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為作者本人授權,在秦安戰略頭條號獨家原創刊發,轉載自公眾號「或淵視點」,有很多精彩內容,歡迎大家關注。
現在的台灣社會已經被高度「綠化」。
贊成兩岸統一的民調比例已降至個位。
在兩岸統一後的制度安排上,無論「台獨」的民進黨還是有「獨台」傾向的國民黨都高度一致,齊聲叫囂「絕不接受一國兩制!」
囂張氣焰,可見一斑。
而造成台灣如此風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島內政治勢力為了達到政黨利益及個人利益而煽動一般民眾抵制統一,拒絕「一國兩制」的制度安排。
所以,台灣的藍綠政治人物是其主要的推手。
對此,8月27日,人民政協報發文對台灣島內的政治人物提出了強烈警告!
台灣已經失去了兩次與大陸就和平統一進行談判的機會,如果再拒絕與協商談判,則連最後的談判資格都沒有了。在大陸不得不採取一種非和平的「物理式」統一方式後,「一國兩制」都成了台灣的奢望。
人民政協報屬於權威性媒體,所以這篇文章絕對堪稱是最後通牒式的警告!
該文題目為:「面對統一,台灣政治人物不該再猶豫」
文章從三個方面表達了目前兩岸有關統一的前途及台灣在統一必然大背景下的歷史選項與現實選擇。
文章首先強調,統一沒有時間表,但不會被台灣帶節奏。
文章對統一的」時間表「進行了詳細的解釋。
大意是大陸目前對統一有」路線圖「,但沒有所謂時間表。
原因是大陸已經掌握了統一的主動權、主導權,大陸之所有仍然未動是考慮多給台灣政治人物留下更多的時間考慮。
二是統一的時間本身就是一個不確定性,會隨外界事物變化而變化,如果」台獨「勢力突然製造事端,那麼統一就會隨時啟動,短時間內完成。
再有,如果美國等外部勢力毫無節制地搞「以台制華」,打「台灣牌」,而台灣當局又願意作為棋子,倚美謀「獨」搞分裂活動,大陸也會斷然啟動統一程序,並完成國家統一。
所以,在統一問題上無法制定或設定「時間表」
而很多台灣媒體就藉此來忽悠島內民眾,稱大陸至少要在2025年GDP達到美國85%後動手;什麼要等2035中國實現全面現代化;什麼2049年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等等。
但對此的正確理解應該是,對統一沒有時間表的含義不是」統一無時間「,而是統一是可以隨時進行的。
文章再提到,長期拒絕和大陸進行政治談判,台灣失去了最好的機會。
文章中介紹了一個來自台灣,在大陸求學的小黃同學說法。小黃稱,在看了1993年和2000年兩個台灣問題白皮書和日前剛發布的白皮書後,他突然發現,台灣失去了與大陸就統一問題的最佳談判機會,「可以說是態度一錯再錯,機會一失再失。」
8月10日,大陸方面第三次發布了對台白皮書。但與前兩次的白皮書內容對比會發現對於統一後對台灣安排的很多內容都有了較大的改變。
1993白皮書:
台灣享有高度自治權、一定的外事權、大陸不派駐軍;一個中國下,包括國號、國歌、國旗等都可以談。
2020年白皮書:
一個中國原則下,兩岸什麼都可以談。(不再明確提及外事、軍隊等安排)
2022年白皮書:
統一後,經中央政府批准,外國可以在台灣設立領事機構或其他官方、半官方機構。(重點是「經中央政府批准」)
所以,從三次關於台灣問題白皮書的內容看,隨著時間的消逝,留給台灣當局的優越的談判條件已經越來越小了,如果台灣內部再不珍惜,相信最後有限的機會也將失去。
而一個最核心的問題是,現在統一已經不是台灣同意不同意的統一,而是必須統一與必然統一的問題。
台灣只能在這個大前提下,儘可能地通過誠意的釋放來爭取獲得較好的統一條件,而沒有一點拒絕統一的權利。
當然,這樣的說法又會讓台灣政客及被間接裹挾的民眾大聲叫嚷、叫囂,但有用嗎?
一個普遍的真理是,沒有實力支持的叫囂是可憐而沒有任何意義的,很多台灣綠營人抱在一起取暖在微弱的熱量下發出的豪言壯語實在是太天真,太單純,太傻了。
文章最後講到,「一國兩制」最符合兩岸的利益,但不會是唯一選項。
針對台灣社會對「一國兩制」的抵制態度,多位兩岸觀察人士警告說,中國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而如果台灣政治精英們一直拒絕統一,並煽動民眾抵制統一,甚至企圖分裂國家,在無法實現和平統一的情況下,為了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為了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大陸必將被迫採取果斷措施,完成國家的統一大業。
這段文字的含義是,「一國兩制」不是唯一選項,也就是說如果台灣內部仍不接受這個統一後的政治安排,那麼這個安排如果再向後退就是「被迫採取的果斷措施」之下的「一國一制」了。
政協報的這篇文章講得很清楚,統一已經不是台灣同不同意的問題了,如果台灣人再次錯過最後和平統一的光亮,連上桌談判的機會都沒有了。而和平統一的大門也將關閉。
那麼等待台灣的將是一種被採取了「斷然措施」之下的「物理性」統一。結果就是台灣人什麼條件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