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由美國聯邦參議員埃德·馬基率領的國會兩党參眾議員訪問團抵達台北。
核心提要:
1.今年六月份美國參議員提出的《台灣政策法案》,是1979年《與台灣關係法》的重大升級版,是提升美台關係的極限操作。一旦立法成功,美台之間將幾乎形同沒有正式外交承認的官方關係,必將對中美關係產生史無前例的重大衝擊,極大程度地破壞台海和區域的和平穩定。
2.法案內容中,最重要的是美台互動以及防務關係兩個方面。其中,禁止對美國聯邦政府與台灣當局的互動施加「不當」限制;提供「有助於威懾人民解放軍侵略行為的武器」和總額4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正式賦予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地位」;幫助台灣應對「信息戰」等內容,都是改變現狀的嚴重行為,幾乎做了除了正式外交承認所能做到的一切。
3.目前《台灣政策法案》尚未通過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但即便無法及時完成立法,中方也要警惕其部分內容可能以併入諸如《國防授權法案》等其他法案的方式出現。該法案無疑嚴重地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必須堅決予以反對。
近年來美國國會在台灣問題上異常活躍。
8月14日美國國會參議員馬基等5人步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後塵,竄訪中國台灣地區。8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在台島周邊海空域組織多軍兵種聯合戰備警巡和實戰化演練。這也表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前幾天所說的,只要美方嚴重挑釁一次,中方就堅決鬥爭一次,絕非虛言。
除了竄台,美國國會還有其他涉台的暗流涌動。最值得警惕的是,《台灣政策法案》於2022年6月16日由民主党參議員、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梅內德斯以及共和黨資深參議員格雷厄姆聯合提出。
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民主黨籍主席梅內德斯(右)與共和黨籍參議員格雷厄姆(左)
兩人都曾於2022年4月訪問了台灣,並會見了蔡英文、顧立雄、吳釗燮、邱國正等人。梅內德斯宣稱,《台灣政策法案》是1979年《與台灣關係法》通過以來,美國對台政策的最全面調整。
與美國國會近些年通過的一些虛大於實的涉台法案不同,《台灣政策法案》洋洋洒洒107頁,企圖全方位、實質性提升美台關係,可看作是《與台灣關係法》的重大升級版。該法案一旦立法成功,必將對中美關係產生史無前例的重大衝擊,極大程度地破壞台海和區域的和平穩定。
《台灣政策法案》截圖
該法案內容十分「豐富」,最重要的是美台互動以及防務關係兩個方面。
首先,該法案禁止對美國聯邦政府與台灣當局的互動施加「不當」限制;允許台灣當局展示具有主權含義的標識,包括「中華民國國旗」;將「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主任需要通過參議院進行任命,並稱之為「代表」。
眾所周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之後,美國國務院為行政部門制訂了與台灣當局接觸的具體指導方針,對與台接觸的層級、地點和場合等都進行了限制,以體現與台灣的非官方關係。
這個指導方針歷經了數次更新,尤其是在柯林頓政府時期,但是基本上維持了一些最重要敏感的限制。
特朗普政府時期的最後階段,國務卿蓬佩奧則有瘋狂之舉,宣布廢除所有的對台交往限制。拜登政府上台後重新頒布了新的對台交往指針,恢復了若干限制。
《台灣政策法案》的上述條款則企圖將美台交往的非官方色彩最小化,甚至可以說,幾乎做了除了正式外交承認所能做到的一切。
據彭博社報道,拜登政府曾於八月初遊說民主党參議員叫停《台灣政策法案》
其次,就美台防務關係而言,該法案有如下主要內容:
1、修正《與台灣關係法》,在提供給台灣「防禦性武器」的文字之後,增加「有助於威懾人民解放軍侵略行為的武器」,優先並加速處理對台軍售。這些條款將為美國對台提供包括進攻性武器在內的各類武器掃除法律障礙,大開方便之門;
2、要求美國國防部長對美國防衛台灣的戰略進行年度評估;
3、設立總額45億美元、為期4年的「台灣安全援助倡議」,幫助台灣發展軍力;建立美台聯合評估、訓練和規劃機制。這些條款將使得美國可以更大程度影響台灣的軍事戰略,增強兩軍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而互操作性是軍隊之間緊密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
4、正式賦予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地位」。儘管「主要非北約盟友地位」並不意味著美國的安全承諾,而且美國在2002年已經開始在軍售方面視台灣為事實上的「主要非北約盟友」,但是根據美國國務院的說法,這個地位是雙方緊密關係的象徵,在防務貿易和安全合作方面享有特權。目前美國有18個「主要非北約盟友」,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亞、巴林、巴西、哥倫比亞、埃及、以色列、日本、約旦、科威特、摩洛哥、紐西蘭、巴基斯坦、菲律賓、卡達、韓國、泰國和突尼西亞。
北約成員國會議
除此之外,該法案還包括:
幫助台灣應對「信息戰」,幫助對台灣友好的國家和實體應對「經濟脅迫」;
幫助台灣加入和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聲明聯合國2758號決議對台灣的「代表權和主權地位」未採取立場,這實質上是所謂的「台灣地位未定」的論調;
呼籲美方儘快與台灣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並把台灣納入「印太經濟框架」;
設立「台灣獎助計劃」,鼓勵美國聯邦政府僱員赴台學習交流。
法案還對中國大陸發出制裁威脅:一旦中國大陸實行「對台敵對行動的重大升級」,則應對中國大陸相關人員和機構進行包括凍結資產、禁止入境、撤銷簽證等制裁。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該法案是提升美台關係的極限操作。
《紐約時報》編委會8月6日發表評論文章
法案最後表示,這並不代表要「恢復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或者「改變美國政府對中華民國國際地位的立場」。但是這些聲明頗有些此地無銀的感覺。如果該法案立法成功,其內容得已實施,美台之間將幾乎形同沒有正式外交承認的官方關係,沒有正式同盟關係的同盟。
即使是按照美國單方面定義的「現狀」或者其單方面解釋的「一個中國」政策,這也是重大的改變現狀和違反「一個中國」政策的舉動,必須堅決予以反對。
不過目前《台灣政策法案》尚未通過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該委員會也在7月19號和8月3號兩度因故推遲了對其審議。
拜登政府尚未對該法案公開表態,但是據報道正在遊說民主党參議員擱置該法案。
在台灣問題上,拜登政府必須小心行動
很明顯,該法案極具挑釁性,將對中美關係造成重大衝擊,同時也將壓縮白宮制定政策的靈活空間。
在佩洛西竄台的問題上,拜登政府以三權分立為借口,沒有起到阻止這場鬧劇的應有作用。
但是在立法問題上,拜登總統擁有對民主黨議員的影響力以及對法案的否決權,理應扮演一個更加負責任的角色。
另一方面,即使《台灣政策法案》無法及時完成立法,中方也要警惕其部分內容可能以併入諸如《國防授權法案》等其他法案的方式出現。
最後,中方針對佩洛西竄台的一系列反制措施也清楚表明,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核心利益上,中方絕對不會為他國的國內政治的結果埋單。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反對「台獨」、推進祖國統一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和強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