便是一種思考,經過反覆思考修改,最後寫成文章。
如何選擇閱讀書目?
真實:老師你覺得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算不算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文學經典?
侯會:我自己很少看武俠小說,有的老師(乃至文學教授)則很感興趣。我想說,十幾歲之前是一個人學習能力最強的階段,還是好好打打基礎吧。閱讀如同吃飯,主食不可缺,副食要多樣,武俠當主食就不合適。
Three smile:老師你好!如果讓5-6歲孩子讀一些報紙及簡訊,是不是早點?有聲朗讀和無聲閱讀差距很大嗎?
侯會:我覺得是早了點。報紙、簡訊並無文學性可言,讀多了會破壞語感。有聲朗讀和無聲閱讀各有利弊。讀詩、讀美文,還是朗讀好。讀一般書籍,不但要訓練默讀,還要訓練能精度,能速讀。
美麗最少年:若以增強自己的文學表達能力,什麼書比較合適多讀?
侯會:少年,這個問題我還沒想過。讀書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讀多了,不知不覺之中,表達能力就提高了。但也有人是有意識地鍛煉自己。據說英國小說家狄更斯每天早上都要高聲朗讀法律書,他以此訓練自己用詞準確,語調鏗鏘。我在前面還講過,有位老教授認為,多讀古文,可使文筆簡潔精鍊。
熊:古代經典長篇小說還是太少太少,翻來覆去還是那幾本,您提到的古代白話長篇小說有很多,但是不能讀啊?太垃圾!
侯會:從整體上看,中國長篇小說起步早於歐洲。如《三國演義》問世於十四世紀初,而西方早期長篇小說《巨人傳》,已是十六世紀的作品。西方長篇小說的全盛期是十八世紀以後;中國長篇小說大量湧現,差不多是十九、二十世紀(與印刷技術的革新有關)。但確如你所說,後期的作品有粗製濫造的傾向,好的不多,真正稱之為經典的,仍只是六大名著、四大譴責小說等。
若藍:請問教授,給四年級小朋友讀經典是讀原著好還是讀簡化的少兒版好呢?
侯會:我們所說的文學經典,一般指詩詞散文,古代小說戲曲也包括在內,您所說的「簡化少兒版」,是指《水滸傳》《紅樓夢》等小說吧?我建議還是讀原著,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原汁原味才耐讀。若只是作一些刪節,還勉強可以。如果是用現代語言重新改寫過,千萬不要讀。《教師月刊》七月號刊登了我的一篇文章,內中就提到這個問題,您可參: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8b3740102xp8k.html
m:教授您好,我是一名高三的學生。我從小就很喜歡讀書,也沒什麼別的愛好。可能是一直對閱讀很感興趣,我文筆也一直不錯,小學二年級就能寫詩歌,四年級就能略談朱熹,和年級的語文老師都像朋友一樣。初中的時候沉迷手機,看書少了很多,靠吃老本也能寫出不錯的文章。但是到高中我的寫作能力越來越差,可是同時我又重拾了閱讀的興趣,且閱讀書籍的愛好也是只對名家名作感興趣了。現在越來越愛讀書,雖然看得比常人略慢,但是每一遍的閱讀都讓我很享受,然而以前的靈感反而不見。當下又面臨高考,全國作文試題一片紅,我的思維又被壓抑,我感受到它在明顯地退化。現在也沒有時間讀書,我幾乎連語言表達都不自然了。我該怎麼辦,是會一直這樣下去嗎?
侯會:M兄,您對文學有感覺,也有一定才能,這些都是很寶貴的。希望您不要浪費掉(手機要控制啊)。才能往往在自由的空間里才能充分發揮,您如今讀高三,課業重,加之語文課的寫作要求又有諸多限制,因而沒有「靈感」是很正常的。不知將來的報考方向是什麼?如能學文,相信在寬鬆的環境下,寫作能力將很快恢復,甚至突飛猛進,也說不定。
經天緯地qi:兒童在閱讀經典時感到枯燥乏味,常常去尋求更加驚險刺激的網文,這是「娛樂至死」現象還是因為孩子的文字功底差導致的正常現象?以後會漸漸好嗎?又該如何引導呢?
侯會:您說得是。現在誘惑太多,看網文,看連續劇,打遊戲,都是誘惑。您讓孩子坐在那裡讀經典,確實不容易。我覺得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要觀察了解自家的孩子(孩子跟孩子區別很大),看看他的興趣愛好,學習特點,因人制宜,不要看別人孩子幹啥就幹啥。二是選擇適合孩子水平的經典作品,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家長適當給以鼓勵誘導,不要一上來就背《詩經》背《論語》,搞得孩子因枯燥而失去興趣。此外,家長的陪伴也很重要。

《金聖嘆批評本水滸傳》
微醉微醺:三年級小學生,喜歡看《追風箏的人》《簡愛》《莫泊桑短篇小說》《阿加莎偵探小說》,適合嗎?有人說太深,可是孩子自己非常喜歡。
侯會:有閱讀興趣是大好事,三年級能讀《簡愛》,讀莫泊桑,應該很不錯。家長還可引導孩子多讀一些傳統詩文之類,多讀文言作品,對將來的寫作大有好處。現代文學大家,都有很好的舊學底子。
見青山多嫵媚:侯老師好,我平時買的書多是經典的小說,但是有同學吐槽說我應該多看看現代文學。請問有什麼好的推薦嗎?
侯會:您好!我贊同您的做法。經典是經過讀者和歲月篩選的作品,應是開卷有益的。您所說的「現代文學」,意思有點含混。名家之作當然也該讀,一些網路作品,就不宜多讀,徒占時間精力,我曾說過,那也會「淹死人」的。
韓諾:老師您好,我是一名初二的學生,我喜歡讀當代文學小說,對古典文學是看不透也吃不透,總是覺得食之無味。這種情況該怎麼辦?有沒有什麼推薦的故事性強的中國經典文學?謝謝老師。
侯會:你好。古典文學包括詩詞歌賦、散文小說戲曲等,不知你對哪些作品看不透、吃不透?其實沒興趣,不讀也沒關係。也許某一天,因某種契機,突然有了興趣和感悟,再讀也不晚。學習的動力,不光是興趣,還有好奇心(或稱求知慾或探索精神),好奇心強的人,往往走得遠,鑽得深,成就也更大。
洛陽丸子:11歲男孩兒,平常只愛讀搞笑的,或者驚險刺激的故事書,對國學經典無興趣。孩子比較保守,對未知的東西不願嘗試(不僅讀書,包括沒吃過的食品也是不會碰)有什麼方法能讓孩子喜歡讀經典名著?比如我個人喜歡《三國志》,適合他這個年齡看嗎?或者是否可以適當玩一些文學作品改編的遊戲,孩子會因為喜歡遊戲進而對同名作品感興趣嗎?
侯會:您說的《三國志》是指史書還是小說?11歲的孩子如果沒興趣,不必強求。孩子的讀書偏好有時能隨著年齡、閱歷、知識的增長而改變,不必過於著急。通過遊戲引導孩子讀書,效果不好說。打遊戲入了迷,比不讀書還糟糕。總之,不宜操之過急。孩子五六年級,可以讀讀我的那兩套書。我的博客里選載過一些內容,可以試著看看,或許能引發一點興趣。
劉利萍:我女兒十歲剛要升五年級,詩詞背了很多,正在看您寫的講給孩子的文學經典,她很喜歡,可是她看四大名著時還是有些費勁,我想問一下,是否我是操之過急了?
侯會:謝謝她喜歡我的書。我自己搞小說研究,對四大名著還是有感情的。但多年來我也有個看法,即初中以下的孩子,可以先不讀。當然也不是絕對的,例如《西遊記》還是可以讀的,此外,孩子們的愛好有差異,對小說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讀,但作為家長、老師,則不必提倡及強求。多背詩詞,背一些經典散文,好處多多。相信您的女兒一定越來越優秀。
先生張:侯教授您好,我家寶寶今年一歲了,從現在開始我就想讓他開始學習,現在能比較聽話地坐在我的腿上聽我講繪本。我想等他稍大一點帶他背古詩,您看有必要嗎?如果要必要,什麼時候開始呢,入門應該讀一些什麼呢。謝謝您啦!

《講給孩子的世界文學經典》
侯會:您好,一歲的寶寶一定很可愛!多給他聽聽音樂,看看畫片吧。以後可以給他讀讀古詩,古詩詞韻律優美,聽得多了,自然會感興趣,不過先不用讓他背。有人說,四歲是學漢字的最佳時機,這個我沒做過專門研究。但看看周圍的孩子,確實有道理。識字後再背詩詞也來得及。不忙,孩子學知識的時間還長著呢。
行子:向教授對古代文學的研究和傳播致敬!想沾小朋友們的光請教侯老師一個小問題。請問閱讀註疏本常備哪些工具書比較好?遇到有不少字詞,《辭源》和《故訓彙纂》也查不到。
侯會:您客氣。《辭源》我用過,《故訓彙纂》我沒用過。我常用的是《漢語大詞典》(12冊)及台灣的《中文大詞典》(40冊),但仍有找不到的字詞,沒辦法。
imagine:老師,我比較喜歡讀國外的文學和當代作家的書我覺得這些書籍比較適合我,對於中國古典文化處於小白的狀態,我覺得這是當代許多讀者的一種現狀,但自己又想去接觸古典文化卻不知如何入手,處於一種矛盾之中,老師您能給一些建議嗎?
侯會:外國的、當代的要讀,古代的也要讀一些,打個基礎。讀中國古代文學經典,主要是一種修養,同時也在培養一種能力。魯迅先生的白話文寫得好,得益於他古文讀得多。有位學者唐德剛,寫得一手好文章。他小時背過《左傳》,下筆自然不同一般。
鹿家先生:老師您可以推薦一些耐看的少兒讀物么,三年級以上的,現在的小朋友玩手機玩的厲害,放下手機想看書了,又不知道推薦什麼。
侯會:家長如果有足夠權威(沒有對家長不敬的意思),可以給孩子規定玩手機的時間(一天一小時),想要多玩,有附加條件:背熟一首絕句,可以多玩20分鐘,背熟一首律詩,可以多玩40分鐘。我想說,對於讀書還沒入門的孩子,要想辦法引導、鼓勵,加一點壓力。至於相關的書籍,現在太多了。我的《講給孩子的中國文學經典》《講給孩子的世界文學經典》,既是讀書指南,裡面也引了大量詩詞作品,還有不少小說、戲劇的情節故事。三年級的孩子,可以在家長輔導下讀;程度好一點,完全可以自己讀。主要是指引門徑,了解中外文學有哪些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