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聯合國「海洋十年」與海洋環境治理國際論壇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行。本次論壇以「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在聯合國框架下共建『可預測的海洋』和『安全的海洋』」為主題,全球涉海領域專家齊聚一堂,聚共識、集良策、謀未來,為推動海洋環境治理和全球海洋可持續發展獻計獻策。
論壇上發布了「新一代地球系統模式FIO-ESM2.0」。該模式是在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建立的世界首個包含海浪過程的氣候模式FIO-ESM1.0基礎上,引入了浪致混合、海表溫度日變化過程等4個獨具特色的物理過程而建立的,對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模擬與後報能力大幅度提升。

據介紹,ENSO可引起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季風系統等大氣環流異常,進而影響我國氣溫、降水和旱澇分布,也會影響颱風頻數和強度。準確預測ENSO在月-季節-年際尺度上的變化不僅對氣候變化應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而且是國際科技領域的熱點問題和學術制高點。目前,國內外氣候模式存在熱帶偏差等共性問題,直接影響了ENSO的預測精度。
經國際最新評估結果表明,該氣候模式對ENSO綜合模擬能力居國際最前沿。目前,該短期氣候預測系統已開展准業務化運行,預測結果被中國多模式集合預測系統採用,並在中國氣象局氣候研究開放實驗室網站發布。
FIO-ESM2.0數據已通過第六次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數據網站共享,可供全球模式評估與氣候變化研究人員下載使用,為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2021年1月,《「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實施計劃》(簡稱「海洋十年」)獲得聯合國大會審議通過並正式啟動。「海洋十年」是一項聯合國發起的海洋倡議,以「推動形成變革性的海洋科學解決方案、促進可持續發展、將人類和海洋聯結起來」為使命,提出七大預期目標,包括清潔的海洋、健康且有恢復力的海洋、物產豐盈的海洋、可預測的海洋、安全的海洋、可獲取的海洋和富於啟迪並具有吸引力的海洋。
作為2022東亞海洋合作平台青島論壇的板塊之一,本次論壇以聯合國「海洋十年」提出的「可預測的海洋」和「安全的海洋」為切入點,與會專家就如何提高海洋觀測能力和不斷提升海洋與氣候的預測能力展開了深度討論,包括與海平面、海洋環境、海洋生態以及氣候有關的數據信息共享、預報預測系統改進等進行了探討。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國際海委會西太分委會聯合主席喬方利分析了長期以來海洋與氣候預測面臨的重大科學挑戰,其已有研究成果顯示,已經找到提升海洋和氣候預測精度的科學路徑,這次獲批的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無縫預測系統,將聯合25個國家,引領海洋和氣候的預測,為世界民眾提供更加精準的預測產品,提供更加精細化的服務保障,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中國智慧和方案。

在當天上午舉行的2022東亞海洋合作平台青島論壇主論壇上,由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牽頭申辦的「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獲得批准,這是聯合國在全球範圍內首批設立的6個「海洋十年」協作中心之一,也是我國唯一獲批的協作中心,將落戶青島西海岸新區。作為國內唯一參與的地方政府,青島西海岸新區將以該中心為紐帶,在「海洋十年」框架下協調全球海洋與氣候領域的科技創新與合作,為全球海洋和氣候治理做出科技引領性貢獻。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忠德 通訊員 王偉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