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二院微信公眾號
對於醫學生來說,拿掉中間的「學」字,要面臨重重關卡。醫學生如何把書本上面所學真正拿到臨床應用?如何消化在還不熟練的時候,診治可能出現偏差時的心理上的考驗?
一直以來無法忽視的一個事實是,醫生總是被冠以「救贖者」的身份和使命。在病痛和生死面前,似乎也只有醫生是唯一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就像陶勇醫生在節目中所說:「在過去科技不發達的時候,人們錯把巫術當醫術,在科技發達的現在,人們錯把醫術當巫術。」騰訊視頻《令人心動的offer》第三季(以下簡稱《offer3》)把鏡頭轉向了醫療行業,在展現醫學生成長的大主題下,也讓觀眾了解到了醫生的一體多面。

在做完上一季律師後,節目組開始考慮律師之後還能探索的職業方向。在《令人心動的offer3》製片人張良慧看來,此次選擇醫療行業原因有二。一方面由於《令人心動的offer》本身的模式是自行去選擇一份職業,獲得職業成長,在節目組經過一系列摸索後認為,這份職業一定是有門檻的,且是需要很長時間經驗積累的職業。另一方面是,經過調研,節目組認為醫生和律師都是符合這樣的標準且具有很深的人文沉澱的職業,從創作感性層面來講,調研的過程是打動主創團隊的過程,他們看到了這份職業里閃光的、動人的時刻,最終決定把醫生職業生涯的細節展現給大眾。
在確定了醫療領域後,疫情的反覆發生,卻成了節目組前期最大的阻力之一。因為不確定性,節目組每天都在做可能隨時拍不了的準備。本想著走一步看一步,但沒想到一步步走到了現在:順利拍完、成片、和觀眾見面、獲得不錯的反饋。而這,也只是節目組和浙大二院為了能夠順利拍攝進行的無數溝通中的一環。
作為一家百年名院,一家大型三甲公立醫院,為何同意加入《offer3》去做這件部分人看起來「出風頭」的事?對於浙大二院黨委書記王建安而言,原因無他,只是抱著「中國醫生需要被全面了解」的初心。通過這樣的契機,不但想讓社會了解,醫學生成長的不易、培養醫學生的不易,更想讓大眾知道,中國醫生,對生命負責,對傳承負責,對創新負責。他們,千錘百鍊方成鋼!

1、不尋常的醫院offer
在前期聯繫醫院時,因為畢竟是「令人心動的offer」,節目組還是把目光放在了國內TOP級的醫院,根據搜索到的中國醫院排行榜(復旦醫院排行榜)的榜單,去接洽了排名全國前列的醫院。這個過程中,有拒絕的,也有感興趣可以繼續溝通的。在一次次的對接後,浙大二院(以下簡稱院方)和節目組有了初步的洽談意向。
在和騰訊節目組面對面交流後,院方宣傳中心方序主任首先了解到這是一個綜藝節目,其次是關於醫學生的。她找到了教學部和人力資源部的兩位主任,和她們開始探討這件事情的可能性。一是如何把醫學生的故事講下去,二是當時最顧慮的問題:offer該怎麼辦。方主任了解到,節目以往最重要的就是給到優勝者一份真正的offer,但這件事在醫院這樣的體系下幾乎是不可能的。
作為一家三甲公立醫院,人力資源部陸艷主任表示入職醫生都是正式編製,招聘是有嚴格流程的,不可能隨便一張offer給出去,從形式上就沒有可能性。其次,節目中呈現的三個專業科室,最低門檻都是博士生,碩士是不可能進入的。但節目需要呈現各個層次的醫學生的狀態,這在offer的給予上更增加了難度。

醫學生們的心動之選——浙大二院/圖片來源騰訊視頻令人心動的offer官方微博
教學部謝小潔主任解釋說,院方對於醫學生是否能畢業入職,是需要多個維度去評判的,並不是四十幾天臨床培訓就能養成臨床能力和職業素養。其次,醫學生學歷背景和所處年級不同,如果把這些培訓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暴露在公眾視野下,差異化的表現也容易引起公眾誤解,因此需要謹慎商榷。
方序的擔心不止這些。從宣傳層面來講,做得好則是正向的引導,一旦有差池,就會給醫院帶來各種輿論上的壓力。不過,考慮到過去傳遞醫療內容的傳播形式,主要以專題報道以及紀錄片為主,且醫生形象有時會極端地展示在公眾面前:或英雄或「白狼」,產生一種非黑即白的標籤錯覺,她更想通過這檔節目能夠把醫學生、醫護人員、醫院多角度展示給大眾,這是做這件事最值得的地方。其次,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除了大眾,如何讓醫護群體能夠認可節目內容更是一個重要的難題。
在如此多的「不可能」下,經過幾輪協商,大家一致認為可以把培訓作為一份履歷,給到一些優先的推薦,發一張醫院層面面試的offer,這樣是可行的。在不違反招聘政策的基礎上,進行推優。
方序介紹說,這檔節目能夠順利拍攝下來,在院方領導說「可以試一試」後,除了上述的三個部門,還得到了院感、技能中心、質控、醫務、護理、後勤、客服、保衛、IT等行政、臨床部門方方面面的支持。從2021年5月份開始雙方磨合,到9月初開始搭建,節目組去到杭州開過無數次會議,這四個多月的艱難準備過程,也為後面四十多天的順利拍攝鋪了路。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更多了解綜藝,方序特地去網上補課什麼是綜藝、什麼是真人秀,她了解到節目可能是一把雙刃劍,成功了是一種對社會的展示,失敗了則可能是無法控制的輿情發酵。但如今播出後的事實證明,當合作雙方拋開噱頭,從專業出發,以人為本,所有都是正向積極的,觀眾的反饋是不會辜負他們的。
2、可愛的醫學生們,和醫生還有一字之差
對於醫學生整體的感受,張良慧認為,在拍攝前的線上線下接觸來看,她覺得這些學生群體「還蠻平常心的」,這也是讓她意外的部分。此前她曾擔心大家對於此類拍攝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緊張情緒,但整個醫學生群體反而是很平靜,他們更多的擔心是怕自己表現不好給學校和老師丟臉。
開拍前,因為一上來就是筆試和面試環節,有人到杭州是帶了一箱子書來的,在地鐵上會用手機刷題備考,這讓張良慧覺得他們特別可愛。可愛的點在於,他們真正把關注點放在了這段實習的經歷和過程本身,考慮的都是自己能不能在其中學到東西、能不能表現好、會不會有收穫和成長,這份純粹讓包括張良慧在內的所有主創很感動。

醫學生們的信念感也是面試階段需要考慮的問題/圖片來源騰訊視頻令人心動的offer官方微博
《令人心動的offer3》總編劇李若羽覺得蠻有意思的一點是,他們經常會問一些問題,比如這個實驗能不能帶去在節目當中做,這個論文能不能帶到錄製的時候去寫。他們更多的還是關心自己學業上面的事情,「所以還蠻淳樸、蠻真實的。」當然也不乏錄節目的好奇心,會問節目組要考什麼、哪些老師來帶他們、哪些學校的人會來等等。
對於醫學生學歷和面貌的選拔,李若羽說節目組第一輪面試永遠都是考核他們的專業,筆試後找專家面試,通過一些應急性的問題去考核他們的專業水準。之後要進行採訪面談,判斷人物性格特徵,看是否能展現醫學生的群體面貌。之後還會有更深層次的交談和預判。
張良慧認為,offer無論是律師季還是醫學生季,對於選擇什麼樣的年輕人,總是有一個美好的願望,是希望offer能有一個長久的生命力,而不是一個干一季算一季的事情。基於此,節目組選擇用不同的職業領域去作為橫切面切入,展現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到底是什麼樣的,節目「活」得越久,能展現的面貌性的東西就會更有意思。在選人的時候,不管職業是什麼樣子,總會選擇能夠比較代表當下年輕人的一些生動鮮活的特徵,他們非常真實,也非常自由,更是忠於自己的內心的一些真實想法和熱愛的東西。
談及醫學生們身上特質的關鍵詞,張良慧認為是真實和熱愛。由於職業的特殊性,他們會在這一行付出很長的時間,工作任務也是巨大的挑戰,需要非常熱愛這份職業才能夠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感,才能夠長久地堅持下去。他們所反映的也是當下年輕人面臨職業選擇的一個典型:更多人不是在選擇一份賺錢養活自己的工作,而是在選擇自己的終生事業。

保持真實和熱愛的醫學生們/圖片來源騰訊視頻令人心動的offer官方微博
對於醫學生來說,拿掉中間的「學」字,要面臨重重關卡。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張建民告訴《南方周末》,他認為最難過的一關就是醫學生把書本上面所學真正拿到臨床應用,這兩者有很大差別。比如節目中醫學生劉暢,是博士後學霸,教科書上面的學習考試根本難不倒她,但是要去管理病人,處理臨床問題的時候就欠缺了,她沒碰到過,就很受挫。這是真實的情況,當理論知識落到實處,要怎麼去處理、原則上會不會有錯?這是醫學生很擔驚受怕的事情,萬一處理不當,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這樣的恐懼心理勢必決定了醫學生有一個緩慢的熟悉過程,唯有多觀摩、多實踐,才能不斷成長。
其次每一個病人是不一樣的,教科書上寫的都是經典案例,病人都是標準化病人,但到了臨床,真正的病人病情往往都是錯綜複雜的。對醫學生來講,這就要求他們具備一定的臨床思維,要從綜合知識、經驗積累去辨識,去達到一個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可能會碰到一些失敗病例,無可奈何的、有併發症的,在還不熟練的時候,可能會導致診治出現偏差,這對於醫學生來說都是心理上的巨大考驗,甚至是一種心理陰影。
在急診室,更是每天和危急重症病人打交道,張建民認為,只有經歷了這些考驗,內心才會強大。未來面對這些複雜的疾病和病人,才能更沉著冷靜地面對。「所以醫學生從學校里走到臨床,需要一個很大的跨越,醫生和醫學生少了一個字,但完全是不一樣的體驗。」
3、用鏡頭記錄那些無法預測的日常
《offer3》每天拍攝十多個小時,由於醫療行業的特殊性,節目組為了不打擾醫院正常的工作,大多採用監控攝像頭的拍攝。節目中共有兩個場景,一個是在醫院內部,病區樓層的真實工作環境,還有一些團隊合作的任務等則是在搭建的公共辦公區完成。錄製期間,節目組不但盡量減少工作人員的流動,避免打擾醫護人員與患者的正常工作及生活,還與所有可能出鏡的病患及其家屬進行溝通,做好知情同意,保護病人隱私。
前兩季拍攝的律師行業,由於職業屬性更多充滿表達和對抗性,實習生無論是談判還是辯護都有著更外向的表現。但醫生的成長是一個更加漫長的歷練和不斷積累的過程,比較難通過個人的集中展示來體現其技能的高超,很多時候需要時間來證明。這也就註定了節目組很難讓一個醫學生在菜鳥階段就給他很難的任務去挑戰。
醫學生每一步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到了哪個階段可以做什麼、該做什麼,都是有著嚴格的職業規範,節目組必須遵照規範去設定可行性,不可能讓他們做超越能力範圍的事情。
在這一專業性的把控上,節目組前期請了各大醫院的醫生作為顧問團,後期浙大二院的教學部門全程跟進指導,告訴節目組哪些操作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完全按照真實的醫學生成長模式去設計。

帶教醫師對醫學生的工作進行專業審核/圖片來源騰訊視頻令人心動的offer官方微博
浙大二院教學部副主任李紅蕾表示,在前期科室的選擇上,院方和節目組一直有著緊密的討論。節目組的初衷是想要選擇和老百姓息息相關的科室,比如心腦血管疾病是中國疾病高發第一名。其次想讓觀看節目的人收穫醫學知識,比如很多年輕人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了很多肝膽胰外科相關的疾病。而神經外科的選擇是想揭開大腦手術的神秘性,展現腦機介面等腦科學臨床轉化研究的成果。綜合考慮,既能有大眾熟悉度,關乎百姓,又能有高階感,展現高精尖的技術和成果。
在病人選擇上,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董樑介紹說主要有兩部分,一些是正在治療和隨訪中的慢性病人,包括罕見病;另一些是臨床就診中出現的隨機病人,包括了老百姓比較關心的心衰、心梗等。心內科床位周轉快,一輪病人可能不超過四天就出院了,恰巧也為內容的多樣性提供了幫助。而神經外科則由於疾病的特殊性,有些複雜病人的治療過程曲折漫長,會貫穿節目始終。肝膽胰外科主任醫師嚴盛介紹說,外科的精準化、微創化和快速康復理念(腹腔鏡和機器人手術)已日漸成為肝膽胰外科的主流,所以接受微創手術治療的病人是本次拍攝的主要選擇對象。此外,肝臟移植(包括兒童肝移植)是器官移植領域一項高精尖的外科技術,在節目中也做了呈現。讓節目組意外的是,很多病人都很樂意,甚至在拍攝過程中醫學生和那些真實的病患都成為了朋友,建立了感情。

醫學生們與病患之間也建立了感情/圖片來源騰訊視頻令人心動的offer官方微博
在節目組看來,拍攝最難的部分要屬急診醫學科。因為急診所有的事情都是突發的,從節目組體感上來說是一件「很沒有安全感的事情。」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病人會來,也不知道會來什麼樣的病人、治療是怎樣的,節目組能做的就是記錄,這也是廢素材最多的一環。
整個攝製組大幾十號人,再加上設備,要在醫院內去進行這樣的拍攝,要做到保護病人的隱私、不影響醫院正常的醫療工作,這個難度是可以想像的。為了不打擾,拍攝過程中人員數量會大量減少,非必要人員不進入醫院,只有攝像和導演進去。節目組做了很多隱藏人的櫃體,盡量融合周邊環境,中間一層單面鏡,攝像就一直躲在柜子里,通過單面鏡去進行拍攝,一天都不出來。中途有人送飯,沒人的時候去趟廁所。「就是讓所有的醫生和病患都是看不見我們的存在,就隱藏在裡邊兒,然後默默地拍攝。」
4、「一入醫門深似海」
節目組拍攝的一個原則是,不會去干預和引導醫學生當下狀態的東西,在這裡面發生的一切都是需要他們自己去解決和面對的,沒有人會幫助他們,因為現實就是如此。有一次「神外三子」回宿舍忘記帶鑰匙,他們以為節目組會來給他們開門,但並沒有。那他們自己就會去打電話找老師,開辦公室的門,然後去辦公室把自己的鑰匙拿出來再回家開門。
一切都是自然發生,一切都是真實正常的環境下進行。
拍攝過程中,醫院每天進行嚴格的疫情防控,秉承著「醫療安全高於一切「的原則。比如給所有工作人員製作了胸卡腕帶,每天查驗健康碼和行程碼以及核酸檢測結果才能進入醫院。還成立了疫情防控三人小組管理每個科室拍攝人員防疫情況,期間會不定時抽查,而設備的消殺更是必然。
作為帶教老師之一,張建民一是想要給大眾呈現醫院教學的規範和嚴謹,其次也通過攝製組的角度換位觀察,能夠有一定借鑒和思考。如醫學生參與健康宣教以及出院後的病人隨訪都是非常必要的。這個是具體帶教當中來講的關於小醫跟大醫的問題,也就是說「衛生工作要前移」,要做好防控宣教,讓疾病發生髮展的勢頭能夠抑制下來。其次就是回訪工作的重要性,醫務工作者不單單是要治療病人軀體的病痛,還要撫慰他們心靈上面的創傷,要進行一些心理的疏導,包括社會上要呼籲對這些病恥症的解除等,都是在治療本身之外應該加強的前端和後端工作。董樑表示,節目沒有劇本,醫學生們皆是「本色出演」。節目組只是觀察和記錄,不干預真實的臨床診療過程和醫學生的成長。

風格各異的帶教醫師為醫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圖片來源騰訊視頻令人心動的offer官方微博
通過節目,我們都了解到了醫學生要成為醫生,有漫長的路要走。甚至民間俗語都說「勸人學醫,天打雷劈」,董樑說這不光是外人說,他們醫生之間經常也會開這樣的玩笑。但玩笑之餘,我們可以窺見的是,這條路註定艱難,非常人所能堅持。張建民認為醫學生確實辛苦,報考之前一定要有思想準備,但苦歸苦,這也是極具人生價值感的職業,當病人在你手中康復,那份成就感是無法描述的。董樑則覺得,醫生講究傳承,自己當年是老師手把手教的,現在也會毫無保留地教給醫學生們。醫生這個職業,可能是最容易感受同齡人壓力的職業,當同學們成家立業車房齊全之時,醫學生可能還沒開始有收入。這是幾十年的磨練,也是成為好醫生的必經之路。
在採訪節目組主創團隊的過程中,他們打趣說:「終於發現一個行業比我們還苦了。」基於他們的了解,也是發現了這是一個終身學習的行業,門檻很高,轉行的可能性很小,認定這條路,就要一直走下去。「一入醫門深似海」,賭上的不光是時間。也是通過節目,讓很多觀眾發出了「有人比我優秀還比我努力」的驚呼,劉暢在第一天發現自己不足的時候,直接選擇通宵補課,彌補自己的短板,只睡了大概一個小時,讓節目組都心生佩服。李若羽說:「我永遠記得她那天的樣子,人家優秀是有理由的。」
醫學生成為醫生的道路,像極了黎明前的黑暗。拍攝急診醫學科那一周的時間,工作人員全都待在急診室,張良慧說真的有種看到了很多人間苦難的感覺。節目中那次搶救之後,盧驍帶著醫學生們走出急診大樓看日出那個場景,她觸動很大。「我會覺得大家都好難,可能急診室是一個更極致和濃縮的地方,那個地方發生了很多的苦難,也有很多急救後的欣慰。看日出的那個場景,會讓我覺得我看到了這個職業群體身上很浪漫的東西。」

是啊,穿著白大褂的他們,在生死時速之後,站在晨光熹微中,真的是浪漫極了。
(原標題《有多難,也有多浪漫》。編輯黃慧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