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身陷地獄,那麼就繼續前行。」——溫斯頓·丘吉爾
1905電影網專稿 在諾蘭導演的《敦刻爾克》後,《至暗時刻》無疑是今年引進的最受關注的二戰題材電影。

小編榮幸的在第一時間作為全球首批觀影者先睹為快了這部由加里·奧德曼主演的傳記電影。不得不說再次拜服在「狗爹」(因曾在《哈利·波特》中飾演小天狼星而獲得的外號)的精湛演技下。用影迷們的話說:在攝影機開機的那一刻,加里·奧德曼已經消失了,剩下的只有老而彌堅的戰時首相溫斯頓·丘吉爾。
作為一部沖奧電影,私以為這部新片和同類型的傳記片相比雖然還是趨於同質化、主旋律味道濃重,但這些並不妨礙我們欣賞加里·奧德曼的精彩表演。即使拋開傳神的特效化妝,單從純粹的表演細節來看:眼神、肢體動作、以及丘吉爾獨特的吐字發音在他的演繹下都惟妙惟肖。
從這個角度對比看,奧德曼將丘吉爾嘴部微微撅起,時而抖動的微表情都近乎還原
更可貴的是,加里·奧德曼即使在飾演偉人時,也依然保持穩健的風格。在近期火熱的綜藝《演員的誕生》中,胡軍批評新人演員們說:「你們在還沒成為合格的演員時候就已經開始起范兒了。」
和小鮮肉們有著鮮明對比的是:即使如「狗爹」這般的高水準,他也沒有在戲中隨便起范兒。收斂和爆發切換自如而且恰到好處,確實堪稱影帝級表演。
奧德曼演繹丘吉爾講起希特勒時強忍住的慍怒
除了「狗爹」出色的表演外,這部電影能在《敦刻爾克》後上映,也讓觀眾們能更深入的了解這段故事的始末。它展現了在「敦刻爾克大撤退」前,處於時局動蕩中的英國政府和國民們面對法西斯侵略而崛起的反抗意識,故事的時間點與《敦刻爾克》完美銜接,如同姊妹電影一樣。奧德曼在採訪中談起《敦刻爾克》時,也調侃道:「感覺好像我們還有個賊貴的第二攝製組.」

在漫長的電影史中,以二戰背景為題材的作品也為數不少。這場堪稱人類史上的空前劫難,卻為電影工作者們提供了無數的靈感。這可能是最諷刺和無奈的——人們總是在經歷慘劇中後能反思。雖然身處於和平年代,但拜影像技術的再造力量所賜,我們也能回到過去,切身感受歷史的沉重。在《至暗時刻》上映之際,小編就帶大家通過電影的鏡頭回溯英國在二戰中這段傳奇的經歷。

電影中的希特勒
1·二戰開端
經歷一戰後,世界已經演變成為一種新的格局,德國作為戰敗國在凡爾賽條約下被持久打壓,雖然在英美的幫助下大多數工商業有所恢復,但人民的悲觀情結仍不斷膨脹,這也成為了法西斯思想繁衍的溫床。在電影《希特勒:惡魔的崛起》中,影片以略顯煽動性的敘事風格展現了未來的帝國魔頭——阿道夫·希特勒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成長曆程。

年輕時期就被挖掘出的過人的口才

私下不停練習演講的希特勒
憑藉著過人的演講才能和煽動能力,希特勒最終在黨派的支持下成為德國元首,並率領德國工人黨(納粹黨)將種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等思想在德國大肆宣揚。所謂順應時事,希特勒的出現從另種角度來看,也是德國人民的需要——彼時的德國希望有一位力挽狂瀾,改編時局的領導者出現,然而希特勒的瘋狂顯然遠遠超出了德國人民的想像。


在各地演講中,希特勒不斷宣揚種族主義和反共產主義思想
由於內外的種種經濟、政治因素,戰爭手段下的擴張成為希特勒的必選之路。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德國出兵閃擊波蘭下正式拉開序幕。

1939年9月1日 德國進攻波蘭
德波戰爭中,波蘭的人力物力均遠遜於德軍,再加之被蘇聯同時夾擊,波蘭僅在一個月後就宣布投降。在榮獲第55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的電影《鋼琴家》中,我們能看到彼時飽受德軍摧殘的波蘭人民的真實境況。
艾德里安·布洛迪飾演的鋼琴家史標曼在電台演奏時便遭遇戰火的波及
被德軍殘害的波蘭少女們
德國軍官殘忍的槍殺普通市民
而此時的英國,由阿瑟·尼維爾·張伯倫出任首相。和法國一樣同為波蘭的同盟國,面對德國兇猛的侵略態勢,張伯倫依然恪守綏靖政策——即表面上與德國宣戰,但為了保證英國免於戰爭,實則是宣而不戰隔岸觀火,這也直接導致了波蘭的慘敗。在《至暗時刻》中,我們能更清晰的看到張伯倫的戰時態度。

由羅納德·皮卡普飾演的張伯倫
在英國議會中,時任海軍大臣的丘吉爾,其實早就不滿意張伯倫這種柔軟的手段。早在英德意法四國簽訂慕尼黑協定犧牲捷克斯洛伐克時,丘吉爾就曾預言:「這是西方民主國家對納粹的投降,歐洲其他國家必然會食其惡果。」最終事實也不幸被其言中。
這裡還特別要提下的是,在英國對德國宣戰時,英國國王喬治六世曾發表過一段著名的演講——《與民同在》。沒錯,這位國王就是電影《國王的演講》中那位磕磕巴巴的口吃王子。
在《至暗時刻》中,著名英國演員本·門德爾森出演了喬治六世。和《國王的演講》不同,新片中的喬治六世的政治態度更接近史實,他對於納粹和希特勒的曖昧態度一直備受歷史學家們的爭議。


戰時地圖
2·德軍入侵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家
在拿下波蘭後,整頓好部隊的納粹德國如丘吉爾所預言的,開始繼續染指歐洲大陸的其它國家,而接下來的目標就是法國和英國,而想要入侵兩個大國,必須要越過荷蘭、比利時、丹麥這些國家。
從地圖中可以看到,德軍的作戰計劃是利用強大的裝甲部隊,撕開英法聯軍的口子,將其戰鬥力分割開來。而想要做的這一點,就要先掃平擋在英法前面的其它歐洲小國。面對德軍的鐵騎,荷蘭、比利時、丹麥這樣的軍事實力貧弱的國家根本無法反抗。幾國領導人在投降後紛紛流亡於英國。
在電影《安妮日記》中,身處阿姆斯特丹的少女安妮用日記記錄下了被納粹佔領的荷蘭。

安妮與家人在破碎的窗前
安妮一家親眼目睹了戰爭的爆發
電影《開戰日》中重現了丹麥被德國閃擊的戰爭場面,丹麥日德蘭島的自行車連隊和摩托車連隊最先和德軍交火,但在實力懸殊極大情況下,不得不選擇撤退守城。
《沉靜如海》中,影片講述了一個法國少女的家被德軍軍官徵用的故事,電影中我們能看到法國的城鎮中到處都是德國士兵。

在德國入侵比利時後,僅僅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比利時便宣布投降,姍姍來遲的英法聯軍也因此不得不退出比利時,最終40萬聯合軍被3個兇殘的德國裝甲師逼退至英吉利海峽邊的一個港口,這就是我們熟知的著名戰場——敦刻爾克。

在這被圍困的幾十萬大軍中,可以說凝聚了英國軍士中的精華,許多參加過一戰的久經沙場、經驗豐富的老兵都在其列,失去這些戰力對英國無疑是滅頂之災。
3·張伯倫下台,丘吉爾組閣
故事線終於走到了《至暗時刻》電影的開始。在遭到天怒人怨的張伯倫內閣下台後,丘吉爾作為「備選」得到了議會的支持,在電影中我們能看到,丘吉爾這個有著歷史污點(1915年達達尼爾海峽慘敗)的海軍大臣絕非下任首相的最佳選擇。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才是張伯倫希望看到的繼任者。

斯蒂芬·迪蘭飾演的哈利·法克斯子爵
《至暗時刻》中還原了這段選舉的原貌,這位競爭對手最後主動退出了首相之爭,理由是他認為自己無法應付上議院,也沒有得到大眾足夠多的支持。於是丘吉爾就這樣披掛上任了。
當人們談起溫斯頓·丘吉爾時,總忘不了提及他高超的演講能力,甚至可堪比擅長煽動和忽悠的希特勒。在《至暗時刻》中,加里·奧德曼也憑藉超群的台詞能力還原了幾段丘吉爾的演講名篇。而導演為了營造莊嚴中不失澎湃的演講氣氛,更是要求奧德曼在片場真實面對數百位飾演議員的演員們進行演講。

這一片段就是丘吉爾的任職後著名的任職演講——《熱血、辛勞、汗水和眼淚》
「我向國會表明,一如我向入閣的大臣們所表明的,我所能奉獻的唯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我們所面臨的將是一場極其嚴酷的考驗,將是曠日持久的鬥爭和苦難。」

敦刻爾克大撤退
3·敦刻爾克大撤退
強勢的丘吉爾的上任無疑為英國國民注入一針強心劑。但對於丘吉爾本人來說,擺在面前的局勢是一大堆爛攤子——外有咄咄逼人、企圖在敦刻爾克殲滅英國軍隊的納粹鐵蹄,內有政見向左、妄求談判解決爭端的一眾前內閣成員。此時的丘吉爾表現出了超人的堅定和勇氣,拒絕和納粹和談的他在戰時指揮所中臨時緊急制定了舉世聞名的「發電機行動計劃」 。
按照計劃,由海軍中將伯特倫·拉姆齊全權指揮,發動大批船員和民用船隻從加萊、布倫和敦刻爾克三個港口進行營救。最初他們的計劃是力爭撤離三萬人。但這支雜牌船隊就在這樣的情形下,在一個星期左右時間裡,救出了三十三萬五千人。就像我們在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電影《敦刻爾克》中看到的那樣。
紀錄敦刻爾克戰場的電影還有很多,例如1969年的《倫敦上空的鷹》,

由「一美」詹姆斯·麥卡沃伊主演的電影《贖罪》中,一美飾演了一位參與了敦刻爾克撤退的士兵。

在BBC的紀錄電視劇《敦刻爾克大撤退》中,影片通過歷史影像和演繹結合的方式為觀眾重現了彼時在敦刻爾克境內為撤離隊伍布置防線的英法士兵們。
劇中我們還能捕捉到了一隻年輕的「卷福」~ 他飾演的吉米·蘭格麗中尉在敦刻爾克戰役中失去了手臂

當然除了英國軍隊外,法軍對於此次撤退也是有所貢獻的,例如在法國里爾被困的4萬法軍就有效的牽制了德軍的陸軍部隊,為大撤退爭取了時間,而這4萬法軍在戰後幾乎全軍覆沒。
敦刻爾克撤退計劃成功後,《至暗時刻》中還原了丘吉爾在下議院中的一段著名的報告演講,這段演講也是全片最燃的片段之一。
「我們必須非常慎重,不要把這次援救說成是勝利。戰爭不是靠撤退贏得的………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絕不投降!」——溫斯頓·丘吉爾

丘吉爾著名的「勝利剪刀手」
「敦刻爾克大撤退」作為二戰中逆轉戰局的大事件之一,隨著丘吉爾振奮人心的演講最終告一段落。在電影世界中我們看到的歷史雖然同樣震撼人心,但這裡需要明確的是:電影是基於現實基礎再創造的藝術形式, 更多的是有傾向性的「真實」,而非絕對真實。

例如歷史上最受爭議的電影之一——納粹黨的宣傳片《意志的勝利》,其中的拍攝手法極具藝術性,內容卻十分反動
現實中的電影歷史之於大眾確實存在著一定的普世價值。美國曾做過一份研究報告,其中顯示在受訪群體中,81%在此前一年裡看過歷史題材的電影或電視,但只有53%的人在同一時期看過歷史題材的書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這種現象顯然已經遠不限於美國了,「影視史學」觀念對近現代受眾影響還在不斷加深中。因此對於歷史題材作品,在相對性的寬容之上,我們應該理性分辨演義和事實,這也是一種對現有歷史資源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