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阿里巴巴張勇首次以董事會主席身份發股東信,其中有三大關鍵詞,揭示了一個"水面下的阿里巴巴"。在表象之下,這家公司早已不是電商公司,甚至不是互聯網公司,而是這些單一標籤均不能定義的新物種。
和過去相比,阿里誠然大了許多,但和未來相比,20歲也不過才剛步入成年。對於未來,阿里有無限可能,充滿了想像力。
01、不確定中的確定性
"面向未來的最大確定性,就是整個經濟和社會生活全面走向數字化的大趨勢"
在股東信中,張勇強調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給整個世界帶來強烈的不確定性,"但我們始終相信,在所有高度的不確定性中,永遠存在一些高度的確定性。面向未來的最大確定性,就是整個經濟和社會生活全面走向數字化的大趨勢。"
"20年來,阿里巴巴也一直在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做準備",張勇在信中寫道,得益於中國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的高速演進,阿里巴巴在20年發展過程中與社會同呼吸共命運,不僅在互聯網中構建起全新的商業世界,也努力幫助實體經濟的各個產業全面擁抱數字化,實現兩者的融合創新。他寫道,"我們從作為全球電子商務的'水電煤',正成為各行各業走向數字化的基礎設施。"
縱觀今天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他們都提供了兩方面的巨大想像力,一是在基礎技術、前沿技術上持續投入;二是基於這些技術能力產生了強大的B端服務能力,進而輸出一整套數字化解決方案。
這也正是20年來阿里巴巴所做的事情。
先看技術創新。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公司依賴IOE(IBM的小型機、Oracle資料庫、EMC存儲設備),但IOE投入和運維的成本極高。2009年,阿里成為中國第一個決定去IOE的公司。十年之後,去IOE真正在互聯網、金融等行業落地,去IOE的精神內核——開放、自主創新、適應時代和客戶發展需求的IT架構,已經深入人心。同是2009年,阿里雲工程師寫下了飛天的第一行代碼,開啟了阿里巴巴在國內自主做雲計算的孤獨征程。後來的故事已廣為人知,談到為未來投入這個命題,繞不開阿里巴巴。
再看to B服務能力,這個B對阿里巴巴來說從第一天起就是中小企業。阿里巴巴的核心商業模式是平台,這意味著阿里從一開始就需要處理買家、賣家和平台之間的多邊關係,這是一組高度複雜的關係,也是在處理這一組關係的過程中,阿里巴巴形成了體系化服務中小企業的能力,一步一步基於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構建起支撐中小企業做生意的底層系統——數字商業基礎設施,並形成企業數字化的解決方案,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這些水面之下不易被看見的"深創新",在化作支持中小企業發展能力的同時,也不知不覺中成了阿里最深的護城河。
疫情無疑讓人們對這種基礎設施的能力理解更加深入。阿里巴巴充分利用商業、金融、物流、雲計算等數字化基礎設施,參與到全球抗擊疫情、保障民生、恢復經濟的行動中。公開資料顯示,阿里巴巴時隔11年重新啟動了幫助中小企業的"春雷計劃",用數字化方式幫助中小企業危中尋機。例如,淘寶和網商銀行推出免費的"0賬期"服務,幫中小企業快速收到貨款,在資金流轉困難之際解了燃眉之急。
獨行快,眾行遠,這是阿里巴巴一開始就選定的路。
02、客戶價值是一切創新的原點
"只有真正從零到一、從無到有、持續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創新,才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過去一段時間,阿里突然遭遇了一波集中看衰,看得見的創新在減少,在各條戰線陷入競爭,甚至有網友戲稱"只看分析評論,阿里巴巴是不是已經被美團和拼多多打死了?",還有人說"騰訊把阿里逼到了懸崖邊上"。
在這封股東信中,不難看出阿里看待競爭的態度:"阿里巴巴的20年,是競爭中求變的20年,競爭讓我們變得更好,競爭讓我們變得更有創造力,競爭讓我們成為造風者。"
如果把時間線拉長,可以發現,20年來阿里巴巴的發展就是充滿競爭的歷程:2014年春節,微信推出微信紅包,支付寶被微信支付寶"偷襲";2015-2016年,騰訊通過投資和流量傾斜,形成了京東等小弟"圍攻"阿里巴巴;2018年至今,流量玩家開始切入電商賽道。從前兩輪的結果看,雖然歷經波折,但阿里在核心領域的優勢地位並沒有被實際動搖,相反"以戰強身",在商業競爭中不斷自我進化。甚至許多app型競爭者還運轉在阿里巴巴數字商業的OS上。
單看阿里的股價,也能看出阿里的底氣。截至美東時間7月10日美股收盤,阿里市值已經達到6684億美元,附近幾天市值一度超過7000億美元,不到一周上漲20%。
阿里對待競爭的態度,背後是長期以來以戰創新的底氣。在筆者看來,這些"局部戰爭"實際上成了阿里的礪刀石,阿里真正在意的,如張勇在股東信中所寫:"只有那些真正從零到一、從無到有、持續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創新,才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所以看阿里巴巴的業務圖譜,20年前以創新者姿態出現的業務,今天還在變陣,持續為客戶創造價值,今天衡量新業務的指標,依然在於是否能為客戶前瞻性地預見問題、解決問題,所以才能不追逐眼下的熱鬧,專心把自己的事做好。在今天的股東信中,張勇說,"阿里巴巴的獨特之處在於,我們始終堅持自我,始終堅信客戶價值是一切創新的原點。"這與他此前在一次交流中所說的相呼應:"我們很多創新業務都是在默默無聞當中不斷堅守,因為相信、所以看見,所以願意去堅守,願意去付出,才慢慢熬出來的,這是我們今天面向未來,必須具備的視野和心理狀態。"
"創意造言,皆不相師",這句股東信中的話,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阿里巴巴的創新方法論和價值觀。張勇曾說過,"我們的打法是Build For Last的打法,我們需要更多的戰略定力,我們需要更多堅持,我們需要更多回歸客戶本質,而不只是看GMV規模、看訂單數規模,這才給我們更多靈感和信心,真正用創造性的打法去開創未來。"
從0到1的創造,造風而不是跟風,這是阿里巴巴面對大大小小的競爭、挑戰時的底氣所在。
03、三大戰略
"全球化是長期之戰,內需是基石之戰,雲計算大數據是未來之戰"
在2019年9月10日,阿里巴巴宣布了一個5年目標——服務中國10億消費者,在阿里平台上實現人民幣10萬億元的消費規模,並基於此全面走向全球化。到2036年,阿里巴巴希望能夠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超過1000萬中小企業盈利。
"面向未來實現這些戰略目標,我們將繼續堅持'全球化、內需、雲計算大數據'三大戰略——全球化是我們的長期之戰,內需是我們的基石之戰,雲計算大數據是我們的未來之戰。"張勇在股東信中寫道。
2019年,阿里巴巴核心系統實現100%上雲,成功香港二次上市,完成了回家之旅,也為全球化戰略進一步落子布局。去年,阿里雲的創始人王堅博士作為中國民營企業的代表,首次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這些都是阿里巴巴堅定執行三大戰略的階段性成果。
今天,在全球化、內需、雲計算大數據這三個戰略板塊里,都能清晰地看到阿里多個業務攜手作戰,並不斷融會貫通,這些將加強阿里數字經濟體的戰略一體化。不難想像,這三大戰略在推進過程中,也必然會伴隨著更多新能力的生長與開放。
阿里這個新物種的演進到頭了嗎?用阿里去年雙11的一句話來說就是,精彩,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