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任「海巡署長」由台情報部門駐美特派周美伍擔任,這是繼現任「海委會主委」李仲威之後,再度由台海軍退役將領接掌海巡。民進黨當局也不諱言,要將海巡打造為「第二海軍」。對此專家提醒雙方的基本任務不同,人員裝備組成也存在落差,「海巡署」一味模仿海軍,不見得是對防務最有利方式。尤其「海巡署」新造22艘巡防艦,都將以多管火箭取代火炮,適宜性也引起質疑。
2017年「海巡署」提「籌建海巡艦艇發展計劃」,以10年、426億(新台幣,下同)預算,打造141艘艦艇、總噸位33000餘噸。大型海巡艦可搭載雄風導彈,具平戰轉換能力,包括四艘4000噸級、六艘1000噸級、十二艘600噸級。這22艘船也以「中科院」研發的「鎮海」多管火箭彈作主要武裝。
對此,台軍方前高級將領指出,讓海巡在防務體系扮演一定角色,當然值得肯定。不過海巡艦雖然預留加裝導彈空間,但懂得操作的人力在哪兒?是否戰時由海軍派人上船?台海軍有沒有多餘的人力?添購船上的導彈,總價起碼數十億元,是海巡還是海軍埋單?海巡艦艇人員多屬警職而非軍職,參戰有無適法問題?都要設法解決。
網站「軍情與航空」版主施孝瑋說,多管火箭優點是瞬間火力大,但準確度不高,適合攻擊面目標而非點目標。以往用於登陸岸轟,對海巡執法恐怕用途很小;即使海戰,也未必打得到敵艦,再裝填又需較長時間,實用性不如一般火炮。
綜合台媒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