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關注地理信息跨界創新
2月6日,春節前夕,台灣南部發生6.7級地震並導致大樓倒塌,造成116人遇難,550人受傷。為了提前預知天災的發生並及時採取應對措施,世界各地的科技工作者始終在不斷探索。
去年,3sNews曾報道了美國科學家發現GPS和衛星數據結合使用可提前對地震區域進行判斷。此後,NASA也宣布利用GPS眾包方式,再加上全球智能手機中內置的GPS信息,能夠監測到大地震開始時的地面運動,從而發出警報。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發布了一款名為MyShake的手機應用軟體,它可以利用智能手機內置的加速計感知地震,以此構建一個眾包地震網,它可以收集數據並向用戶發出警報。


這個App是否真的靠譜呢?它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
1. 軟體運行後通過手機中的加速計感知各種震動
2. App將消息發送至伺服器端進行分析是否是地震
3. 伺服器端如果同時收到10公里半徑內超過4台手機的震動消息則判定該區域發生地震
4. 向所有用戶推送警報消息
研究人員表示,由於手機的感測器精度比不上地震儀,因此只能感受5級以上的地震,且範圍最大不超過10公里。此外,在110平方公里範圍的區域內,至少300部安裝了MyShake的手機才可以合理估測地震位置、強度和發生時間。當然,「網路密度越高,探測地震越快」。
有人不禁會問:4部手機就能判定地震了?研究人員對此的說法是:MyShake的核心就是特定的演算法,它可以分析手機內3個加速度感測器的數據,分辨地震與其他各種常見震動(如手機使用者活動或手機跌落)的區別。模擬測試顯示,這種演算法分辨地震與非地震類震動的成功率高達93%。

模擬地震測試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全球有34億台智能手機。研究人員希望用這些手機建立一個全球性地震網,「MyShake雖然無法代替傳統的地震台網,但它可比地震波更快、更精確地將某地的地震消息傳遞給周邊用戶,可節省幾十秒的寶貴時間。」伯克利地震學實驗室主任理查德·艾倫(Richard Allen)說。
艾倫還認為,如果手機組成的監測網密度足夠高,探測、分析和預警可以在1秒內實現。他的長遠目標是把地震監測功能融入智能手機操作系統,讓每一位手機用戶都成為監測網路的組成部分。
研究人員表示,在編寫手機應用軟體的同時也考慮了一些基本要求。例如不能暴露手機用戶隱私信息,不會佔用手機過多硬體資源,也不會過多消耗電池電量。
目前,使用安卓智能手機的用戶可在GooglePlay商店免費下載這款應用軟體,未來還將推出iOS版本。本月初,MyShake獲得一家基金會10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