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旺季提前疊加港口擁堵,集裝箱海運運價再創新高。9月10日,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的上海出口集裝箱指數(SCFI)漲至4568.16點,再次創下歷史新高,相比去年的最低點820點,漲幅高達457%。
跨太平洋東行航線運力相比旺季需求仍顯緊張,託運人和進口商爭相購買優先運輸服務以便儘快發貨。但勞動力短缺、極度擁堵和疫情相關干擾預計將在年前為運力帶來更多壓力。
亞洲至歐洲航線艙位和設備短缺問題仍在繼續。市場需求超過供給,運價繼續攀升。停航和設備供應不足讓情況雪上加霜。各承運商出現超訂,已開始限制受理訂艙,或安排甩櫃,船期表可靠性也較低。
截止本周,波羅的海運價指數(Freightos Baltic Index)最新指數顯示:
亞洲-美西的運價較上周上漲8%達到20586美元/FEU,比一年前高出六倍多;
亞洲-美國東海岸的運費較上周上漲8%比一年前翻了4.5倍,達到22173美元/FEU。
亞洲-北歐的運價較上周攀升了3%,是一年前的八倍多,是年初的2.5倍多,達到14221美元/FEU。
亞洲-地中海的運價較上周攀升了2%,達到13231美元/FEU。
缺箱少船的行情下,「炒箱倒艙」的「黃牛」也開始活躍在集裝箱海運市場。「現在國際海運價格高得離譜,一方面確實是運力、艙位供需不平衡;還有一部分原因則是黃牛趁著市場混亂層層『炒箱』,有時候一個箱子要經三手才能拿到。」一上海貨代表示。
集裝箱市場龐大且流程精細,船公司和船東除自有部分集裝箱外,大大小小的租箱公司持有更大部分的集裝箱。據一位貨代介紹,這些一代黃牛拿到大量集裝箱後,轉賣給二代,同行之間又幾經周轉不斷抬高價格,以至於到後來轉賣箱子的生意都好過直接做貨代。
業界亂象叢生:現在是跑一趟就能賺一條船的畸形海運市場,一艙難求,運費堪比貨值,低價值產品的外貿生產企業已被逼到生存紅線;最近義烏貨代貨主聯手租船開闢「寧波-洛杉磯」直航航線,貨主被逼成船東也就不足為奇了。而船公司也是賺的盆滿缽滿。
九大船公司今年上半年業績匯總
馬士基:營業收入為266億美元,凈利潤為65億美元。預計全年利潤將超過去7年之和;
達飛:營業收入為224.8億美元,凈利潤達55.5億美元,同比增長29倍;
中遠海控:營業收入為1393億元(約合215.4億美元),凈利潤約為370.98億元(約合57.4億美元),同比增長近32倍;
赫伯羅特:營業收入為106億美元,凈利潤為33億美元,同比增長9.5倍以上;
HMM:營業收入為45.6億美元,凈利潤為3.1億美元,去年同期虧損約3205萬美元,實現扭虧為盈;
長榮海運:營業收入為68.3億美元,凈利潤為28.1億美元,同比增長超27倍;
萬海航運:營業收入為新台幣866.33億元(約合美元31.1億美元),稅後凈利潤為新台幣336.87億元(約合美元12.1億美元),同比增長18倍;
陽明海運:營業收入為1355.5億元新台幣,約合48.7億美元,凈利潤為590.5億元新台幣,約合21.2億美元,同比增長超32倍;
以星航運:營業收入為41.3億美元,凈利潤為14.8億美元,同比增長增長近113倍。
暴利之下,大家都想從中分一杯羹。集裝箱船市場再現「天價」租約,希臘船東Euroseas一艘船齡11年運力4250TEU的巴拿馬型集裝箱船以20萬美元一天的高價租出,再次刷新紀錄。
造船廠的已被各大船司的訂單排滿,集裝箱工廠更是日夜不停的生產。但是國際海運市場難道會一直這樣紅火下去嗎?繁華過後,也可能是......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