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責成有關部門抓緊研究提高研究生待遇問題|獨家快訊

2022年09月17日21:16:18 熱門 1483

李克強總理責成有關部門抓緊研究提高研究生待遇問題|獨家快訊 - 天天要聞

李克強在座談會上。來源:中國政府網,攝影:新華社 馬占成

編者按:

昨天,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座談會上傳來好消息:研究生有望「漲薪」了。據參與座談的某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透露,是清華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提議提高研究生待遇,黃維等插話高度贊同。李克強當場同意。在隨後的中國政府網報道中,總理「責成有關部門抓緊研究提高研究生基礎補貼標準,調動青年人才積極性。」

研究生補貼標準較低是當前的普遍現象。在1月10日,《知識分子》推送題為《尊重人才從給研究生「漲薪」做起》的文章,受到了廣泛關注。但是,研究生應該拿多少「薪資」?眾說紛紜。

撰文 | 呂浩然、鄧志英、葉水送、程莉

責編 | 李曉明

●●●

據中國政府網1月17日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月16日主持召開的座談會上,責成有關部門抓緊研究提高研究生基礎補貼標準,調動青年人才積極性。

李克強總理當天的座談會主要聽取了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界人士和基層群眾代表對《政府工作報告(徵求意見稿)》的意見建議。

據了解,施一公在發言中提議,「2008年,王小凡、饒毅和我三人聯合其他57人給溫總理提議給研究生提高津貼,得到批准。一晃9年過去了。這次考慮到物價等因素,應該再次提高研究生補助金了」,黃維等插話高度贊同。李克強當場同意,並責成有關部門抓緊研究提高研究生補助標準。

小調查:研究生「薪資」狀況

《知識分子》在1月10日推送的《尊重人才從給研究生「漲薪」做起》文章里,附有一項關於研究生「薪資」的調查問卷。截至1月17日,總計有來自全國各地的1663名研究生填寫了調查問卷。

李克強總理責成有關部門抓緊研究提高研究生待遇問題|獨家快訊 - 天天要聞

參與此次調查的學生幾乎遍及我國各個省市地區,各年級均有體現,覆蓋專業也比較廣泛(見上圖)。

參與調查的研究生問卷結果顯示,223人每月補貼在0-500元(含)區間,佔比13.42%;359人每月補貼在500-1000元(含)區間,佔比21.66%;450人每月補貼在1000-2000元(含)區間,佔比27.14%;452人每月補貼在2000-3000元(含)區間,佔比27.26%;148人每月補貼在3000-4000元(含)區間,佔比8.97%;每月補貼在4000-5000元(含)區間以上的學生人數佔比較低。

李克強總理責成有關部門抓緊研究提高研究生待遇問題|獨家快訊 - 天天要聞

同時,僅有11.13%的學生表示補貼金額能夠滿足日常使用,88.87%的學生表示補貼並不能滿足日常開銷。

李克強總理責成有關部門抓緊研究提高研究生待遇問題|獨家快訊 - 天天要聞

李克強總理責成有關部門抓緊研究提高研究生待遇問題|獨家快訊 - 天天要聞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調查結果還顯示出了一些細節——

  • 雖有個別特例,但從總體上看,北上廣等發達地區相比其它地區的平均補貼水平而言較高。而兩位就讀於香港地區的參與者的補貼則全部在7000元以上。

  • 同一地區的不同院校、機構,補貼差距也很明顯。總體上看,科研機構的補貼要高於高等院校;985、211等重點院校補貼相對較高。

  • 從專業上來看,文理補貼也有所差異,總體上看,文科生的補貼要明顯低於理科生。此次調查中,文科生補貼最高定檔3000-4000元(含)區間(企業管理專業,文理兼收)。

  • 「高補貼專業」多集中在生物、材料(凝聚態)、醫學等方向。

研究生們補助普遍較低,國際差距明顯

《知識分子》隨後聯繫了一部分研究生,他們的反饋,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地區、機構甚至專業上的差異,而實際情況千差萬別,可能更複雜。

河南一高校一年補貼碩士生1000元,學生可以自己申請年6000元的國家補助。但是,該校一名學生說,要在國家補助網站把自己說的很慘很窮才能申請。此外,導師一般給學生一個月400元,如果導師沒有課題,學生甚至連400元都拿不到。該學生很支持提高研究生待遇,並很看好在調動青年積極性方面的作用。他說,現在碩士基本都是自費,改革改得學生越來越窮,再不漲補助,讀不下去了。

中科院神經所一位在讀博士生表示,「我現在所有固定工資收入總和每月3400,外加每年3000的學費補助。我覺得讀研的工資得高於同樣學歷畢業生的平均工資,最好和導師的工資掛鉤。因為我覺得研究生工作強度很大,每天工作時間和節假日完全沒有保障,導師通過兼職提高自己收入,但是由此產生的實驗和文字工作卻幾乎全是學生乾的,而學生不會因此獲益。」

而在此次調查的留言中,多數學生對於補貼偏低意見較為集中,但也反映出「敢怒而不敢言」的現象。

有學生表示,國家每月500元、一年6000元的「低保」可能都發不下來,每月兩三百元補貼的現象雖然不多,卻也並不鮮見。不少留言「哭窮」:「都是淚」「表示吃飯都不夠」「能活下來實屬不易」「每月500,生存全靠信仰」。還有一些同學表示,「延期發放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在後台留言道:我研究生畢業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工作,工資才4000多,無奈只好放棄讀博的打算,轉行做碼農了。

事實上也是如此,研究生階段,尤其是攻讀博士階段,大都已是成年,有的已成家,為著那遙不可及的「立業」的夢想,「養家糊口」的擔子在偏低的補貼面前顯得異常沉重。

大貓兒留言:我是覺得做科研的人是做好了吃苦的準備的。但是吃苦不怕,不能活命就麻煩了。再說博士、博士後還要養家糊口,工資是要提高。

還有學生表示,2014年秋季學期起,根據《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教育部關於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的意見 (財教〔2013〕19號)》文件,補貼金額確實有所上漲。但同樣在2014年,研究生也開始需要交納相應的學費。「一進一出」的情況盤算下來,其實並沒有增長,返還學費也並不是百分之百,甚至還有「入不敷出」的現象。

《知識分子》後台urspecial留言:山大化學博士每月才2500,而且每年需要交10000的學費。

而在香港及海外的留學生則表示,海外研究生的「薪資」則普遍較高,通常都在10000元(摺合人民幣)以上。這或許也是很多人才選擇到海外讀研究生的一個原因。

據來自密歇根大學醫學院的華人科學家陳育慶教授告訴《知識分子》:目前我們在讀的博士年薪是29025美元,各專業有細微差別。

業餘學霸留言說:國內的研究生補貼太低了,很多人選擇出國讀博。我目前所在的南洋理工大學的課題組,博士生一個月2500新幣的待遇,摺合人民幣接近12500元,一個月可以攢下1500新幣。四年畢業可以攢下30多萬人民幣。

張成留言:歡迎來到北歐留學,博士生工資稅後18000。

Tony留言:就問一句為什麼不來新加坡讀博?學費全免,每月最少2000新幣(約合10000人民幣)~2500新幣獎學金。畢業之後工作法律規定(劃重點)不少於4000新幣。如果老闆錢不夠,可能會被要求和教育部簽合同,畢業之後留坡工作3~6年。所以不要抱怨國內留不住人才,人往高處走!

Legend留言:國外這一塊就做得比較好,特別是歐洲。如果一個月的收入達不到他們的要求,就不能正常入學。為的就是保證學生的正常生活,也是為了讓學生能專心學術。至少,我在加拿大,老闆是要找到funding發RA的錢,導師也會讓學生申請獎學金,學校和學院也會提供TA崗位。所以國外讀博,雖然辛苦,但是最低生活有著體制性的保證。

陶小冶:在北美讀博月收入折算成人民幣都上萬,還不算獎學金和稿費,差距真心不是一點點。

眾說:應不應該漲?

「然而真實的情況是80%以上的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只是為了獲得高學歷將來高薪而讀,有的是時間出去教初高中家教。浪費著一線教育資源經費,難道還有國家每個月出錢養你的道理?能分清科研人和混日子的再來要求漲薪吧」。

1月10日,《尊重人才從給研究生「漲薪」做起》文後的一則評論引發了後台留言區激烈討論。

neo留言:要有尊嚴地做科研。某些人覺得給研究生髮補貼是浪費納稅人的錢,那去浪費國外納稅人的錢好不好?連這個錢都捨不得花,談什麼科技強國?

宋婷婷留言:表示博一3000元(中科院某所),說有的是出去帶家教的我也是無語,工作時間基本是早八點到凌晨一點,哪有時間帶家教。

Qianwen留言:關於漲薪這件事情總覺得有些誤導,其實最應該做的事情不是要減少每個實驗室研究生的數量么?真正做到少而精,一個蘿蔔一個坑!若是能把20~30個研究生的那種組減少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人數,關於研究生補貼的問題就不會是問題!

清華大學某教師告訴《知識分子》,「從立場上來看,學生就是利用學校資源學習。學校收費都很正常,更不用說補助了。而從實際來看,學生幫導師做項目,做了實際能創造價值的工作,給補助沒毛病。而且從學生的年齡考慮需求,讓學生生活的舒服點也是應該的。但是不能太過分。其實如果學生感覺補助少可以做一些其他的課外工作。但是如果導師工作太重,是應該多給些」。

一部分學生更加直白地表示,「薪資」是否能夠上漲,一方面需要看國家的政策,但另一方面則需要看導師和老闆的「臉色」。有讀者在後台留言表示,有的導師可能並沒有經費的獨立支配權,但「好」的導師會多給學生一些補貼,而也有導師完全「卡死」的現象。

一位來自上海的老師Dr.Zhu留言道:碩士在成都,每月650。博士在魔都,每月1200 ……現在當老闆了,很想給學生多發點,然而土博出身,成果再好跟海歸青千的啟動經費比也差著好幾個零呢。千辛萬苦爭取些經費,其中的勞務費比例就那麼點……只能偶爾請大家吃點好的,平時多關心鼓勵,儘力那個讓他們學到更多的東西吧……也是挺無奈的。

飛宏留言道:漲工資才能真正讓人沉下心來做科研,出去找工作難道不是因為錢不多,經濟穩定才有心思造福國家……

Cheristy留言:對啊!雖說漲薪不一定能夠促進國家科研進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科研發展,國外的研究生根本不會因為擔心待遇問題而影響了科研,因為他們有充足的科研補貼,一心一意搞科研才有可能。別告訴我,在吃不好穿不好的情況下愛,還有足夠的心思搞科研,或許真的有,那肯定是少的可憐,畢竟有了物質基礎,才能有更好的上層建築。

「可是研究生就等於人才嗎」?

另外一則評論也引來一大波留言。

neo留言:那些說研究生不是人才的人,知道多少973、863的課題是研究生完成的?

77留言:實際上研究生是一線科研人員。大量的基礎性研究工作是由研究生完成的。科研和創新不是外人想像的那麼高大上,科研和創新也許0-1和99-100這兩件較高難度的事是由大牛完成的,但1-99這種事真的和搬磚差不多,他們大多是由大量的研究生完成的,靠的是人數和時間堆起來的工作量。研究生也是在這期間培養自己的科研能力逐漸成為更加專業的人才的。

臘留言道:建立好的考核體制,研究生也不全是搞科研的,但是認真搞科研的,絕對要給好的待遇,這樣才能激勵提高我們整體創新能力和科研成果。

RMC留言:應該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待遇而非碩士研究生,畢竟國內很多讀研的只是為了學歷,博士階段才算科研,碩士只是搬磚。

蜀黍留言:我是在讀博士,工資糊口。我認為現在的投資不應該投資物,應該投資人。實話說中國搞科學研究不是精英層的人,所以那些噴研究生不是人才的也有道理。道理是相對的,按制度上來講,我們這些研究生確實在中國社會中是屬於人才範疇的。我們這些人是政府廉價培養出來的社會基石,是為未來鋪墊的。……政府的政策是人海戰術,人多了,研究出成果的概率就大,出人才的概率也大,也具有教育公平性。但分到的錢就少了。目前來看,物質建設已經大成,終於輪到我們享受經濟建設的成果了。研究生的待遇肯定會提高的,只是我們生得早了。我們父母提起以前說能吃飽就是幸福了,以後我們會跟孩子說,我們那時補助多一點我也有博士文憑。

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施郁認為在提高研究生入學要求和質量的基礎上,可以考慮提高待遇。現實是很多研究生不稱職,在研究生和本科四年級混合的課程中,普遍表現不如本科生——好的學生很多出國或者沒有讀研。所以提高生源質量,不追求數量更重要。這就要降低對研究生髮表論文的硬性要求,從而免去通過大量研究生增加單位論文數量的人海戰術。

應該漲多少?

對於研究生補助提高多少,可謂眾說紛紜。

上海科技大學一名在讀博士對《知識分子》表示:「作為一個在讀研究生,我當然希望提高研究生待遇。從基礎科研發展的角度,研究生的待遇真的是亟待提高。因為研究生多處於22到28歲之間,面臨著來自家庭和社會的經濟壓力。而目前情況下,無論碩士研究生還是博士研究生的待遇都不是很好。這導致1.願意從事基礎科研的優秀研究生越來越少,生源質量也越來越差。2.很多研究生迫於生活壓力,不得不在學習之餘,做一些兼職以補貼生活。」

Besbear留言:提高基本補助啊!博士一把年紀,這房價蹭蹭蹭,博士念得心慌慌!國家控制博士招生的同時,把待遇提高到碩士畢業工作(薪資)的70%左右,也未嘗不可!

李光留言:博士生的工資應該是當地在職平均工資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在北京上海職工平均看收入10萬左右,則博士生年收入應該是6萬上下。

Bio_James留言:提高基本水平,可以調動積極性,給予導師發放工資的靈活性,可以防止混日子。

信天翁留言:結束上課階段之後,碩博士就開始創造勞動價值了,邊學邊做,還不是熟練的研究者,和公司企業的實習生類似。所以可以參考當地公司實習生的工資給碩博生提供補助。有沒有一定的倍率是社會對科學工作的重視程度決定的。科研院校的待遇追上甚至超過社會基本水平,或許可以成為吸引人才投入科研事業的新辦法,而不是只靠「興趣」。中科院、北生所、各大院校為學生提供怎樣的福利,今後或許也會成為各自吸引人才的指標。從學生起,為科研工作者提供合理和豐富的物質支持,是當今科研工作者之幸,科學發展之幸。

清華一在讀博士生告訴《知識分子》,研究生工資最大問題不是數額,而是透明。學校院系只要制定並公開最低標準,學生在保研或考研之前就能綜合考慮,用腳投票。不要老拿個別高工資組和競爭性收入忽悠,這跟青年教師待遇一個道理。但現在大多數學生入學前是不知道能有多少工資的。數額方面,應該調研當地的生活成本,個人覺得四五千純收入差不多了。

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李斌研究員同樣認為應該提高研究生的待遇,他對《知識分子》表示,「我們要留住最優秀的博士在國內做博士後,就應該把優秀博士後的待遇提高到與NIH待遇相當的標準。對優秀研究生,道理是一樣的。」

而來自中科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一名研究生對《知識分子》說,研究生工資最起碼要保證在校的基本生活,但像一些研究所大幅度提高工資的措施,對指導老師、學院的經費壓力不是每個實驗組都能承受的。

施郁說:比起辛苦打工者,那些不做多少事的研究生收入不錯了。並提到復旦大學的情況———「我覺得可以了,相對於他們的能力和貢獻。按一年10個月工資算,博士生2200-3400/月,暑期工作導師按情況也可發補助(指本科畢業的直博生和碩士畢業的博士生扣除學費之後的「凈收入」,復旦大學物理系研究生獎助體系由獎學金、生活津貼、三助崗位津貼、困難補助、國家助學貸款等五部分組成,詳細可參閱:http://phys.fudan.edu.cn/7528/list.htm。)」

對於「研究生本身還是要交學費的,本意其實是在實驗室的『實習工資』?」這一問題,施郁表示,「完全同意,可以有學費減免措施,事實上我們研究生的收入是減去學費後的收入,另外做助教還有報酬。對於優秀的研究生,可以通過獎勵解決。事實上已經有各種獎勵措施。另一方面,有的學生到大城市讀研是將它作為在大城市工作的跳板。」

施郁同時提到,研究生待遇目前不是個事,普通教授待遇是大事。教授中貧富差距太大,某些學校可能甚至出現大多數教授收入低於該校教授平均收入。這個問題比研究生待遇問題迫切多了。「帽子」與收入關聯太大,比如青千往往只是國外博士後回來,收入遠大於很多在國內支撐國家科研教育的教授,其實後者很多也是從國外回來,只是早了一些。因此必須大幅度提高後者收入。新入職者收入遠高於資深者是個國際笑話。博士後可以高收入後,教授間開互作博士後的玩笑——如果片面提高研究生待遇,也會出現互做學生的情況。

●●●

評論|張雙南:關於研究生的薪酬和培養模式的思考

我認為對研究生的吸引並不完全是由研究生期間的薪酬決定的,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就業前景。

我先舉一個例子。我在美國大學工作的時候,曾經參加過一個教授委員會,我們看了各個系和學院的教授的工資情況之後,發現不同系和學院教授的工資差別很大,於是我們就請校長給一個解釋。校長的解釋是:我們需要保證所有的教授都是該領域最優秀的人才,這樣才能保證我們能夠培養出各行各業最優秀的人才。我們這個大學是州立大學,培養目標是區域性的優秀人才,因此就要求我們的教授是本地區各個行業領域最優秀的人才,因此我們給教授的工資就是要在本地區的該行業中具有競爭力,如果我們發現某個系或者學院的教授的工資在本地區沒有競爭力了,我們就會及時調整。

需求決定供給,這是永遠的法則。因此,我認為,籠統地談研究生的薪酬沒有太大的意義,應該區分不同的領域和不同的培養目標。比如,以職業培訓為目標的研究生教育,就應該基本上按照市場化的方式做,有些專業和領域不僅不需要高薪酬,甚至還可以收費,甚至收很高的費。對於政府鼓勵發展的有些職業,政府可以通過提供各種獎學金支持。行業或者企業鼓勵發展的有些職業,行業或者企業可以提供獎學金。如果培養目標是高級研究人才,那就應該和科學研究項目緊密結合,由研究項目出薪酬,薪酬標準可以根據競爭情況允許浮動。如果培養目標是比較純的學術性人才,但是這些領域又沒有比較充裕的研究經費,那麼就需要政府或者行業或者基金會以獎學金的方式吸引研究生。如果想培養最傑出的研究型人才,那就需要吸引到最優秀的研究生,在這種情況下,設立高標準和待遇優厚的獎學金是最佳的途徑,比如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的 NSF Graduate Research Fellowship Program(http://www.nsfgrfp.org/)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

最後還是應用一下我的美學理論:沒缺陷不常見才是美。千篇一律的結果即使沒缺陷,也是很常見,「有缺陷很常見」的「丑」是正常現象,最好的結果只能是「沒缺陷很常見」的「俗」。多樣性才能出現不常見,才能出現「美」,也才有可能出現「完全沒缺陷極端不常見」的「美哭」,當然也無法避免出現「有缺陷不常見」的「丑哭」,但是多樣性的生命力就是不但減少「丑」和「俗」,而且具有淘汰「丑哭」的能力。因此研究生的資助和培養一定要多樣化,目前教育部的統一分配名額、統一管理和統一評估模式,是中國研究生雖然數量巨大、但是培養質量不好的最主要障礙。不破除這個制度性障礙,中國的研究生教育就不會有根本的進步,就沒有「美」好的前途。

李克強總理責成有關部門抓緊研究提高研究生待遇問題|獨家快訊 - 天天要聞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投稿:[email protected]

授權:[email protected]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