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編者按】由於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2020年中國考古的田野工作在時間和環境上都受到不小的影響。但考古人員積極復工,創造工作機會,全年的考古工作仍然亮點頻出。
除了202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外,還有哪些考古成果同樣值得關注?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特別邀請9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者,撰寫總結性稿件,對過去一年中國的重大考古發現做全時段、全方位梳理,以饗讀者。
在過去的一年裡,國內科技考古雖經歷新冠疫情的影響,但仍呈現出蓬勃發展勢頭:一是研究內容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提升,研究視野日漸拓展;二是研究方法上不斷推陳出新,多種方法和技術有機融合併應用於考古實踐;三是理論反思和公眾服務意識增強,社會認可度逐漸提高。在此,按照科技考古各研究領域簡要回顧如下。
數字考古
數字考古現已成為中國考古的「標配」。近年來,劉建國綜合應用無人機拍攝、多視角三維重建和地理信息系統等空間信息技術,致力於探討史前聚落的人地關係和史前治水等重要課題。
研究表明,長江中下游的史前治水文明非常發達,甚至出現了規模宏大的水利工程。河南洛陽盆地、山西臨汾盆地、陝西七星河流域等史前聚落遺址,在河道上修建攔河水壩;長江中游的江漢平原與澧陽平原史前聚落的城垣類結構應該是用於防範雨季中洪水威脅的設施,而在地勢較高的區域儲水是用於旱季的農田灌溉;浙江良渚古城及其外圍發現有規模巨大的史前水利工程,兼具分洪、灌溉、運輸、防禦等重要功能。

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
年代測定
校正曲線與校正方法直接關係碳十四年代學的測試結果。2020年,國際碳十四測年領域的兩項重要進展便與之相關,《Radiocarbon》公布了最新的年代校正曲線IntCal20,基礎數據較之於IntCal13增加了83.8%,將校正曲線由之前的距今50000年向前推至距今55000年,提升了全新世多個區段碳十四校正曲線的精度,優化了校正曲線的演算法,牛津大學為配合IntCal20的使用還更新了校正程序,發布了新的免費校正程序OxCal4.4.1。
國內碳十四測年研究緩慢發展。除了新一批測試數據刊布及少數年代學個案研究之外,青年學者著力介紹國際碳十四測年技術的研究進展。宋殷介紹利用OxCal4.3.2進行統計處理的基本方法,並以不同考古學者對夏家店下層文化分期為先驗條件,檢驗了貝葉斯碳十四模型與考古類型學研究之間的匹配程度。劉睿良等詳細地比較了新刊布的校正曲線IntCal20對於中國現有年代框架的影響,認為新的校正曲線在公元前54000年至前30000年、公元前11000年至前10000年、公元50年至250年三個區間內與IntCal13相比存在差異,但對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歷史時期的碳十四年代學研究影響不大。
環境考古
具體遺址的古地貌研究有聲有色。王輝等對河北徐水南庄頭遺址進行古地貌研究,發現遺址的第5、6層堆積是包含了文化遺物的湖沼相地層,當時地貌是水資源條件較好的「谷中谷」。李蘭等對重慶永川漢東城遺址的地層記錄進行了多指標的測試與分析,確定了在唐中後期發生過一次大規模的洪水事件。王海燕等對青海民和喇家遺址地層的進一步研究表明,在黑壚土發育過程中出現過一個山洪泥流盛行期。司徒克對土壤和沉積物進行化學成分分析,認為人工干預過的古土壤因含有人類利用土地的地球化學特徵,是界定人類世早期古代人類土地利用的地理範圍和疏密分布的一個有價值的替代指標。
與地貌相關的人地關係研究有序開展。趙成雙蘋等探討了長江中游江漢—洞庭盆地水文環境演變的成因機制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係。李亞萍等分析了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夏商時期河南洛陽盆地不同地貌部位水稻遺存的分布特徵,探討了古地貌演化對史前水稻種植的影響。
人骨考古
2020年度開展人骨考古研究的遺址有20餘處,時空範圍有了較大的提升。在時間上,向前擴展到舊石器時代晚期,向後擴展到漢代、北魏、元代和明代。從空間上,研究範圍擴展至更廣闊的西北和南方地區。
人類起源依然是研究重點。研究方法上逐步從宏觀形態學向精細化和縱深化方向發展。安徽東至華龍洞和貴州貴安招果洞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的發現和研究表明,中國東部和西南地區是研究中國現代人起源的重要地區,對研究東亞地區的人群行為模式、人群骨骼微形態演化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人類化石材料的專題研究也取得重要成果,有學者對門齒孔位置在中國古人類化石的表現特點及演化意義等開展了研究。
古病理學研究蓬勃發展。河南鄭州洄溝和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了中國境內考古記錄中最早、最完整的因難產而死亡的案例。有學者開始梳理國內外關於密螺旋體類疾病的古病理學成果以及梅毒病的診斷方法、起源以及古病理分布,為開展專門的古病理觀察和統計奠定了基礎。世界古病理學經典教科書《骨骼疾病圖譜》(Photographic Regional Atlas of Bone Disease)的翻譯出版,為廣大考古學者進一步開展研究提供了鑒定、判斷和分析標準。

雙槐樹遺址
骨骼創傷研究是考古學者關注的重點。北京延慶軍都山墓地東周時期男性居民較高的顱骨創傷率和安徽六安的戰國中晚期楚國將士斬首現象體現了東周時期的社會動蕩和暴力衝突。新疆和田山普拉鐵器時代墓地中人骨上的對顱腦損傷進行了後期護理以及社會和康復方面的長期援助現象,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過去的社會關係、文化、群體和個人身份。
古代人口問題是研究難點。李楠首次採用「人口考古學」方法對陝西周原西周人口進行了系統研究,對進一步開展古人口學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論和方法。
某些社會文化或風俗在一定程度上會引發骨骼的變化。山東大汶口文化人群口頰含球的現象可能是少數女性特殊地位的一種象徵或標誌。商周時期人骨上跪踞面痕迹反映了普遍性的跪坐習俗。山東昌邑辛置墓地和天津薊縣桃花園明清時期墓地女性纏足導致足骨形變研究對了解古代纏足習俗與骨骼功能壓力分析具有重要作用。
新技術新方法越來越多地應用於古代人類骨骼研究。AutoCAD、Photoshop等可以實現人骨標本二維形狀面積的精確測量,幾何形態測量很好地揭示了標本三維形狀的變異,CT 掃描、三維激光掃描、多視角三維影像等技術實現了對標本的虛擬三維重建,並可獲取標本的表面積、截面面積、體積等精確數據及內部微觀形態。三維顱面虛擬復原北京山頂洞101號男性頭骨、高解析度工業CT掃描四川資陽人頭骨化石、錐形束計算機斷層掃描(CBCT)完成山東濟南焦家遺址人類牙齒三維重建等,展現了新技術廣闊的應用前景。
動物考古
2020年度開展動物考古研究的遺址有30餘處,其中包括吉林大安後套木嘎、新疆若羌樓蘭故城三間房、河北張家口興隆、山東臨淄齊故城闞家寨、安徽含山凌家灘和韋崗、陝西藍田新街、陝西靖邊統萬城、河南登封方家溝、四川大邑高山古城、廣西隆安婭懷洞等遺址。以陝西靖邊統萬城遺址動物考古研究為例,該遺址為十六國時期大夏國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動物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方式多樣,食草動物所佔比例極高,從事游牧方式。

統萬城遺址
區域性動物考古學研究深入開展。重點研究區域包括:甘青地區洮河流域、青海東北部地區、青藏高原地區、陝西榆林地區、山西右玉縣蒼頭河流域等。中外合作對甘青地區洮河流域開展多學科研究,得到洮河流域最早的家養綿羊和山羊的測年數據分別為公元前1900至前1750年和公元前1600至前1450年。
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辯證關係是指導中國考古學者進行古代生業和社會研究的重要理論。袁靖主編的《中國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生業研究》一書,綜合應用動物考古學和植物考古學研究成果,全面闡釋中國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生業內涵及特徵,並將其與環境背景及變遷、社會發展進程等綜合考量。
特定動物種屬的動物考古學研究很有特色。具體研究包括安徽蚌埠雙墩豬骨研究、中原和長江下游地區豬骨研究、浙江寧波烏龜山魚類遺存研究、中國北方地區原始牛的研究、新疆地區出土馬骨的研究、陝西西安曲江唐博陵郡夫人崔氏墓出土驢骨研究、河南新鄉宋墓家貓研究等。
隨葬或埋葬動物的考古現象能夠反映古代先民的禮儀活動和精神訴求。侯彥峰等對河南信陽城陽城址八號墓(時代為戰國中期偏晚)出土祭牲進行動物考古學研究,並將動物種屬、部位、屠宰痕迹等與歷史文獻結合開展綜合研究。
骨器研究頗有亮點。一是開始藉助GIS(地理信息系統)開展骨器研究,二是開始關注牧業經濟地區的骨器製造業。李悅等將研究地域由中原轉向邊疆,對新疆巴里坤石人子溝遺址(時代為青銅時代晚期至鐵器時代早期)出土骨製品進行動物考古學研究。
中國考古學在實物和數據兩個方面積累豐富的「考古資源」,建設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成為當前深化考古學基礎研究的重要舉措和迫切需求。目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開始執行國家文物局的中國動物遺存標本資料庫建設試點項目。
植物考古
(一)植物研究
2020年度發表的植物考古相關的文章有30篇以上,時代跨度大,從舊石器時代末期、到新石器時代、商周,乃至漢魏時期;地理範圍廣,包括了黃河流域的河南、陝西,南方的江西、湖北,西北地區的新疆、甘肅、青海,東北地區的吉林、黑龍江,以及包括西藏在內的西南地區。相關研究既有從炭化大植物遺存角度解讀的浮選研究報告,也有從微體證據層面闡述的個案研究,還有結合多個遺址的區域性研究,或是針對某一個特殊角度的專題性研究。
農業起源研究持續發力。北京門頭溝東胡林遺址(距今11000至9000年)的炭化粟(14粒)和黍(1粒)是目前正式考古發掘浮選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兩種小米的實粒。Stevens等對中國北方40餘處史前考古遺址出土炭化黍進行尺寸分析,認為黍的馴化發生在距今7000年至前5300年。
單個遺址或區域性研究成果不斷。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發現有夏至草、禿瘡花和泥胡菜,可能體現了古代人群對於原始醫藥學的認識。中原地區廟底溝時期多個遺址的植物考古綜合研究表明,以粟為主的農業生產模式已經取代狩獵採集成為最主要的生業模式,進入了成熟的農業社會。青海互助金蟬口遺址表明大小麥在距今3900年時已經傳入,這是目前河湟地區直接測年最早的證據。湖北荊門屈家嶺遺址油子嶺至石家河文化時期(距今約5800年至前4200年)植硅體研究顯示水稻在先民生業結構中的絕對優勢地位。河南漯河郝家台、陝西西安弓背崖、陝西漢中龍崗寺、河南安陽鄣鄧、河南濮陽金橋、黑龍江雙鴨山鳳林古城等遺址植物考古學研究進一步豐富了我們對古代農業發展狀況的認知。河南信陽城陽城址八號墓(時代為戰國中期偏晚)發現有槲葉、水稻、黍等植物遺存,其中最早的槲葉包裹可能為我國傳統食物粽子的早期形式。仰韶時代早期釀酒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進展,陝西西安半坡和姜寨遺址出土時代最早的一批尖底瓶中,發現了黍等作物和野生植物資源用以釀酒的證據。江西漢代海昏侯墓中發現有大麻、稻穀、粟等農作物,以及甜瓜籽和梅核等。通過對中國南方和中南半島遺址出土作物的直接測年結果的分析,學者認為中南半島於公元前三千紀後期出現粟作農業,至遲於公元前二千紀後期出現稻作農業,並認為中南半島的早期農業可能有中國西南、兩廣和福建沿海三個來源。此外,甘青地區洮河流域、山西北部蒼頭河流域等也公布了區域性植物考古學研究的成果。

南昌海昏侯墓出土文物
新疆和西藏的植物考古發現和研究尤為突出。新疆哈密盆地青銅時代晚期至鐵器時代早期的五堡墓地中農作物包括了粟、黍和大小麥。新疆伊犁河谷的吉仁台溝口遺址石器表面的澱粉粒來自禾本科小麥族和某些塊根塊莖類植物,而石器表面發現的植硅體以粟類作物稃片植硅體、早熟禾亞科型和棒型為主。新疆喀什烏帕爾遺址植物遺存研究展示了公元前1500至前400年的綠洲農業模式,填補了南疆地區植物考古學研究的空白。西藏瓊結邦嘎遺址在距今3000年時已形成以青稞為主的農業經濟模式。新疆漢代石城子遺址表明戍邊遺址的農業結構中包括了粟、黍、小麥和大麥四種農作物。
(二)木材考古
就研究內容而言,利用木炭分析研究人與環境的關係。由對單個遺址的古植被的復原和林木資源的利用,逐漸轉向利用多個遺址的木炭分析結果復原不同區域、不同文化時期的植被和先民對林木資源的利用。為了使木炭分析結果更能具有生態代表性,有學者對考古遺址出土木炭的採集和量化分析方法進行了探討。
就研究方法而言,以鑒定古代木器的材質、探討木材鑒定方法為主。用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進行珍貴木材的無損分析,用DNA條碼法和木材解剖相結合準確地鑒定木材到種。
食性分析
(一)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
先民生業經濟轉變研究仍是關注的重點。研究人員通過對河南焦作西金城、登封南窪和鄭州小雙橋等遺址出土人骨與動植物遺存同位素的研究,大致揭示出黃河流域龍山至西周時期農業經濟仍然以粟作農業為基礎,農業經濟複雜化的推進過程較為緩慢。河南鄭韓故城、淇縣宋庄和信陽城陽城等遺址兩周時期先民與家畜的古食譜研究為東周時期麥作農業在中原地區的快速推廣提供了較為明確的證據。
新疆哈巴河阿依託汗1號墓地、奇台縣石城子、塔什庫爾干縣吉爾贊喀勒墓等遺址先民生業經濟的研究為認識古代文化互動和民族融合提供了新的視角。例如,阿依託汗1號墓發現了距今4500年前後粟類食物傳入北疆的證據。四川阿壩營盤山和大邑高山古城遺址則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末期粟作農業和稻作農業分別由西北部山地和東部長江干支流傳入四川盆地提供了線索。
穩定同位素與動物考古的結合產生了一些新的發現。除了陝西華陰興樂坊、河北磁縣滏陽營等遺址的家畜飼養方式重建研究之外,野生動物馴養過程的討論與儀式性動物的飼養成為本年度最大的亮點。比如,針對陝西橫山楊界沙與王陽畔仰韶晚期草兔同位素的研究揭示了粟作農業生產對於野生動物食物結構的影響。再如,對河南偃師二里頭都邑祭祀坑與陝西鳳翔血池秦漢祭天遺址北斗坊馬坑出土動物骨骼的同位素結果的分析發現,高等級祭祀活動所用動物犧牲呈現出了多樣化的飼養方式,而且北斗坊地點大多數馬牲生前曾被用粟類食物進行特殊飼養,這一發現恰與《周禮》記載的「祀貢」制度以及犧牲在祭祀前「則繫於牢,芻之三月」、「殊養之」相符。此外,針對陝西西安曲江唐墓驢骨的綜合研究揭示出該墓隨葬驢的目的是為了供墓主人在冥界從事驢鞠運動之用。

二里頭發掘出土有刻畫符號的骨質遺存
古食譜研究近40年的學術積累使得綜合性研究的出現成為可能。對新石器時代末期至先秦時期北方長城沿線與中原地區生業經濟的比較發現,中原地區與長城沿線地帶生業經濟的分化——尤其是對牛羊畜牧業依賴程度的差異——導致前者形成了複雜化的農業帝國,而長城沿線地帶卻很難形成穩固的社會聚合力。
碳氮同位素分析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研究思路上呈現多學科交叉的特點。對四川大邑高山古城遺址先民牙齒序列樣品的同位素分析重建了個體牙齒髮育期間不同階段的飲食結構,陝西鳳翔血池遺址北斗坊地點馬牲肋骨與肢骨的同位素對比分析則是首次揭示出了同一馬牲不同年齡的食物結構的差異。
(二)鍶同位素分析
鍶同位素比值已經廣泛應用於不同地質條件下示蹤人類或動物遷徙行為的研究。王學燁等建立了中國第一張適用於生物領域的鍶同位素等值線圖。趙春燕通過對河南淅川下王崗遺址進行鍶同位素比值分析,認為該遺址出土的16個人類個體可能都是在當地出生的。趙春燕通過對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和韋崗遺址出土動物遺存進行鍶同位素比值和碳穩定同位素分析,認為全部動物均源於本地。
古DNA研究
(一)人骨古DNA研究
「古基因組揭示近萬年來中國人群的演化與遷徙歷史」獲評202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之一。付巧妹研究團隊首次針對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展開時間跨度最大、規模性、系統性的古基因組研究,揭示中國人群自9500年以來的南北分化格局、主體連續性與遷徙融合史,研究表明中國、東亞主體人群連續演化是主旋律,中國福建及周邊地區距今8400年的古南方人群是南島語系人群的祖先來源。
此外,該團隊還從青藏高原東北部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的夏河人下頜骨化石中成功獲取了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了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證據。
(二)動物古DNA研究
近十年來,高通量測序技術及由此發展出的古基因組學引發古DNA研究的第三次革命性變化。張明等開展了一項關於中國古代家犬線粒體全基因組的研究,推測A2單倍型的家犬可能曾廣泛分布於長江和黃河流域並且佔據主導地位,其後向南擴散到中國南方、東南亞、新幾內亞、澳大利亞以及太平洋島嶼,向北擴散到東西伯利亞極地地區。文少卿等優化了三款基於高通量測序的檢測流程並應用於陝西鳳翔血池秦漢祭祀遺址(年代為公元前350至公元125年)出土馬的古DNA研究,結果顯示其母系遺傳多樣性較高、雄性較多、並非戰馬、源於多地、以栗色馬為主。
物質成分、結構分析和工藝研究
(一)蛋白質考古
在《科學》(Scicence)雜誌展望2020年十大科技頭條中,蛋白質考古(Protein Archaeology)位列其中,由於蛋白質比DNA更加穩定,更加適用於研究無法提取DNA的古老化石,在無損、高效、低成本檢測上具有明顯的優勢。饒慧雲等測試了首例東亞更新世斑鬣狗化石的古蛋白序列,研究發現距今103萬年前東亞的洞穴鬣狗和非洲北部的現生斑鬣狗可能存在基因交流。肖琪琪等通過紅外光譜分析、植物微體化石、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和蛋白質組學等多種手段對新疆洛浦比孜里墓地出土的食物殘留物進行綜合研究,認為它是混合黍和少量大麥的麵食,並添加少許肉類,經烤制而成。楊益民等對河南三門峽後川村古墓群(時代為西漢初年)出土鵝首曲頸青銅壺中液體開展碳氮同位素、植物微體化石、蛋白質組學等分析,認為是止血消炎的藥酒。
(二)冶金考古
隨著安徽阜南台家寺、湖北盤龍城小嘴、湖北黃陂郭園咀等南方地區鑄銅遺址的發現和研究,商周時期鑄銅手工業的面貌和格局更為清晰。對中原地區洹北商城鑄銅遺址布局及工匠墓地的研究、對河南安陽辛店鑄銅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對河南偃師商城出土鑄銅遺物的分析等,不僅填補了青銅器冶鑄生產發展演進道路上的時間鏈條、刷新了我們對鑄銅作坊的布局和功能的認識,更拓展了對青銅手工業的傳統認知:都邑性城市並不是唯一的生產基地,也並不是所有的鑄銅作坊都為王室控制。

河南安陽辛店鑄銅遺址
鐵冶金考古在田野調查與發掘方面取得了系統性成果。山東臨淄齊故城闞家寨鑄鐵遺址、雲南安溪青洋下草埔鑄鐵遺址以及對遼西、湘西等地區的古礦冶遺址調查等,補充和修正了關於中國古代鋼鐵技術體系的認識。
新的研究方法催生了新的研究內容。劉思然等對銅渣中微遺物的研究和對陶范焙燒溫度測試方法的探索,周文麗等對明清時期室外大型銅器的工藝研究,蘇榮譽和張昌平對不同地區青銅器製作技術的交流和相互影響的研究,張吉對東周時期青銅器的技術以及資源的控制、分配和利用的研究,蘇榮譽和劉煜對學術史的梳理,張昌平對海外收藏青銅器的研究等,豐富了2020年冶金考古的圖景。
(三)磨製石器研究
研究方法方面,儀明潔等對國內的石器微痕研究進行了簡要的回顧,周振宇回顧了中國有關打制和磨製石器的實驗考古內容,翟少冬根據學者對近東地區石臼的功能展開的爭論對科技手段在磨製石器研究中的應用進行了思考。
器物類型方面,陳宥成等對舊大陸東西磨製石器出現的年代和類型進行了對比,認為磨製石器的起源在大陸東西方存在二元結構,這是應對晚更新世生態-社會環境變化多樣文化適應策略的體現。
製作技術方面,陳虹等認為江蘇蘇州五峰北遺址存在一個石器加工作坊,指出石鑿是用來加工木頭的,翟少冬等通過使用砂岩製成的磨石對銅器進行打磨實驗,分析殷墟青銅器打磨工藝對砂岩的選擇和打磨內容。
(四)玉器研究
國際上,國外學者對西歐和南美洲出土的玉器、綠松石和磷鋁石等綠色寶玉石器物的生產和傳播在各自區域的政治禮儀和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開展對比研究,並認為該方法同樣適用於亞洲等全球不同區域。
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玉文化、文化互動、工藝技術、材料分析和某遺址出土玉器的綜合分析等方面。吳衛紅等回顧了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玉器發現和研究的歷史。葉曉紅等就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玉器開展系列研究,通過微痕觀察發現鑽孔技術在西漢時期被玉工極為靈活地用於圓雕、浮雕玉器的減地和透雕工藝,掏除內部材料時使用了連續管鑽工藝,打磨拋光時可能使用了旋轉砣磨技術,由於工具、工藝的進步帶來西漢玉器風格、造型的顯著變化。鮑怡等對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玉器的沁色開展無損分析,證實這六種沁色(綠色、黑色、黃色、藍色、紫色和白色)源自青銅器的腐蝕產物(孔雀石、黑銅礦、磷氯鉛礦、藍銅礦、羥銅鉛礦和錫石),此外,他們在玉器上發現了有機物和毒砂。
(五)陶瓷研究
陶器燒造業是新石器時代重要的手工業門類。秦小麗等通過對陝西臨潼康家與甘肅天水師趙村遺址出土的陶器進行研究,發現仰韶文化晚期存在局部集中的陶器生產經營模式,而到了客省庄二期文化階段,顯示出以村落中家戶為單位進行陶器生產的經營模式。秦小麗等還發現二里頭文化時期相比良渚文化階段,禮儀性陶器有了穩固且統一的組合形式,並出現白陶和青銅等特殊材質製作禮儀器的體制,顯示出禮制社會已經初步成形。
瓷器考古方面,沈岳明和鄭建明分別對浙江麗水保定村12處窯址、浙江杭州李家塘遺址等出土瓷器和窯址進行了調查和研究工作。鮑怡博對多個遺址出土的原始瓷進行檢測,獲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數據,為認識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原始瓷的差異提供了重要啟示,同時豐富了正在建設的原始瓷資料庫。
科技考古照進現實
考古如何為當今社會服務?科技考古工作者用實際行動做出了回答。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的研究團隊成功利用古DNA檢測的探針捕獲技術,大大提高了新冠病毒的捕獲率,同時也準確獲取每個感染者體內新冠病毒的全部基因序列,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面對疫情,科技考古學者紛紛撰文,從出土的人類和動物遺存上尋找古代瘟疫的線索,希望對現今的疫情有所借鑒。同時,一批考古學者也開始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能,為社會服務,相關學者積极參与民間組織的「讓抗戰老兵回家」的公益活動,得到社會各界的讚譽。
新的科學技術如何快速而高效地應用於考古領域,這是我們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架設「科技」與「考古」之間的橋樑,一方面考古領域需要通過多種渠道積極接收現代先進科技發展最新動態,積極探索新的科技手段在考古領域的應用,另一方面現有新的成熟的技術需要廣泛而深入地向考古領域推介,面向考古學領域培養複合型的人才。
(特別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同仁提供資料,本文凝聚了大家的集體智慧!因本人水平有限,疏漏和不妥之處,望讀者海涵。)

責任編輯:鍾源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