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向陽
中國人的祖先從非洲來嗎?
這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
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在今年評選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榜上有名。
它是中國舊石器時代遺址中罕見的、保留了距今10至1.5萬年間人類化石和豐富文化遺存的洞穴遺址,出土人類化石、石製品、燒骨、動物化石等遺物萬餘件。
為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早期現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假說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證據。
被稱為具有國際意義的考古項目。
在疥疙洞發掘出了小石片石器,而小石片石器工業是華北地區自舊石器時代早期以來長期流行的、由中國本土直立人創造的石器工業。
疥疙洞遺址項目彙報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張改課認為,人群的變化往往伴隨著文化的更替,而他用的工具也會有變化。

【疥疙洞遺址近景】
什麼人使用什麼樣的石器、骨器,跟他的文化有一一對應的關係。
那麼疥疙洞小石片石器這種系統,跟非洲和西歐那邊早期現代人石器技術是不一樣的。
「那這說明什麼問題?第一中國境內特別是咱們秦嶺地區,是這種小石片技術;第二個方面疥疙洞本身,人類的石器技術也是小石片技術。那就很可能,這是一個連續演化的結論。」
這一發現為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早期現代人可能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假說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依據。
人類的起源與演化是目前學術界的熱點課題。
目前學術界主要有走出非洲學說和多地區進化學說兩種觀點。
走出非洲學說認為,現代人與直立人屬於不同的物種,現代人起源於非洲,逐步擴散到全世界,並替代了其它地區的古人類,目前地球上的各個人種,都是二十萬年前某一個非洲女性祖先的後代,亦即「非洲夏娃說」;
多地區進化學說認為,當今世界各地的人類,與原先分布於歐洲、非洲、亞洲三大洲的早期智人,乃至更早的直立人,有著連續演化的關係。
「非洲夏娃說」雖然風靡一時,但在國際考古學界和古人類學界,很多學者對「夏娃理論」提出了質疑。
質疑者的理由主要集中在「夏娃理論」是基於實驗的假設。
有學者指出,「線粒體夏娃理論」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假設:
第一,人類的線粒體DNA來源於母系,不發生重組,其多態性只是突變積累的結果;
第二,人類線粒體DNA以一種穩定速度發生突變,該速度為每100萬年2%—4%。
來自英國的學者通過實驗找到了父親線粒體DNA進入受精卵與卵線粒體DNA發生重組的證據,這是對「夏娃理論」的顛覆性打擊;
另一個問題是突變率是否恆定。
來自西班牙和美國的基因學家通過對三種蛋白質的廣泛研究發現,同一遺傳位點在不同世系中的進化速率可以相差很大。
以果蠅在過去6000萬年中的平均進化速率來估計三個多細胞生物界分異的時間,最大數據和最小數據之間竟然相差超過6500萬年。
國外分子生物學界還對世界各大洲現代人體的第22對和第1對染色體進行了研究,得出的結論分別是,非洲人、亞洲人、歐洲人的共同祖先出現在129萬年前和100萬年前。
這些時間節點都比「夏娃理論」主張的「20萬年前」早得多。

【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出土的人類牙齒和頭骨殘塊(拼板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古人類學界和考古學界認為,分子生物學基於不同的實驗假設條件和不同的實驗樣本,得出了共同祖先出現的各不
相同甚至差異巨大的時間點,這本身就證明了實驗結論的不可靠性。
按照非洲夏娃說的理論,中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在最後冰期的寒冷氣候階段已經滅絕,現代中國人是在距今4萬—6
萬年前後,由起源於非洲的現代人類分別從南北兩路進入亞洲東部的中國境內。
由此看來,位於東亞大陸核心地帶的中原地區在距今3萬—6萬年期間的考古發現,已經成為認識我們直系祖先來源的關鍵所在。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新智院士認為,事實上冰期給世界各地帶來的影響大不相同。
歐洲、亞洲和北美洲的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在冰期時的確被大冰蓋覆蓋,而赤道地帶卻氣候溫和,那時中國南方是猩猩、大象、犀牛等動物的樂園,現今長城以南、長江以北的東部地區也有大量大象、牛、馬、羊和豬生存,這是有大量化石為證的事實。
這些只能在溫暖地區生存的動物能活,為什麼人活不了?
更何況,原住民總該比來自非洲而且經過南亞和東南亞炎熱地帶的遠方來客更加適應本地的環境。
著名人類學家、哈佛大學張光直教授也曾指出,非洲獨源或夏娃的理論顯然是有問題,爪哇人類化石年代的重訂和金牛山人骨的發現迫使我們重新認識人類的起源,絕沒有什麼獨源論。
一系列考古遺址和化石的發現也對「非洲夏娃說」提出了挑戰:
距今3萬—5萬年期間的鄭州老奶奶廟遺址;
甘肅大地灣遺址最早的人類活動可能始於距今6萬年前後;
遼寧喀左鴿子洞遺址,出土距今5萬至7萬年人骨化石和一批文化遺物;
河南省滎陽市距今10萬年前的織機洞遺址;
7萬年至13萬年之間的柳江人化石;
11萬年前的許家窯人化石;
距今12.5萬年至10.5萬年的「許昌人」頭骨化石;
湖南道縣8萬至12萬年前的人類化石;
在遼寧廟後山也發現了距今20萬年到5萬年前早期智人階段的古人類化石。

【洞外擾亂堆積篩洗出的人類牙齒與頭骨殘塊】
此外,中國古人類學界先後在周口店田園洞、湖北鄖西黃龍洞和廣西崇左智人洞等地發現早期現代人化石……
這些都為進一步確定中國現代人類起源於本土提供了確鑿證據。
比如,通過對湖南道縣古人類化石研究,顯示具有完全現代形態特徵的人類在東亞大陸的出現時間比歐洲和西亞要早至少3.5萬年至7.5萬年。
考古人員還發現,從南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周邊地區出土的3萬年前的玉璧和玉器來看,在距今3萬多年前的盛冰期,在接近寒帶的高緯度地區,仍有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人類在生息繁衍。
這也說明,即使在寒冷冰期的惡劣環境里,在較高緯度的地區,古人類依然能夠生存延續。
那麼,在中國更溫暖的低緯度地區古人類的生存延續更不應該成問題。
由此看來,「6萬年前的嚴寒使中國原住民滅絕」的觀點仍然是一個缺乏證據的假設。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武認為,化石記錄上有壓倒性的證據表明,在非洲定居者到來之前,中國就有人了。
他們不是住在一個或兩個小的地區,而是蓬勃發展,幾乎無處不在。
從中國舊石器文化也能看出古人類的連續性,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指出,中國舊石器文化在200萬年間從早到晚發展與演變的脈絡是清晰的,總體上呈現從簡單到複雜、從原始到進步的趨勢。
但從大多數遺址和區域來看,石器生產技術、類型與形態等關鍵要素保持著基本的架構,未出現大的文化斷層和飛躍;
對石料資源開發利用的方式也一脈相承;
大的自然地理單元內考古學文化具有很大的趨同與雷同性。
這些說明中國古人類群體在行為方式上保持很大程度的連續性或慣性,形成穩定、漸變的文化傳統。
從古人類文化演變和行為模式角度的研究表明,中國乃至東亞的古人類是連續演化的。
尤其在華夏腹地,舊石器文化及其反映的古人類生存模式一脈相承,沒有為外來人群和文化的替代留下空間。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