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2022年09月16日03:19:03 熱門 1334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最近,幾張令人窒息的截圖,又在各個社交媒體流傳。

一個小孩站在天台上,控訴自己的父親。

自己曾經一筆一筆寫出來的56本小說,被父親一頁一頁地撕掉了。

原因呢,影響學習。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來源|一顆青崽


小女孩的經歷,一下子引發了大家的童年PTSD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這個節目,來自2018年開播的《少年說》。

你沒看過?不奇怪。

因為它豆瓣評分只有5.2,一開播惡評如潮,甚至還涉嫌抄襲。

奇怪的是。

四年過去了,它非但沒涼,熱度還越來越高。

每隔一段時間,孩子們天台喊話的截圖,就像影視劇的金句一樣,在各平台都能成為一個輿論爆款。

教育、育兒文章,也必搭配一段《少年說》中的截圖。

那是因為,最真實的中國式親子關係,最真實的青少年群體,不在那些劇里,就在這部

口碑如此分裂的綜藝里。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少年說》口碑不咋地。

可4年前,它的策划出發點,無疑是好的。

這一代少年極度渴望直接地表達和溝通,然而父輩都是不善於面對面溝通,直白表達情緒的人。

於是,節目組讓孩子們站上學校天台,向同學朋友,向自己的爸爸媽媽喊話,藉此說出平時難以啟齒的,或沒機會說的真心話。

但這個綜藝從2018年播到2020年,播了4季,兩代人的距離,真的拉近了嗎?

別說生活中,連在節目里都沒拉近。

孩子們把平日不敢跟父母表達的,或表達了很多次也沒用的話,選擇在全班人和全國人面前公開,是抱著能打破和父母之間的壁壘,來一次有效溝通的初衷來的。

每一個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又特別典型。

以至於「天台喊話」直接變成了「中國式家長控訴大會」。

但底下的父母是怎麼面對孩子真誠的心聲的?

——繼續打壓

文章開篇說的小女孩,從小就喜歡寫小說,文科成績也很好。

小女孩這樣形容自己50多本小說被撕毀後的感覺:

那段時間,我就像失去了靈魂一樣。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可台下的爸爸聽到小孩這樣剖析自己受傷的心靈後,是怎麼回應的?


繼續插刀:


「先把你的小說放一放,等我們的數學成績提上去,我們再商定一下。」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女孩說自己很擅長文科,她也不是不想學數學,也曾經很努力過,但比起班裡那些數學成績非常好的同學,自己一輩子也追趕不上。

她已經把自己的心在全班人面前掏出來,可爸爸還只回應一句雞湯:

「別人能行,你也行。」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女孩勇敢地走上天台,不是想得到任何學習上的鼓勵,而是希望爸爸能尊重自己,不要用這麼粗暴的方式對待自己。

可爸爸完全沒體會到她的意思。

也難怪女孩聽完爸爸的話後,崩潰而哭,看著她走下天台的臉,我也一起心碎了。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這樣受傷的小女孩還有很多。

一個女孩的媽媽,經常用「別人家的孩子」和她比較,數落她,打壓她。

她說出了我們曾經沒來得及表達的、甚至現在也還想說的心聲:

「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怎麼不看一下?」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母親的反應,卻完全印證了孩子說的話。

「我說的話其實很客觀。」

「如果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換位思考?沒有。

理解孩子?也沒有。

這位媽媽依然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看不見」自己的孩子。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在這個節目里,你可以觀察到中國式父母一個最奇特的現象:

當父母終於聽到孩子的心聲時,他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為自己「找台階下」,而不是去體會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說。

毫無疑問,這些父母都愛著自己的小孩,出發點都是「為孩子好」。

可他們都不理解,或是不願意去理解孩子。

一個男孩子,講述自己被媽媽360度無死角地監控生活。

他用最溫柔的語氣說著「我受不了啦」,但神情還是笑著的,給足了媽媽面子。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而母親的第一反應呢,開始「翻舊賬」訓孩子:

今天早上我都帶著氣跟你來的,你還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我為什麼要每天這樣叮囑你嗎?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節目中,父母和孩子身處的物理高度雖然互換了。

孩子在「高位」,父母在「低位」。

可一旦溝通起來,站在天台上喊話的男孩,不過是換了一個位置,聽媽媽教訓罷了。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站得再高,孩子始終還是被指責、教訓的那一個。

而且,這樣的喊話很無效。

家長不為所動,節目組也幾乎都在「和稀泥」。

還是小男孩喊話這一幕,主持人陳銘看到孩子被訓後,走到中間為母子二人稍微溝通了一下,兩人看似各退了一步,和解了。

但你看,當孩子從天台下去後,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媽媽和孩子身邊的同學打招呼,讓同學們多監督一下他的學習,甚至提議可以大家建個群,她就能知道孩子平時在幹什麼了。

身邊的同學,都在無奈地偷笑著。

窒息啊窒息。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看到這裡我明白了,為什麼4年間這個節目還在不斷出圈。


功勞在這一個個真實的孩子身上。

節目中,每一個孩子的表達都很真誠,他們真的把它當成一次和父母溝通的好機會,才會選擇勇敢地走上天台。

掏心掏肺,把自己的委屈通通倒出來。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他們的疑惑、委屈、不解,是中國式親子教育下大多數青春期孩子都會遇見的。

「天台喊話」並沒能解決兩代人的隔閡,而更是暴露了這種隔閡的無法彌合。

而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之間,像這樣的無效溝通還少嗎?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4年前,這部綜藝被打這麼低分,還有一個原因是存在抄襲爭議。

它和1996-2008年間播出的日本綜藝《校園瘋神榜》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形式上,都是學生站在天台吶喊出自己的心聲。

當年更有爭議的一個點是——兩個節目的內容實在是相差太遠了。

飄暫時不去分辨這個節目是否有買版權,是否抄襲,而是從節目內容看,《少年說》跟《校園瘋神榜》區別在哪。

最突出的一點,《校園瘋神榜》完全就是一個中小學生的節目,一個青春期少男少女的節目,充滿了懵懂、青澀和歡樂。

但《少年說》的議題,卻要沉重得多

孩子們還沒來得及感受青春的飛揚跳脫,就要被壓力壓垮了。

他們表達的不只是青春的煩惱,還有經由成年人傳遞的根源於社會的結構性問題。

重男輕女議題。

縱觀《少年說》,我已經看過不下3個小女孩,指責自己的父輩偏心。

「他比你小,你應該讓著他!」

「我也是個孩子,我也應該需要照顧。」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我只比弟弟大3歲,我也是個寶寶,為什麼就不把雞腿給我呢?」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留守兒童的議題。

「印象中,爸爸媽媽從來沒有陪我一起過過生日。」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後來,因為問題都太沉重了,為了平衡,後期增加了一些「感謝有你」的故事。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小孩的故事和感情當然是真摯的。

但節目初衷的吐露心聲,卻漸漸變成了我們小時候最討厭的主題演講比賽。

這類演講比賽,往往都是「他一定是想教會我點什麼」而不是「我表達自己真正想說的」。

而《校園瘋神榜》沒有那麼多沉重的話題、正確的道理,更多的是青春期小孩真正在意的事。

青春小煩惱,有。

一位女生「控訴」自己的小男朋友:最近和其他女孩的關係有點好,我有點心灰意冷了。

你到底喜不喜歡我嘛!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當小男生說,「我最喜歡你了!」

女孩的欣喜怎麼也抑制不住。

還有一個小男孩在天台向同班的一個女生表白。

他彷彿用盡自己全身的力量,用盡成年世界裡最嚴謹的辭彙,把自己的愛意坦蕩蕩地表達出來:

「我喜歡你啊~」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還有羞澀的生理期問題。

有人欣喜,昭告天下——終於,我某個部位的毛長出來啦!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有人煩惱——咋我那裡還是光溜溜的呢?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不要以為是因為校長老師家長不在,他們才這麼放飛自我。

天台告白大會,是由校長主持的,甚至還帶頭起鬨:

「從現在開始的就是愛,如果只知害怕會受傷,達咩達咩!」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這些影像,對於裡面的小朋友本人而言,也足夠珍貴。

無論長大後再回看會有多羞恥,但一定會幸慶自己原來有過一段這麼快樂而懵懂的時刻。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在豆瓣的《少年說》節目頁面,點贊最多的一條評論說道:

「原版:治癒;翻版:致郁。」

對比兩個節目,《校園瘋神榜》里的孩子未必沒有學業壓力,但它確實更像一個綜藝節目,充滿歡樂的氣息。

而《少年說》卻會讓人感覺,這真是太真實,太沉重了。

裡面的孩子,太懂事了。

與其說他們在「控訴」,不如說是依舊懷著愧疚的心情去跟父母提一提意見。

而且,每一次意見都提得極其委婉。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長輩回話的時候,他們也認真傾聽,反思自己。

當媽媽訓斥自己而流淚時,還懂事地抹去媽媽眼角的眼淚。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儘管它一點也不快樂,又如此沉重,也儘管中國孩子看起來那麼懂事,甚至有點被催熟。

可它卻是真實的。

我們也是這樣長大的。

以前,我們說,上一代的家長活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沒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所以常常粗暴干涉孩子的生活。

幾乎每一個80後90後都經歷過或者聽說過被家長罰不能吃飯,撕日記本,把早戀舉報到學校的事情。

1997年的電影《愛情麻辣燙》里,有這樣一個情節。

趙淼飾演的男主角是一個喜歡錄製各種聲音的中學生,他喜歡上了高圓圓飾演的女主,給她錄了一盤表白磁帶。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但高圓圓的媽媽偷聽了這盤磁帶,舉報給了班主任;

而趙淼爸爸,乾脆把他辛苦錄製的各種音效的磁帶,全都扔進了垃圾桶。

過了20年,你以為中國家長會不一樣了,當年被父母打壓的一代人做了父母之後,應該會更加尊重作為個體的孩子。

然而《少年說》告訴我們:

並沒有。

少年說,變成了說了也白說。

無論上了天台的孩子如何聲淚俱下,父母總是板著臉,一條一條地列舉孩子的不是和自己這樣做的理由。

這隻會讓人想起兩個詞:爹味,傲慢

在中國式家庭關係里,父母往往需要通過樹立父輩權威鞏固自己地位,把孩子、家庭當成一個事業去經營。

在這過程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邊界感變得模糊,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也變強,多少會關閉了自己的共情能力

他們不懂去傾聽孩子的心聲,也不會換位思考,他們的處事方式就是「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不知那位燒了女兒小說的父親,從來不會誇獎女兒的母親,有沒有想過:

如果自己重要的工作文件被刪光了,在工作中從沒得到上司的肯定,會怎樣呢?

社會學家阿倫·約翰遜說過:

大富翁遊戲時,我們難免變成貪婪的惡人。

當自己在遊戲中被剝削時,指責某個玩家貪婪是沒有用的,因為沒有這個玩家,還會有其他玩家的貪婪被激發。

我們應該去問的是:

是什麼樣的遊戲規則讓玩家變得如此貪婪?

黃執中在《奇葩說》里提到一個現象:

中國人的家庭關係,最擰巴的一點,就叫做當面拒絕溝通,背後默默奉獻,然後把一方被瞞在鼓裡的情況,當做感動。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而拒絕溝通帶來的後果是,中國的父母一輩子都在等著子女感激;


而中國的子女,一輩子都在等著父母道歉。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這種擰巴的家庭關係,父母拒絕溝通的後果,在《少年說》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沒有父母想成為一個被孩子憎惡的壞家長,但是建立起家庭關係後,卻不知不覺間變成這個樣子。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這到底是人出現了問題,還是家庭機制、社會氛圍出現了問題?

《少年說》時不時的爆紅,像是在提醒我們:

4年後,我們的少年有了更好的表達自我的渠道了嗎?

依然沒有。

關於青少年的節目,大多是知識教育類的,裡面都是一個個才華橫溢的天才少男少女。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少年說》停播的那年,2020年,鍾美美橫空出世,模仿老師惟妙惟肖。

巧克力好吃嗎?問你話呢,巧克力好吃嗎?去買,買54個,給每一個課任老師都買一個。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但視頻很快刪除、消失。

兩年後的2022,小孩們已經不必說話了,用高科技就能掌握他們的全部信息:

一個學生的帖子因抱怨寫作業,在網上火了。

原因是一支神奇的筆,當學生用這筆在特製紙上寫字時,字跡會實時記錄在系統後台。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即便是暑假,即便學生不在教室,老師也能遠程監控學生的作業。

什麼時候開始寫作業,用多少時間寫作業,老師都一清二楚。

這麼多年過去,孩子自由表達的空間非但沒有拓寬,反而被擠壓得越來越小,連生活都被時刻監督著。

不管從節目、視頻還是生活中,你再也看不到像《少年說》里的少年們那樣真實的內心抒發。

看到的,只有一個個套在「好學生」「乖孩子」模子里的小孩。

他們的內心越封閉,形象就越模糊,漸漸的,他們不再說話;也沒人去真正關心他們在想什麼。

基於此,也就不難理解《少年說》時不時的爆火了。

它雖然不夠好,但再也沒有一款和它相似的,甚至比它更好的節目了。

最悲哀的,不是《少年說》為什麼不夠好。

而是。

時隔4年,驀然回首,我們發現能容納「孩子的吶喊和心聲」的平台,竟然只剩下一款5.4分的綜藝。

一開播就惡評如潮的綜藝,4年過去,熱度卻漲到停不下來? - 天天要聞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