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政府官網1月3日發布消息顯示,以著名的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為核心的海昏侯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下簡稱「海昏侯國遺址公園」)規划出爐,預計總投資達到120億元,預計2019年開放。

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主入口透視圖
海昏侯墓即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又稱南昌西漢大墓,於2016年3月被確認墓主為漢廢帝劉賀,位於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附近。海昏侯墓自發掘以來已出土2萬餘件(套)的珍貴文物,在面積、完整性及內涵等方面都為國內首屈一指,至今對海昏侯墓的發掘工作仍在持續。該發現也於2015年入選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列。

2015年11月14日,西漢海昏侯墓進入主槨室清理階段。(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資料)

2015年11月17日,南昌西漢海昏侯墓主槨室西側發現1盒馬蹄金和2盒金餅。(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資料)
據悉,海昏侯國遺址公園規劃的中標單位為中國建築設計院,整體設計將以海昏侯劉賀的墓園為核心展開,還原漢代南昌地區的景觀,包括遊客中心建築也將借鑒漢代禮制建築格局。整個項目的規劃將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以路網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項目、生態景觀水系項目、包含博物館、遊客中心及配套設施在內的海昏侯國遺址公園項目。
消息同時顯示,包括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海昏大道以及劉賀墓園的展示服務中心在內的三個項目將於2017年先期開工建設,並預計於2019年左右對遊客進行開放。以這三個項目為起點,整個項目在接下來將以多期完成的形式開展,其中第一期海昏侯國遺址公園建設面積為12平方公里,二期、三期則是更為完善的功能區建設。整個規劃區域的總面積將超過50平方公里,包含了精品酒店、生態農業等項目,並對基本農田及實地保護區等進行整合保護利用。
【詳解】
海昏侯國遺址公園建設內容
以劉賀墓為代表的漢代海昏侯國遺址位於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畔,向南距離南昌城區約45公里。分布範圍約20平方公里,是我國迄今為止保存最好、主墓結構與墓園區、城池區的布局最為完整和清晰的最典型西漢列侯國遺址。截至目前,出土文物總數已達2萬件,2015年入選中國考古十大發現。
2017年將建海昏大道連接南昌城區、機場、遺址公園。海昏大道將從七里崗直通遺址公園遊客中心,建成後將使南昌城區到遺址公園的路程由原來的45公里縮短為20公里。
海昏侯遺址公園建設項目大致分為交通路網基礎設施項目、生態景觀水系項目、遺址公園(含博物館、遊客中心)及配套項目三大部分,預計總投資為120億元。

海昏侯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鳥瞰圖
遺址公園環境景觀的設計則以現狀植被及場地資源特徵為基礎,進而結合遺址的歷史植物孢粉分析,參考歷史文獻中對漢代以降豫章地區景觀的描繪,營造富有地域與歷史特色的環境景觀,策劃「此時此地此景」的詩化點景題名。同時,為解決場地防洪排澇需求,在水系規劃中融入了國際先進的海綿生態系統。
遺址公園中的建築設計基於對漢代文化與建築特徵的研究,於遺址博物館採用了「大象無形」的設計理念——採用覆土形式謀求建築物與遺址區自然環境的最大程度協調,同時暗喻了海昏侯墓的千年隱秘,以及在空間設計中引入漢代時興的「五行」說;於遊客服務中心借鑒了漢代禮制建築「明堂」的平面與格局,不僅滿足了富有漢代文化體驗特色的遊客服務使用功能,也展現出漢代的天圓地方世界觀和以中為尊的營造理念。
該方案不僅規划了遺址公園,還考慮了遺址保護展示對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和提高當地居民生活水平的可能——策划了包括精品酒店、高端墓園、農家民宿、生態農業等營業項目,並與基本農田、濕地自然保護區等資源進行整合保護與利用。
方案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最高標準
據悉,中國建築設計院的「南昌漢代海昏侯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方案在先後11家國內外頂級專業設計團隊參與的競標中勝出。方案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最高標準,按照政府提出的建設世界一流水平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要求,提出「海昏元素」、「豫章特色」、「江西韻味」、「大漢氣勢」、「中華文明」五大展示理念。
劉賀墓園作為展示核心區,規劃方案通過對遺址價值特徵的充分研究,憑藉一系列展示手段和闡釋流線的設計,向公眾揭示出漢代典型列侯墓葬制度及其「事死如生」的信仰,包括標準形制、同塋異穴、聚族而葬、祭祀方式等一系列特徵。

核心展示區——劉賀墓園鳥瞰圖
據悉,目前確定三項工程順延至2017年開工建設,其中包括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海昏大道、以及六合墓園的展示服務中心,預計這三個項目將於2018年左右向遊客開放。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中國建造主題公園、博物館美術館這些年幾乎是一種大躍進式的推進,自1978年以來,中國已經新建3500家博物館,但是大量的新興機構既沒有展覽,本身建築質量也很差,而且還位於遠離人群的位置。中國的2500家「主題公園」至少有70%虧損,許多公園是與依靠銷售住宅地產獲利的開發項目結合在一起的。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師傑弗瑞·約翰遜曾表示,地方政府建博物館或公園的目的是打造文化生活並賦予城市競爭力。但我國因歷史原因喪失了大量藝術品,而許多博物館的建造又速度過快,以至於達不到收藏、展覽和相應的教育功能,許多新建館已關門或只偶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