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在台灣周邊水域和空域的實彈軍事演訓已經結束,以後將轉為常態化警巡,有許多網友認為,佩洛西竄訪台灣引發的台海危機也將逐漸緩解。但是事實情況卻可能會進一步惡化,美國正在醞釀著在台灣問題上對中國主權進行更嚴重的挑釁。
在今年6月份,由美國民主、共和兩党參議員共同提出了一個所謂的《台灣政策法案》,將要在參議院進行表決,而以美國政壇的現狀來看,表決大概率會被通過。這個法案的嚴重性在於,它將台灣指定為美國的「主要非北約盟友」,這意味著台灣將被視為美國最密切的全球夥伴之一,特別是在貿易和安全合作方面。該法案被美國媒體稱為自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關係以來「美國對台政策最全面的調整」,將要通過45億美元的安全援助來加強台灣的防禦能力,並且承諾美國將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
我國學者對這個法案做了充分的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美中關係專家表示,該法案「將顛覆中美關係,後果將極其嚴重」,這「相當於承認台灣的主權。這意味著美國將完全放棄原來的對華政策。」 上海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也表示,該法案可能比佩洛西之行更具挑戰性,「這將被視為對建立美中關係基礎的直接挑戰,中國幾乎肯定會做出比這次更激烈的反應。」
正因為我國政府在佩洛西竄訪台灣的問題上做出了嚴厲的反應,美國政府已經將該法案的表決時間推遲了好幾次,上周又推遲了一次。但是我們應該做好準備。從美國的政治現狀來看,該法案是有通過的希望的。美國立法的通常步驟是現在參議院表決通過,然後在眾議院表決通過,然後由美國總統簽署,這樣的法案提案才能成為正式的法律。美國總統拜登是有權否決兩院通過的法案的,但在美國兩黨政治鬥爭日益激烈,但唯一的共識就是反華的現實下,面對迫在眉睫的中期選舉,拜登是否會否決這個法案,還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這裡有一個問題需要明確一下:在美國的政治體系下,由美國國會和總統共同通過的法律的地位,要比美國政府與外國政府簽署的任何公報、聲明和協議的地位都要高。這些法律是美國政府必須遵守的,否則就是違憲,然而美國政府與外國政府簽署的任何公報、聲明和協議,美國政府都可以隨時撕毀和退出,就像特朗普上台後隨便簽署個命令,就退出了由奧巴馬政府簽署的《巴黎氣候協議》一樣。
在1979年1月1日中國和美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之後僅僅過了三個多月,美國國會的眾參兩院就通過了《與台灣關係法》提案,並且在4月10日由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簽署生效成為法律。在美國國內,《與台灣關係法》的地位要比中美簽署的三個聯合公報的地位高。因此在中美建交之後的四十多年裡,美國政府一直在依據這個法律對台灣銷售武器。
同樣,如果《台灣政策法案》如果成為正式的法律,美國政府將直接無視中美建交的三個聯合公報。實際上,在中美建交之後的四十多年裡,美國議會已經提交了多個與台灣相關的法案,比如,2014年的《台灣關係法確認和海軍艦艇轉讓法》和2000年的《台灣安全加強法》都獲得了美國眾參兩院的通過,但均沒有得到當時美國總統的批准;但有兩個法案已經被美國總統簽署成為法律,分別是2019年的《台灣盟友國際保護和加強倡議法》和2018年的《台灣旅行法》,不但被眾參兩院通過,而且被當時的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成為正式的法律。其中,《台灣旅行法》明確允許美國高級官員訪問台灣,這就是這次佩洛西竄訪台灣,而拜登無法阻止她的法律原因。
我們可以看到,在美國共和黨執政時期,有可能通過更多的與台灣相關的反華法案,而今年11月的美國中期選舉,美國共和黨將大概率會掌握眾參兩院的多數議席,現實對我們很不利。當然,美國的一些稍微理性一些的議員認為,他們有可能會在涉及台灣的法案里避免使用具有約束性的語句,更多地保持措辭的模糊性,但是我們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
一旦中美關係真的走到這一步,對任何人都將是災難。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最艱難的準備,讓侵犯中國的敵人,付出血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