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稱,上月,北京和台北達成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議,今後雙方將聯手在太空監測電磁信號。
據香港《南華早報》11月12日報道,根據這項協議,台灣可以獲得大陸將於明年發射的電磁監測衛星收集的部分數據。作為交換,台灣也將拿出部分數據與大陸分享。
報道稱,電磁監測衛星是一種偵察衛星,配備了可截獲極微弱無線電信號的先進感測器。它所收集的數據可用於民用目的,比如研究地震和火山活動在大氣層上層造成的電磁干擾,但也可用于軍事目的,比如確定雷達站、導彈發射設施及其他隱蔽防禦設施的位置。
報道稱,有些地震在發生前會釋放電磁波,科學家希望收集並研究那些信號,以進一步推動地震預測的發展。由北京和台北共同出資的這個項目於上月在北京的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啟動。
報道稱,台灣地區負責該項目的科學家劉正彥教授說,著力於研究地震將給台灣帶來很多好處。他說,大陸的新衛星將搭載比其他國家發射的類似衛星更好的一系列感測器。台灣處於活躍的斷層線上,面臨破壞性地震的高風險。如果在地震發生前數小時或數天內,衛星可以收集到異常的電磁信號,就可以挽救生命,減少經濟損失。
報道稱,現任教於台灣「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的劉正彥教授表示,大陸和台灣在該項目上是平等的合作夥伴,雙方貢獻了同樣多的數據,雙方科學家均參與其中。衛星上的儀器可能會捕捉到一些軍事敏感信號,比如雷達波束,但「對我們來說,這些人造信號是噪音」,「必須消除這些噪音才能顯示出大自然產生的信號,後者才是我們所需要的。」
報道稱,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早社說,由於有軍事用途,電磁監測是一個非常敏感的領域。他說:「這是第一次。我從未聽說之前與台灣在這一領域有過任何形式的合作。這種數據通常是機密的。」
上海復旦大學台灣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人員告訴港媒,該項目的啟動可能標誌著雙方為緩解兩岸緊張局勢所作的努力。由於該項目的政治敏感性而要求匿名的這位研究人員說:「大陸伸出了橄欖枝,台灣接受了,但雙方都保持沉默,因為冰遠未解凍。大陸對軍事裝備的技術優勢也越來越自信。大陸軍方可能比台當局軍方更了解台灣。」
報道稱,海峽交流基金會是台灣當局設立的處理與大陸技術或商業事務的半官方機構,該基金會的一名官員說,雙方之前曾在貿易和防災方面達成過協議。
報道稱,大陸這顆新電磁監測衛星預計將於明年年初發射至近地軌道。它將是一個多衛星星座的首顆衛星,該星座應該能在2020年前覆蓋全球。
據報道,這些新衛星將以張衡的名字命名,張衡與在歐洲聞名的萊奧納多·達芬奇一樣都是全才。張衡是近2000年前東漢時期的一名士大夫,在天文、數學、工程、地理、藝術和詩歌等一系列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最著名的發明之一是「地動儀」。據歷史文獻記載,這種儀器能夠探測到數百公里外的震動,並測出震中的大致方向。
報道稱,「張衡」衛星將在500公里的高度運行,每顆衛星將在不到兩周的時間內完成對地球的掃描。這一網路建成後,研究人員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位置探測並追蹤電磁信號的來源。

「張衡」衛星虛擬模擬圖(香港《南華早報》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