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動原創MARK:繁林林
背景:2018年6月15日美國宣布對中國價值500億USD商品徵收25%關稅。關於貿易戰的話題一直沒消停,現在狼真的來了。此事不論結果如何,都將影響到兩國民眾。那麼,我不禁想知道歷史上的貿易戰是怎麼開啟的?如何影響到社會及每一個普通人的。
恰逢端午節,也有大段的時間投入到其中。本文以1930年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為引線,與大家分享端午節對上一次貿易戰的了解的內容。
斯姆特-霍利關稅法
英文名Smoot–Hawley Tariff Act,是美國總統胡佛於1930年簽署通過的關稅法案。經過一番折騰,我找到了該法案的全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美國GPO網站搜索【19 U.S.C. 4 - TARIFF ACT OF 1930】。幾百頁的全英文PDF看著腦殼疼,我只看了幾頁。不過,其主要內容是針對20000種商品徵收統一關稅。從下圖可以看出該法案使得整體關稅水平從40%上升到60%左右。
雖然時代背景不同,但是這麼大範圍,這麼高關稅的貿易保護主義是如何通過的呢?
法案通過的時代背景
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初,60%美國人居住在農場社區,並且美國農業僱傭了至少40%的勞動力。但是到1930年,約25%美國人口從事農業工作。
1915年至1918年,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導致農場品價格大幅上漲。供不應求疊加上高漲的糧食價格,導致出現大量農業投資。農場主通過借債增加槓桿,來增加農業投資購買土地,擴大糧食產量。但是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歐洲恢復生產水平,糧食價格恢復到正常水平。此次已經高槓桿的美國農民面臨破產的風險
農民面臨廉價農業進口品的威脅,美國國會議員希望保護美國農民。國會提起議案,希望能夠支撐農產品價格或者補貼出口,但是時任總統卡爾文·柯立芝否決了這些議案。
所以國會議員改變策略,他們尋求通過提高農產品關稅,控制農產品進口。1930年的關稅法案發起人是議員Willis Hawley和Reed Smoot。Reed Smoot希望保護其家鄉猶他州的甜菜,在法案經過國會時,每位立法者都希望增加對自己州產業的保護,最終到1929年,法案徵稅清單已經多達20000種進口產品,已經遠遠超過農業產品範疇。
當時的經濟學家,企業家和媒體都一直反對該法案。因為其必然阻礙國際貿易,而且勢必會引起貿易夥伴的反制。與此同時,增加進口關稅將提升進口品價格,KPI提升,民眾購買力下降。
共和黨的保護主義基因
共和黨自從十八世界五十年代創建以來,就傾向於保護主義的關稅。該黨獲得美國中西部及東北部製造業利益集團的支持。製造業普遍認為他們將從對外國進口的高關稅種獲益。共和黨在1928年選舉中表現出色,獲得眾議院30個席位,使得共和黨最終獲得267對167的優勢地位。同時獲得7個參議院席位,56對39。
在胡佛總統當選後,很快發起關稅法案制定工作。1929年5月28日,該法案很快地以264對147通過眾議院。但是在參議院由於部分共和党參議員並不支持保護主義關稅,導致1929年11月立法工作結束時,該法案並未通過。
1930年春天,經濟衰退已經不可避免。大蕭條的來臨及保護主義氛圍的興起給予了該法案關鍵幾票。最終1930年6月3日法案以44對42通過參議院。
雖然當時美國總統胡佛擔心關稅法案將招致貿易夥伴的報復,但是他認為應該堅持競選中的承諾「貿易公平原則」。最終該法案於1930年6月7日通過
歷史總是不斷重複。如今川普也是基於「貿易公平原則」發起貿易戰。川普也希望實現競選承諾。並且目前眾議院共和黨以241-194領先。
但是有一點發現是,很多人認為是關稅法案的通過導致股市大崩盤的。但是實際上關稅法案通過時間為1930年6月,股市崩盤是1929年10月。當然,可能是市場預期該法案在通過參議院後,完成立法的概率很大。
斯姆特-霍利關稅法的影響
1. 貿易夥伴的報復
1930年5月,加拿大對美國的16中商品新增關稅,佔美國出口的30%。
貿易戰的報復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理解,那就是談判的藝術。正常合作或者談判,無非是通過各種試探,交流尋找雙方的最大利益及訴求的公約數,及尋找道義制高點。但是非正當性的關稅徵收,破壞了談判的可能,同時也沒有給對手留下餘地。對方別無選擇只能發起關稅報復。
2. 進出口的影響
美國進口下降66%,從44億USD下降到15億
美國出口下降61%,從54億USD下降到21億
GNP: 1929年1031億,1931年758億,1933年556億
歐洲進口:1929年13億,1932年3.2億
出口歐洲:1929年23億,1932年7.84億
全球貿易縮水66%
3. 失業率
經濟下滑的直接結果就是失業率,下圖分別為美國,德國此期間的失業率數據。失業除了影響普通民眾生活以外,最直接的影響是威脅社會穩定性。並且,引起民眾對現有體制的不滿及懷疑。經濟下滑並不是災難,近25%的失業率才是災難。
4. 極端思潮
當一個社會高達25%的民眾失業,社會必然動蕩階段。民眾的不滿,迷茫給了政治投機者機會。大蕭條帶來的高失業率也給極端主義思潮帶來了土壤。
這一期間上台的所有政府都必然喊出解決失業率的口號。但是不同國家的選擇不同,不同國家的結果也不同。美國的選擇是羅斯福新政,通過加大政府投資,增加政府赤字來刺激經濟。而德國的選擇是向外部轉移矛盾,擁抱民族主義復仇情緒。
為何當時都是民主體制的社會進行了截然不同的選擇呢?我個人認為有兩個原因,社會民眾情緒及政治穩定性。
社會民眾情緒,德國在一戰失敗後,簽下凡爾賽條約。除了政治地位上的不平等之外,協約國賠款也讓德國經濟不堪重負。協調國賠款拿走了德國黃金儲備,使得德國馬克陷入超級通貨膨脹。可以想像得到當時德國民眾對凡爾賽條約的不滿,對歐洲體系的不滿。
總結下,由於整體經濟及政治環境是多因素影響的一個綜合結果。以上,並不能都歸於斯姆特-霍利關稅法的影響。並且,在1930年以前,商品稅率普遍在40%左右。但是不能僅僅從稅率的角度理解關稅法案的影響,如果關稅提升是有合理正常理由且被貿易夥伴所接受的,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所以,斯姆特-霍利關稅法的影響是發起了當時的貿易戰,使得國際貿易大幅縮水,並且在1929年大蕭條開始之後,更壞的影響了經濟預期。
以史為鑒
通過回顧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大概了解了斯姆特-霍利關稅法的內容,法案通過的時代背景及其影響。以史為鑒,我們能從歷史中學到什麼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現在與歷史的不同在哪?
1. 參眾兩院
回顧歷史,雖然斯姆特-霍利關稅法並沒有得到企業界、經濟學家、媒體的支持,該法案仍然獲得了通過。就和現在媒體、企業家、貿易夥伴都不支持川普加關稅一樣。斯姆特-霍利關稅法通過的一個關鍵前提是共和黨在參眾兩院獲得多數席位。那麼現在的情況呢?目前眾議院共和黨以241-194領先,參議院51-47領先。參眾兩院共和黨都領先,但是這隻能說明共和黨領先,不一定每個共和黨人都支持貿易保護主義
並且此次川普發動貿易戰並不是通過立法的方式,而是通過301法案賦予的權利
2. 道義制高點
得道者多助
並不是所有的加關稅都是貿易戰,如果稅率加增得到雙方諒解。同時,貿易並不是中美雙方的事情,雙方貿易行為、關稅行為都在其他貿易夥伴的眼裡。所以,此時正義性顯得尤為重要。1930年並沒有WTO的存在,美國基於自身利益提高關稅,當時的正當性不好評價。目前貿易夥伴都在WTO框架下運作,那麼對WTO貿易規則的遵守及承諾的履行就成了最高的道義制高點。
3. 中美雙方
與1930年的無差別徵稅不同,此次貿易爭端主要集中於中美雙方。也與當年不同的是,當年是美國農產品產能過剩。
4. 可替代性
對於中國,晶元進口額比石油進口還高。尤其ZTE事件也表明,美國高科技領域的統治地位及不可替代性。反觀中國可替代性很高。換言之,假設雙方對所有產品增加同等關稅,那麼中國沒得選需要進口更高價格的科技產品,反而中國對美的出口由第三國替代。
關稅法案的啟示
1. 自由貿易並不是理所當然,曾幾何時高關稅才是理所當然。中國的發展與WTO和全球自由貿易制度有很大的關係。所以維護,遵守,履行規則及承諾尤為重要;
2.保護性關稅對於國際貿易是一場災難。1930年關稅本意是集中於農產品一個領域,結果失控變成全面徵收保護主義關稅。現在呢,美國起初也僅針對鋼鋁徵收懲罰性關稅,現在有朝著全面關稅發展的趨勢;
3. 由於核平衡的存在,貿易戰不可能引起大規模戰爭。但是小規模動亂呢?或者高失業率是否會重現呢? 沒辦法預測;
4. 2018年6月15日的關稅背後的意義及影響可能遠超貿易戰的範疇。其反應了一個大國的覺醒,對於美國,中國再也不是一個萌萌的熊貓了。未來可預見,在互聯網、技術專利、南海自由航行、軍事會有更多的改變及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