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祭出對台國會外交後,本月將有一項重頭戲,就是14日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將討論 「2022年台灣政策法案」,該法案挺台程度不亞於 「台灣關係法」,被台外事部門稱為 「旗艦型挺台法案」,美國國會若審查通過,將為台美關係 「新常態」提供一個法制基礎。
根據台媒報導,民主黨籍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梅南德茲,與預算委員會共和黨首席議員葛瑞姆,今年四月曾同團訪台,返美後於6月16日提出「2022年台灣政策法案」,彙集幾乎所有涉台法案重點,主要內容包括︰提供台灣45億美元安全援助、支持台灣地區加入國際組織、賦予台灣「主要的非北約盟友」地位、要求美國國務院協調更改台灣駐美代表處名稱等。梅南德茲形容這是「台灣關係法」1979年生效以來,美國對台政策最全面的修訂。
報導稱,該法案原排定7月19日審查,因共和黨籍議員要求更多時間研究內容,遂延期至8月3日審查,在審查前,因參議院院會優先處理批准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NATO)提案,相關審查再度延後。二次延審時至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外媒報導,拜登政府遊說民主党參議員對「台灣政策法案」審議踩煞車,避免影響對台政策。知情人士稱,拜登政府憂心這部法案將適得其反,與數十年來的「戰略模糊」政策相抵觸。
檢視這部法案,共分為三大篇、九大主題、107頁,有島內學者分析指出,該法案立足於結構性增補「台灣關係法」的基礎,納入「六項保證」的精神與規定,以「包裹立法」方式,展現美國全面支持台灣的立場。
推動 「2022年台灣政策法案」立法的是民主黨籍國會議員,對這部法案有疑慮的是同黨籍的白宮主人—拜登總統,共和黨籍國會議員則成了左右這部法案能否在國會審查通過的關鍵角色。由於11月初美國將舉行期中選舉,在華府政壇瀰漫「抗中保台」的氛圍下,民主共和兩黨為了贏得選舉,預料未來參眾兩院通過該法案的機會極大,而面對國會新民意,一旦該法案送到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拜登沒有不簽署的理由。
由於六項保證其中一項是不修改 「台灣關係法」,因此 「2022年台灣政策法案」將是1979年以來,重新規範台美關係的最新法案,它涵蓋了全面提升台美關係、強化台美安全與經貿關係、支持台灣國際參與及反制中國大陸等重大議題,並納入多項近年美國國會友台法案的重要內容,由民主共和兩黨重量級參議員領銜提出,凸顯該法案是美國國會跨黨派的共識。
該法案內容有兩點最值得注意:賦予台灣「主要的非北約盟友」的地位,以及更改駐美代表處名稱為「台灣辦事處」。以目前台美關係而言,台灣最多和美國是 「夥伴」關係,若升級為「盟友」,無疑是將台灣視為與日本、韓國、加拿大、英國等國一樣都是國家的地位,這將打破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也違反了大陸的一個中國原則。
美國意圖以制定新法,建立台美「新常態」關係,目的是在對抗大陸的「新常態」,且「2022年台灣政策法案」也有強迫美國行政部門將對台「戰略模糊」轉為對台「戰略清晰」之意,倘若大陸出兵攻台,美方必須馳援,因此該法也將為已經低迷的中美關係,埋下一個潛在的衝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