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世紀女王」
英國國葬儀式
2022年9月19日上午,「世紀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國葬儀式正式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這是自英國前首相丘吉爾1965年去世後,英國時隔近60年再次舉行高規格國葬。
伊麗莎白二世是當今世界在位時間最長的元首、也是最高齡的在任國家元首,在這裡伊麗莎白二世還曾宣誓將自己「或短或長」的一生完全奉獻給英國人民。最終,她的在位時間確「與大多數英國人的記憶一樣長」。
經過漫長的時間磨合,英國人最終完全接受了女王,將她作為這個國家的『老祖母』,作為一個陪伴所有人一起經歷時代起落的朋友,漫長的歲月使女王帶給英國人一種前所未有的「時代感」。
國葬開始,女王的靈柩將由一輛有123年歷史的炮車運送到威斯敏斯特教堂,由98名皇家海軍水兵牽引,這一傳統可以追溯到維多利亞女王的葬禮。禮拜儀式將於上午11點開始,由威斯敏斯特教長主持。
最後的安息之地
喬治六世紀念堂
女王的最後安息之地是喬治六世國王紀念堂,這是主教堂的附屬建築。葬禮儀式結束後,女王靈柩將被送往倫敦郊外的溫莎城堡。
女王的母親和父親就葬在這裡,以及她妹妹瑪格麗特公主的骨灰。隨後,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將下葬於喬治六世國王紀念教堂,和她的家人們一起長眠於此。
女王的私人葬禮,只有王室成員出席。英國王室成員在溫莎聖喬治教堂會為英女王舉行私人葬禮。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會於晚上被安葬在國王喬治六世紀念教堂,她會與已故丈夫菲利普親王合葬。
「世紀女王」最後的安息之地
教堂地下的皇家墓穴
英國教堂是一個奇特而神聖的地方。外觀看,他是一座普通的教堂,但在它的地底下卻隱藏著巨大的皇家墓穴。英國王室都是屍體防腐處理後,都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歷代英國王室成員都長眠於此。
歐洲帝王陵墓一般都比較簡單,大多在教堂大廳中或地下室,擺個棺材,上面放上死後的雕像,淺埋在地下,放個石碑供人瞻仰而已。裡面夫妻並排合葬居多,還有一家人死後也葬在一起。
歷代國王王后的葬地
近代英國王室成員的墓地在溫莎古堡,主要集中葬在聖喬治教堂裡面有喬治六世墓以及他的妻子女兒,愛德華八世「溫莎公爵」墓、喬治五世墓、愛德華七世墓、裡面的浮若閣摩爾宮,是維多利亞女王的陵墓。
聖喬治教堂
聖喬治教堂
聖喬治英式教堂,是聖基茨第一座建造的英式教堂,以前這裡是天主教堂——聖母教堂,1760年英法爭霸期間由英國士兵將其燒毀。1710年,教堂重建為英式教堂,命名為:聖喬治英式教堂。
它的位置坐落在托波拉鎮上的奧普萊納茨山頂上,就是由第一次塞爾維亞革命的領導者卡拉多諾蒂維奇家族的後人。
彼得一世取得王位後於1910年建造的,這座教堂作為家族教堂以及家族墓地,教堂地下室里供奉著卡拉多諾蒂維奇家族的26名皇室成員,是塞爾維亞近現代宗教建築的代表作。
聖喬治大教堂是一座神聖的教堂,俯瞰帕多瓦聖安東尼大教堂的前院。它是由一名士兵兼外交官萊蒙迪諾·盧皮·迪·索拉格納委託,為卡拉拉·西格諾里亞家族設計的葬禮教堂。
這座建築開始建於1377年,直到1384年完工,由阿爾蒂基耶羅·達·澤維奧繪製壁畫。由於這些壁畫,聖喬治教堂被認為是「十四世紀末期的斯克羅韋尼教堂」。
聖喬治教堂的建築風格是典型的莫拉瓦風格,其中的壁畫也無疑是塞爾維亞宗教主題壁畫的巔峰之作。
可以通過現存的這些壁畫看到當初毀於戰火時的修道院最完好的模樣。
教堂里所有的塞爾維亞的特色元素充分展示了塞爾維亞的宗教和宗教建築的演變史,這些遺世瑰寶都向我們展現著塞爾維亞極具藝術色彩的一面。
聖喬治教堂地下的皇家墓室
教堂里地下墓室的入口
聖喬治禮拜堂,是英國哥特式建築中的精品,教堂中殿是英國垂直式建築的典範,精美的扇形拱頂從廊柱間拱出。
這裡同時也是皇家墓地,葬有眾多的國王和王后,加起來就是一部「大不列顛」的君王史。
聖喬治教堂分為地上地下二層,在教堂地下的皇家墓穴里一共有39個墓冢。裡面埋葬著卡拉焦耳傑維奇王朝的已故皇室成員。
卡拉喬爾傑維奇王朝
塞爾維亞公國(1842—1858)
塞爾維亞王國(1903—1918)
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1918—1929)
南斯拉夫王國(1929—1945)
因其建立者是塞爾維亞起義的領袖:卡拉喬爾傑·佩塔爾羅維奇而得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1945年11月南斯拉夫君主制被廢除,王朝告終。
聖喬治教堂的地下墓室里安葬了卡拉喬爾傑維奇王朝的六代王室,一共28位皇室成員的遺體。
皇室成員畫像
除了在教堂內兩座墳墓外,這裡還有26位其他的成員都葬在這座教堂的地下墓室中。
艾米麗婭公主,喬治三世的女兒1810年去世安葬在此。
奧古斯塔公主,喬治三世妹妹1813年去世安葬在此。
夏洛特公主夭折的兒子1817年去世安葬在這裡。
夏洛特公主,喬治四世的女兒1817年去世安葬在此。
夏洛特王后,喬治三世的妻子1818年去世安葬在此。
愛德華王子,肯特公爵,維多利亞女王的父親1820年去世安葬在此。
喬治三世國王1820年去世安葬在此。
阿爾弗雷德王子,喬治三世的兒子1782年去世,1820年安葬在此。
奧克塔維厄斯王子,喬治三世的兒子1783年去世,1820年安葬在此。
伊麗莎白公主,威廉四世的女兒1821年去世安葬在此。
弗雷德里克王子,約克公爵1827年去世安葬在此次。
喬治四世1830年去世安葬在此。
奧古斯塔斯公主夭折的女兒,喬治三世的兒子1818年去世後安葬在此。
威廉四世1837年去世安葬在此。
索菲婭公主,喬治三世的女兒1840年去世安葬在此。
阿德雷德王后,威廉四世的妻子1849年去世安葬在此。
弗雷德里克王子,克里斯蒂安公主的兒子1876年去世安葬在此。
漢諾威王朝
喬治五世1878年去世後安葬在此。
德國的維多利亞帕維爾,弗雷德瑞卡公主的女兒1881年去世安葬在此。
瑪麗公主,瑪麗女王的母親1897年去世安葬在此。
弗朗西斯王子,瑪麗女王的父親1900去世安葬在這此。
弗雷德麗卡公主1926年去世安葬在此。
阿道夫王子,劍橋公爵,瑪麗女王的祖父1850年去世,在1930年安葬在此。
奧古斯塔公主,劍橋公爵,瑪麗女王的祖母1889年去世,1930年安葬在此。
菲利普親王,愛丁堡公爵2021去世後葬在這裡。
在聖喬治教堂中,最中心的高壇位置安葬著亨利八世在1547年去世安葬在此、他的第三個妻子簡西摩爾1537年去世安葬在此、查爾斯一世1649年去世和安妮女王的嬰孩1696年去世一同安葬在這裡。
聖喬治教堂高壇北部走廊里安葬著愛德華四世1483年去世安葬在此、伊麗莎白伍德維爾王后1492年去世安葬在此、路易公主1832年去世後安葬在此。
聖喬治教堂高壇南部走廊里安葬著亨利六世1471年去世安葬在此、愛德華七世1910年去世安葬在此、亞歷山德拉王后1925年去世安葬在此。
格洛斯特墓穴
裡面安葬了威廉王子格洛斯特公爵1805年去世安葬、格洛斯特公爵夫人1807年去世安葬。
在聖喬治教堂北部佈道走廊下安葬著喬治五世1936年去世和妻子瑪麗王后1953年去世後一起安葬在這裡。
喬治六世紀念堂
喬治六世國王和王后一家人
這座小教堂以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父親喬治六世國王的名字命名,建於1969年,位於聖喬治禮拜堂內。在喬治六世國王去世17年後,才遷入新建成的喬治六世紀念堂。
在喬治六世的小型紀念堂內,葬有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父親喬治六世國王,女王的母親伊麗莎白王后,女王的妹妹瑪格麗特公主,是一個小型的家庭墓穴。
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生前委託溫莎城堡聖喬治教堂的喬治六世禮拜堂建造一個足夠容納六口棺材的墓穴。
這些禮物是為六位親密的皇室家庭成員準備的:喬治六世、伊麗莎白王后、伊麗莎白二世本人、菲利普親王、查爾斯國王和妻子卡米拉王后。
喬治六世和伊麗莎白王后的墓碑
喬治六世在聖喬治教堂舉行葬禮
參加葬禮的瑪麗太王太后,伊麗莎白王太后,伊麗莎白二世女王
1952年,喬治六世的葬禮上,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父親棺材下葬的過程,就沒有對外直播。
喬治六世國王下葬過程只有親人在場,女王當時站在地板下葬處的台階上,最後向父親的棺材灑一些土,和祖母,母親、瑪格麗特公主、喬治六世的妹妹瑪麗公主共同目送喬治六世下葬。
提到城堡,很多人都會不約而同地想起往日輝煌的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在英國,為戰爭和統治修建起的城堡坐落在全國各地,成為其歷史的見證和文明的象徵。
它們經歷了戰火的洗禮,變成過貴族的府邸,現在又成了聞名世界的旅遊景點及英國歷史的保留和見證者。
每一座城堡所烙印的歷史痕迹和留下的建築、裝飾以及各種收藏,都是無比珍貴的人類文明寶庫。而這其中最著名的溫莎城堡便是世界上最大的、現存最古老的還有人居住的城堡,它作為英國君主的居住地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溫莎古堡
溫莎古堡,位於英國英格蘭東南部區域伯克郡溫莎-梅登黑德皇家自治市鎮溫莎。
城堡的地板面積大約有45,000平方米,始建於1070年,是英國王室溫莎王朝的家族城堡,也是現今世界上有人居住的最大的一個城堡。
城堡的設計隨著時間和歷代皇室成員的喜好、需求以及財政的改變與發展而有所變化,儘管如此,城堡的許多特徵仍然混合了古典與現代元素。
平時,溫莎古堡全部對外開放。每當女王來到的時候,只有山頂上最大的那座宮殿留給她,而其餘的地方仍然允許遊客參觀,在遊覽溫莎城堡時也會有可能會遇到女王。
整個溫莎城堡可以分為上區、中區和下區。上中區主要是城堡,裡面有人居住。
下區主要有聖喬治禮拜堂、愛伯特紀念禮拜堂等建築。聖喬治禮拜堂是溫莎城堡的建築經典,豪華的哥德式建築,以細緻艷麗的彩繪玻璃著稱,有10位英國王室埋葬於此。
愛伯特紀念禮拜堂緊鄰聖喬治禮拜堂,初建於1240年,為晚期垂直式樣的哥特式禮拜堂,在1863年改建為愛伯特王子的紀念禮拜堂。
溫莎城堡的歷史
軍事堡壘
溫莎古堡內的隧道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里,古老的溫莎城堡有著不同的用途和建築風格。
在早期,溫莎城堡是一個重要的軍事設施。1070年,威廉一世在溫莎陡峭的白堊懸崖上建立了要塞。在這個制高點上,可以輕易的看到遠處幾英里的地方,以觀察是否有敵方入侵。
一些戰爭的痕迹,可以在古堡內隱蔽於地毯後的秘密通道中看出。石階斑駁的秘密通道,彷彿透露著當年秘密軍隊突擊的信息。除了作為一個軍事堡壘,溫莎城堡還是王室和騎士貴族的聚集地。
騎士之家
1327年愛德華三世繼承王位,隨後他將他出生的地方——溫莎城堡,變成了英國的騎士之家。
溫莎城堡中的聖喬治教堂,是嘉德騎士團的精神家園,有戰爭就有流血和犧牲。溫莎城堡也因為王室的隕落而淪為了流血的戰場。
1640年,英國爆發了激烈的內戰,國王查理一世被推上了斷頭台,王室政權被顛覆。國王葬身在溫莎城堡,王室財產被沒收,許多珍藏品被隨意賣掉,連溫莎城堡也差點淪為被拍賣的對象。
好在後來國王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二世,不甘心王室的就此沒落。為了重振王室的地位,他在1660年繼位後,採用巴洛克風格重新裝修溫莎城堡。
整個內部的裝修奢華,但卻不乏人性與溫度。在收藏方面,他四處搜羅達芬奇等名家畫作陳列於此。
溫莎城堡是英國王室的「家」
溫莎城堡的居住功能增強,王室在這裡多了一份「家」的歸屬感。但是在查理二世逝世後的一百年間,隨著王室的衰落,溫莎城堡的地位也每況愈下。隨後的幾任君主也離開溫莎城堡,選擇在其他地方行政或者居住。
溫莎城堡重新勃發生機,是在王室決定遷回城堡居住之後。1776年,喬治三世決定回歸溫莎城堡。他的兒子喬治四世更是將溫莎城堡現今的建築面貌延續至今不變。
1824年,喬治四世對溫莎城堡進行了哥特式風格的大改造。他在牆邊增加了護欄,對規整單一的牆面加上了錯落有致的花紋,把圓弧型的門窗修成了帶尖端的箭型,牆外還增加了形態各異的水滴獸。
「從此,美麗的公主和英俊的王子在城堡里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這句話是童話故事的標準結局,而在溫莎城堡里也上演了一段「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愛情故事。
愛德華八世和辛普森夫人
1936年,愛德華八世在即位不久,在溫莎城堡向曾兩度離婚的美國平民辛普森夫人求婚。他為了愛情毅然放棄王冠,他將大英江山拱手相讓,由一國之君降為溫莎公爵。
他在婚後住進溫莎城堡,後來出走英倫三島,又在法國定居,直到1972年其靈柩才重返溫莎城堡之中。
伊麗莎白二世和溫莎城堡的情緣
喬治六世與妻子伊麗莎白王后,還有當年的伊麗莎白二世公主及瑪格麗特公主在城堡內安全地生活過,伊麗莎白二世就曾睡過溫莎城堡的地下室。
在二戰時期,希特勒希望在攻佔英國以後把溫莎城堡當做自己的家,所以德國的戰機從來沒有轟炸過溫莎城堡。溫莎城堡也得以保存的完好無損。
每到了晚上,溫莎城堡就會關緊並拉上窗帘,做好防護措施後,伊麗莎白二世就在地下室里度過整個晚上,以確保安全。
地下室部分除了是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曾經的睡房,同時,這裡還藏有王室的葡萄酒窖。溫莎城堡的酒窖,藏有約1.8萬瓶葡萄酒。
溫莎城堡的地下墓室
溫莎城堡的地下墓穴建造時間從1804年到1810年完工,是喬治三世時期所下令建造的。 1820年喬治三世去世,就葬在這裡。
2021年,菲利普親王去世,親王的棺材,是按照親王生前自己準備的,會披上反映親王個人功績的標準飾物,並會裝飾上花環、海軍帽和劍。親王將連同女王一起轉移到女王父親喬治六世紀念堂合葬。
弗洛格穆爾墓地
維多利亞女王的安息地
維多利亞女王
絕大多數的英國王室成員在去世後會被葬於威斯敏斯特教堂和聖喬治教堂。
只有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則是葬在了弗洛格穆爾墓地。
維多利亞女王的葬禮
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去世之後,女王都幾乎獨自居住在巴爾默勒爾莊園,直至女王於1901年1月22日駕崩後與丈夫合葬在一起。
威斯敏斯特教堂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全稱:威斯敏斯特聖彼得牧師團教堂,也被稱為:西敏寺。
西敏寺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位於英國倫敦,是一座哥特風格的教堂,坐落在倫敦泰晤士河北岸,始建於公元960年,是英國王室專屬的教堂。
十三世紀,亨利三世為了紀念「聖愛德華」,決心將威斯敏斯特修道院改造成一座更宏偉的哥特式教堂。
此後直到十六世紀,各代英格蘭國王都為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改造添磚加瓦,從諾曼式、哥特式到早期文藝復興式,原來的結構早已所剩無幾,全部煥然一新了。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世界上最壯麗的教堂之一,在這座歷史久遠的殿堂中,幾乎可以看到整個大不列顛帝國的歷史,它是一座在英國人心中如太陽一般存在的建築。
它是英國最引人注目的宗教建築之一。這座教堂始建於公元960年,最初是作為公共修道院和大教堂使用。到了公元1560年,它變為王室專用的教堂,此後所有英國君主的加冕儀式都在這裡舉行。
此外,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還是三千三百多位英國歷史名人的安息之地,因此也被稱為「英國的英靈殿」。
威斯敏斯大廳,完建於1100年,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
1936年,喬治五世國王的守夜儀式在這裡舉行
愛德華的寶座
公元1045年,英國盎格魯—撒克遜王朝國王愛德華在位期間,本來承諾去朝聖,但卻沒有遵守諾言,因此教宗讓愛德華重建西敏寺以用來贖罪,作為基督教虔誠教徒,愛德華花費了20年的時間,最終於1065年12月28日將西敏寺重建完成。
1579年,伊麗莎白一世把關閉已久的西敏寺重新開放,但把所有權收歸王室所有,不再歸屬主教,而是由王室設立的牧師團負責打理。
西敏寺的地下宮殿群
榮譽的寶塔尖
歷代王室的陵墓也為威斯敏斯特教堂籠罩上了一層榮譽之光,所以它也有「榮譽的寶塔尖」之稱。
英國人認為死後如果能在這裡佔據一席之地,那將是至高無上的榮耀。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簡直就是一部英國王室和名人的歷史。
伏爾泰曾這樣評價它:走進威斯敏斯特修道院,最偉大的是國家為感謝那些為國增光的人們設置的紀念碑,這是英國人民對他們的尊敬。
目前,有17位英國君主葬在這裡,包括國王亨利五世和除亨利八世之外的所有都鐸王朝的君主。
西敏寺是用來埋葬王室成員的遺體,最早開始於亨利三世在位期間,這位從1216年上台直到1272年謝幕的君主,為了紀念他的偶像愛德華國王,重新裝修了西敏寺,並且把愛德華國王的遺體安放到這裡。
亨利三世死後,也被埋葬於此,從這時起,大多數的英國君主死後都被葬在這裡。
除了君主以外,貴族也可以安葬西敏寺里的禮拜堂,而僧侶以及與教堂有關的牧師等人葬在西敏寺的迴廊。
傑弗里·喬叟
第一位安葬在 「詩人角」的人
詩人角
1400年,被譽為英國中世紀最傑出的詩人傑弗里·喬叟成為第一位安葬在西敏寺的詩人。
喬叟安葬的教堂南向甬道,也成為了「詩人角」,以後一些著名詩人,但凡葬入西敏寺,都會安葬在詩人角。
科學巨匠查爾斯.達爾文
1882年4月19日,73歲的達爾文在肯特郡去世,為了表彰他的傑出成就,他死後被安葬在西敏寺,墓穴緊靠著牛頓和約翰·赫歇爾。
查爾斯·狄更斯
他的《雙城記》可謂無人不曉,是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最偉大的作家,狄更斯不僅生前就赫赫有名,死後更是備極哀榮。
奧利弗·克倫威爾
一波三折的死後經歷
這位第一任英格蘭聯邦護國公,在死後也被葬在西敏寺,但在他死後,聯邦迅速垮台,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後,查理二世又把克倫威爾的屍體挖了出來。
這位護國公經過防腐處理的屍體從威斯敏斯特教堂里被挖了出來,放在囚籠里拖著走遍倫敦的大街小巷,隨後被吊在泰伯恩刑場的絞刑架上,示眾一整天后,克倫威爾的頭顱被砍下來,挑在一根長矛上四處遊街。
最後克倫威爾的頭顱被釘在一根20英尺長的旗杆上,豎在威斯敏斯特宮的屋頂上,好讓全倫敦人都能看到。
那根金屬長釘在敲進他的腦袋時由於用力過猛,以至穿透了顱骨的頂部,釘子和顱骨從此再也分不開了。
在查理二世統治的整個時期,這個頭顱都插在那裡,在上面一待就是25年,直到一場風暴把它吹下來,進入民間收藏。
克倫威爾的頭顱在此後的幾百年里流轉於大大小小的展覽經理人手裡,最後被威爾金森收藏。
克倫威爾的頭顱照片
他喜歡抓著釘在顱骨中的釘子作為把手,大談克倫威爾的故事和這顆頭所經歷的漫漫長旅,而人們也不由自主被這顆頭顱的恐怖、新奇、惡名、私密和結局所吸引。
在1960年一個小規模的私人儀式上,克倫威爾的頭顱被裝進了古老的橡木盒子,埋在了劍橋大學西德尼·蘇塞克斯學院教堂門廳地板下的某個地方。
至此流浪了三百年的頭顱終於找到安身之所,而克倫威爾的屍身,早在被砍頭時就遺失,再無蹤跡可尋。
進入大殿中央靠近西門的位置,是建於1920年的無名烈士墓,紀念一戰中犧牲的無名英雄們,讓他們享有和國王同等的榮譽。
無名烈士的墓碑
這也是西敏寺里唯一一塊不允許踩踏的墓碑。
高31米的中殿是英國最高的哥特式拱頂,1735年製作的西窗上繪製著《聖經·舊約》中的人物。
主祭壇位於五級台階上,這一區域是舉行加冕禮、婚禮和王室重大活動的地方。
祭壇前方的馬賽克地面是1268年亨利三世時期鋪設的,專門從羅馬請來工匠鋪設出華麗的圖案。
這一技術是義大利特有,叫「科斯馬蒂」工藝。祭壇後面的屏風上有馬賽克鑲嵌畫《最後的晚餐》。
《最後的晚餐》
懺悔者愛德華的墓葬
屏風後面的聖殿供奉著懺悔者愛德華的遺骨,從不不對外開放。
懺悔者愛德華(1001年-1066年1月5日)是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王朝君主(1042年至1066年在位),因為對基督教信仰有無比的虔誠,被稱作「懺悔者」,或稱「聖愛德華」。
1065年諸聖嬰孩瞻禮,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唱詩班舉行隆重的典禮。此時愛德華病勢沉重,不能親自出席參加。
1066年1月5日逝世,死後遺體葬在西敏斯修道院內,死後無嗣。
1161年被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封聖。其王冠「聖愛德華皇冠」也被視作英格蘭國王權力的象徵,每每於皇室成員加冕時被使用。
他的王冠「聖愛德華皇冠」被視作英格蘭國王權力的象徵,此後在皇室成員加冕時被使用。「聖愛德華」任國王時深得民心,被譽為「在威廉一世前最英明的帝王」。他也是英格蘭唯一被封聖的國王。
亨利三世國王的墓葬
在聖殿東北角是亨利三世的墓,使用了與祭壇地面相同的馬賽克工藝裝飾。
亨利七世夫婦合葬墓
祭壇後面是開創了都鐸王朝的亨利七世夫婦的墓葬。除去亨利八世外,都鐸王朝的君主都葬在聖母禮拜堂里。
「血腥瑪麗」瑪麗一世女王墓葬
瑪麗一世「血腥瑪麗」
南側通道是女王瑪麗一世的墓葬,作為亨利八世的女兒,她卻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在即位後大力復辟天主教,燒死了至少300名反對者,得了個「血腥瑪麗」的稱謂。
瑪麗·斯圖亞特(1542-1587年)
蘇格蘭女王,是法國的王后,以美貌著稱。1567年王位遭廢黜,次年起被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囚禁達十八年之久。最後以企圖謀殺伊麗莎白一世的罪名被處死,享年45歲。
1587年2月8日,瑪麗·斯圖亞特在北安普敦郡佛斯里亨城堡被處極刑,罪名是被懷疑捲入陰謀,貝比通陰謀,企圖刺殺伊麗莎白一世。行刑當天,瑪麗身著紅色,表明她是一個天主教殉教者。
瑪麗一世最初被埋葬在彼得鎮大教堂,後來她的遺體在1612年被她的兒子,英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重新挖掘出來,遷葬到威斯敏斯特教堂。
她的墓穴和伊麗莎白一世的只有9米的距離。
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墓葬
北側通道是她的妹妹,終身未嫁的「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墓。
伊麗莎白一世女王(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
伊麗莎白·都鐸,是英國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位英格蘭及愛爾蘭女王(1558年11月17日-1603年3月24日在位)也是名義上的法國女王。英王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的女兒。
1603年3月24日凌晨,昏迷中的伊麗莎白在倫敦的里士滿王宮逝世,終年69歲。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榮光女王」「英明女王」之稱,死後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右面。
由於伊麗莎白一世終身未婚且沒有子嗣,所以在她死後,歷經118年的都鐸王朝的統治宣告終結。
她死後由姐姐瑪麗一世的兒子詹姆斯繼承英格蘭王位,稱詹姆斯一世,開啟了英國的斯圖亞特王朝。
加冕椅
靠近西門的聖喬治禮拜堂里保存著一把重要的木椅——英格蘭歷代國王加冕時使用的加冕椅。
它就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祭壇後,愛德華之墓的祭壇前就是加冕座椅,寶座下一直放著一塊「命運之石」。
命運之石的故事
這塊「命運之石」,是1296年英格蘭兼并蘇格蘭時被愛德華一世搶走後,就一直放在斯敏斯的加冕椅下方的。
1950年的聖誕節,有三名蘇格蘭學生夜闖威斯敏斯特教堂,將「命運之石」盜取了出來,送還給了蘇格蘭。
1951年,倫敦警方將石頭追回,並將其運回了威斯敏斯特教堂。
1996年,斯昆石被運回蘇格蘭愛丁堡城堡里,英國將「命運之石」還給蘇格蘭的同時也提了一個條件,那就是將來英王舉行加冕典禮時,該石頭仍然需要運回威斯敏斯特教堂,安放在聖愛德華寶座下。
歷代英王舉行加冕禮後,仍然要運回西敏寺保存,直到今天,它仍是英國君主加冕時必須的聖物之一。
威斯敏斯特教堂自封聖后就成為了歷代英國國王加冕禮的舉行地。除了愛德華五世和愛德華八世之外,英國歷代國王都是在此地加冕登基,死後也都長眠於此。
頭戴「聖愛德華皇冠」的伊麗莎白二世
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儀式
1953年6月,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在議會大廈對面的威斯敏斯特修道院舉行加冕典禮,從此開啟了她半個多世紀的傳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