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人眼裡,他們是無名英雄;在家人眼裡,他們是常常不回家的人;而在隊友眼裡,他們是可以把命放心交給對方的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禁毒民警。
在雲南省昆明市公安局五華分局禁毒大隊(以下簡稱禁毒大隊)的走廊內,掛著無數枚五角徽章,每一枚徽章上刻著一名禁毒民警的警號。「集體二等功」「先進集體」「先進單位」……另一側的牆面上還掛滿了獎牌。由於工作的特殊性,他們無法像其他警種一樣可以在榮譽牆上展示自己姓名、照片……他們做的事情越少人知道越好。

從1984年建隊至今,這支隊伍已經抓捕各類毒品案件違法犯罪人員近1.5萬人次,強制戒毒3萬餘人次。歷年來,破獲繳毒超過百公斤的案件多起,2021年繳毒346.83公斤,2022年至今已繳毒183.92公斤。在對毒品違法犯罪保持嚴厲打擊的高壓態勢下,轄區連續保持「零制毒」和「零種植」的可喜成績。
禁毒民警的日常是什麼樣?
緝毒時他們都經歷了什麼?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支隊伍
毒
懸崖邊開車追毒販
繳毒300公斤
從事禁毒工作19年,黃文軍擁有過人的膽識和豐富的經驗。作為中隊長,他必須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和邏輯清晰。
2020年,黃文軍帶領隊員到邊境調查一起毒品案子,根據他們掌握的線索,毒販可能攜帶毒品駕車從某地經過。
掌握線索後,黃文軍和隊員在路口設卡攔截,經過一輪守候,一輛可疑車輛駛入大家的視線,這輛車不僅車速很快,快到卡點時也沒有停下來的跡象。
「快把他攔下來。」黃文軍一聲令下,大家配合著準備攔車。不料,對方直接駕車沖卡。黃文軍和一名同事跳上了一輛車,其餘人員也紛紛駕車追了上去。
可疑車輛衝過卡點後,往一條很窄的山路上開去,黃文軍駕駛車輛緊緊地跟著,前車開得很快,速度達七八十碼,山路只能容一輛車通行,彎道大且多,追車場面十分驚險。「當時沒有多想,如果讓他跑了,之前大家所做的努力就白費了,一定要追上他。」黃文軍說。
當時除了黃文軍的車,其餘幾輛車都沒跟上來。當馬華給黃文軍撥打電話,詢問具體方位時,電話接通後,馬華只聽見對面喘著粗氣,呼吸急促:「沿著小路上來!」隨後電話掛斷了。
又追了一段時間,黃文軍見前方的路快到盡頭了,便果斷掏出手槍,頭伸出窗外,「砰砰」兩槍後,前車的輪子爆胎,車停了下來。不給對方反應的機會,黃文軍和同事馬上下車沖了上去,車上的2人似乎也累了,一動不動。黃文軍和同事將2人押解下車,並在車內搜查到大量毒品。
抓捕成功後,黃文軍搭乘同事的車下山。平靜下來後才發現,自己剛走過的山路不僅窄,而且旁邊是懸崖。他被嚇出一身冷汗,同時也感到慶幸。「這次是我離死亡最近的一次。」他感嘆。
因為不懈地努力,五華分局破獲了建隊以來昆明繳毒數最多的一起案件,繳毒300公斤。若不細細了解,誰又會知道這是他們冒著生命追回來的。

毒
緝毒如「刀口舔血」
危險難以想像
劉傑是一名偵查員,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其他偵查員的影子。劉傑皮膚黝黑,因為工作的緣故,經常穿便裝,走在人群中,絕對看不出他是一名禁毒民警。
大學畢業後,劉傑在派出所工作了11年,2009年進入禁毒大隊,成為一名偵查員。11年來,因為工作需要,劉傑和同事常年奔走在邊境線上。他有一個隨身攜帶的包,包里放著牙刷、口缸、毛巾和一套衣服,因為要隨時出發,即使回家了,包里的物品也不會拿出來。他說禁毒民警都會有這樣一個包。
說起禁毒工作,劉傑表示,很多毒販極其狡猾,甚至是亡命徒,每一起案件都存在著變數,緝毒工作如「刀口舔血」,危險程度常人難以想像。有一次工作中,偵查員掌握的線索中只有2個人,但當他們衝進房間後發現對方竟有5個人。這時候他們沒有退縮,而是直面毒販,及時控制住場面,最終將他們抓捕歸案。
堵卡查緝時,毒販駕車逃竄是劉傑和隊友最不願意遇到的事情,但這樣的事情也時有發生,追擊現場如電影大片一般。有一次,毒販為躲避檢查,看到堵卡點時,猛踩油門沖卡,劉傑和同事跳上警車跟了上去。「我們會盡量控制速度,如果速度太快,車會飄,很危險,還要防止毒販傷及路人,其他同事配合著從前面攔截。」劉傑說。

毒
搶槍不成
毒販從腰間抽出一把刀
禁毒工作不僅要與犯罪分子拼智力、體力,還需做好周全的考慮。一旦錯失良機,就會造成工作被動。
2017年,劉傑前往普洱辦理一起販毒案件,根據線索和研判,大家兵分兩路堵截犯罪分子。
劉傑和另外三名同事走小路堵截,當車輛開到一個路口時,他們看到兩名男子形跡可疑,其中一人還提著一個麻袋。根據多年的經驗,劉傑從兩人的穿著、神情等分析,麻袋中可能裝著毒品。
劉傑扶住車門準備下車時,只見兩人上了一輛停在路邊的車,車開走了,劉傑也追了上去。
追了一段路程後,前面的車停了下來,駕駛位走下來一名身材矮小的男子,劉傑的兩名同事衝上去按住該男子。副駕駛走下來的男子則身材魁梧,劉傑和另外一名隊員衝上去準備控制他時,卻遭到男子的激烈反抗,還試圖搶奪一名隊員的槍,兩人扭打在一起。
「如果槍被他搶去了,後果不堪設想。」劉傑的腦海閃過這樣一絲念頭,他快速用雙手從背後抱住男子的腰,奈何男子力氣過大,一時間制服不了。
「最害怕的就是槍傷到隊友。」搶奪中,「砰」一聲,槍響了,劉傑和隊友不約而同低下頭看自己。「當時大家想的是看看身上有沒有洞(槍眼),低頭一看,沒洞,還活著。」劉傑說。
男子看搶槍無果後,從腰間抽出一把刀,劉傑見狀大喊:「他撥刀了!」說完手上一用力,將男子按倒在地,隨後趕來的其他同事將兩名犯罪分子制服。
將兩名男子帶回審訊時,魁梧男子經過刀旁,還想掙脫去拿刀,所幸被及時控制住。「有一種毒蛇,頭部被砍下來後,頭還在掙扎,還能咬人,我感覺這名犯罪分子就像這種毒蛇一樣。」劉傑說。

毒
他們
見證無數家庭的破滅
作為禁毒民警,抓捕時他們看到的是「不怕死」的毒販,而審訊時看到的是毒販的悔恨與內心的脆弱,也見證了無數家庭的破滅。
劉傑說,毒品的利潤高,很多生活困難的人選擇鋌而走險,可等到被抓時才會想起自己還有家人,悔不當初。
販毒之初,有的人想法很簡單,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所以,當審訊的民警從法律角度講述販毒的危害性後,當事人往往崩潰大哭。
有的人因生意失敗,想「東山再起」時起了歪主意:「借錢從邊境購買毒品,運到國內價格翻倍,能掙不少。」被抓到時,發財夢就此破滅。
幾年前,邊境上一女子阿芳(化名)從境外攜帶毒品到境內。阿芳的家庭經濟十分困難,房子被抵押給境外的毒梟,父親和哥哥早年去世,丈夫離開了家,家中只剩她的母親和兩個孩子。
在毒品交易過程中,阿芳被捕。審訊時,她向劉傑請求:「想給媽媽打個電話。」知道女兒販毒被抓後,電話那頭髮出聲聲慘叫。日子雖然清貧,一家人本可以安安穩穩過日子,如今卻因阿芳的一時貪念毀了一個家庭。
劉傑說,這一幕是他最不想見到的,作為一線禁毒民警,他希望所有人都不要觸碰毒品這條法律紅線。

毒
因為信任
他們把後背交給戰友
在6名偵查員中,馬華41歲,年紀最小。9年前,他從一名特警轉為禁毒民警,工作內容和生活方式隨之改變。
做特警時,穿著防彈衣、戴墨鏡、手持狙擊槍,出任務時又快又准。做禁毒工作,一切都變了,常年不用穿制服,經常到邊境或是省外辦案,抓捕時身上可能沒有任何防護、開車速度要快、要會扮演很多角色。
剛到大隊時,劉傑成了馬華的師傅。如何用眼神與隊友交流,如何化妝偵查,如何梳理案件、抓捕、審訊,劉傑都會細緻地將經驗傳授給馬華。
在抓捕毒販的過程中,馬華和師傅甚至身邊戰友的默契都在迅速增加。在辦案過程,就連說話都可能暴露自己的身份,所有人必須高度默契,誰該做什麼、下一步準備怎麼辦……他們需要靠眼神或一個微小的動作完成交流。
戰場上,除了需要默契,他們還要充分信任戰友。幾年前,禁毒大隊獲得線索,有人將在邊境進行毒品交易。在前期的偵查中得知,會有兩名毒販進行現場交易。7名偵查員做足了準備,也很有信心。「當時我們想著,7個人抓2個人,人手足夠了。」馬華說。
抓捕地在距境外不到一公里的農貿市場內,7名偵查員早早地埋伏於此,等待交易開始。過了許久,一男一女碰面開始交易,抓捕的最佳時機到了,幾名隊員撲了上去。
可就在此時,旁邊的一名外籍男子突然從身上拔出一把手槍,對準了正在實施抓捕的馬華及其他幾名戰友。突然,這名外籍男子被人撲倒在地,子彈未來得及射出。撲倒男子的人是馬華的隊友,此次任務他負責在暗處警戒。
「如果不是隊友提前發現了這名毒販,並且快速反應一招制敵,後果難以想像。」馬華說,在禁毒戰場上,所有偵查員都是生死之交,把命託付給對方。作為中隊長,黃文軍的責任比馬華多一些。每次出任務,隊長的責任不僅是帶領隊員完成任務,還要將這些兄弟安全帶回家。
「任何一次緝毒,都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禁毒的功勞屬於整個團隊。」黃文軍、劉傑、馬華都這麼認為。
禁毒大隊走廊的盡頭
寫著「肝膽相照、驍勇善戰」
這八個字
正是禁毒民警的真實寫照
【供稿:雲南禁毒】
來源: 中國禁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