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台媒報道,台灣地區半導體產業在國際間的佔有率名列前茅,現在無論民間投資或政策制定,大多都圍繞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對此,台媒體人陳鳳馨在網路直播節目《風向龍鳳配》中卻表示,這可能讓台灣產生「荷蘭病」,相當於半導體獨強,其他產業衰弱的經濟體質。而從全球視野來看,美國希望佔有台灣的先進位程,中國大陸又在成熟製程上異軍突起,面對雙邊的壓力,台灣半導體產業勢必要重新布局、步步為營。
圖源台媒
陳鳳馨指出,過去一段時間台灣經濟表現不錯可以歸功於2大原因,出口表現好、民間投資成長幅度大,而這背後最主要的推手,就是半導體。在許多產業的出口都經歷波折時,半導體產業因為世界性缺料而帶起的「得半導體者得天下」風氣,使出口得以快速成長,但其他的產業相對卻受到排擠。而投資方面,晶圓產業投資也都是100億美金以上。
陳鳳馨卻表示,半導體產業的獨強,可能使台灣出現「荷蘭病」。她說明,過去荷蘭因為在北海發現石油,一夕暴富,卻只嘉惠到能源相關產業,其他產業的出口競爭力因無法跟上貨幣的快速走強而萎縮,就形成所謂「荷蘭病」。回到台灣地區,在半導體之外,島內的服務業、傳產等等和日韓、東南亞競爭時出現更多關稅成本。面對半導體的成長與經濟貢獻,是「憂喜參半。」
關於近期台灣半導體相關的趨勢,陳鳳馨提到以圍堵中國大陸、降低對亞洲晶元依賴為導向的「晶元四方聯盟」(Chip 4)對於日本而言是有利的,因為在分工細緻的半導體產業鏈中,日本的材料技術是佔優勢的,上游供應是他們的強項,不必為「製造」的市場而煩惱。美國則是在軟體自動化設計上有高度的市場佔有率。不過有先進的設計與IP,仍須配合製造,而半導體製造的龍頭,就是中國大陸的中芯、韓國的三星,以及台灣地區的台積電、聯電、力積電等。
針對台積電的未來布局,陳鳳馨指出,先進位程部分台積電確實獨佔先機,與韓國三星在3納米晶元的製造、良率相比,略勝一籌,執得肯定,在世界的市佔率也高達9成。但半導體市場中多數仍需要的是14納米的晶元,屬於成熟製程,在大家都能做的情況下,高良率、低成本才是決定競爭力的關鍵。陳鳳馨表示,晶元屬於中間原料,最終仍需要製成3C、汽車等終端產品,而這些終端產品的製造與半導體的市場,目前依舊以中國大陸為首。
因此,對於半導體出口高度仰賴大陸的中國台灣地區、韓而言,若加入Chip 4,除了成熟製程要與美國合作,出口到中國的市場也受限於美國,恐怕會產生缺口。陳鳳馨指出,這也是為什麼朴振會向中國強調加入Chip 4的不得已。而韓國媒體也將Chip 4框架成一個技術資訊交流平台,而非產業聯盟。更嚴重的是,韓媒認為,Chip 4可能摧毀台灣地區的半導體產業。
陳鳳馨提到,若要「圍中」,韓國不會配合,而日本本身製造的晶元不多,也不會在圍堵中國大陸、減少供應與依賴上發揮作用,最後美方能施壓的,就是台灣地區。而9月Chip 4開會後決定如何定位這個組織,將決定未來陸、台、韓三方在晶元製造上的分工。
至於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陳鳳馨指出,早先就有傳言,美國的政界人士認為台積電設廠的5納米廠已經不是最先進的技術,希望可以讓台灣在美設立2納米廠,且不只是1座,是6座。她表示,近期真的也有傳聞稱台積電計劃在亞利桑那州再建3納米廠,掏空台灣先進位程的擔憂也開始萌生。目前台灣仍保有先進位程的優勢,只是在加入Chip 4後是否會受到攻擊?充滿未知數。
最後陳鳳馨提到,近期台積電無論是創辦人張忠謀、董事長劉德音都不斷接受美國媒體訪問,強調將生產線移往美國是徒增成本,留在台灣才是明智之舉,但美國恐怕是聽不進去。而到美國設廠會否減少對台積電的投資?陳鳳馨坦言很難說,因為因為台積電也會重新設算,從地緣政治與經濟的面向去思考,若到美國設廠、成本大幅增加的情況下,要如何重新布局。(編輯:方艷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