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5日,江西省南昌市灣里管理局開展「春風行動」線下招聘活動。圖為求職者在招聘會現場求職。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從春風行動在全國各地火熱進行,到穩定市場主體、拓展就業空間、穩定重點群體、促進供需匹配,2022年以來,穩就業政策舉措不斷,實現勞動力市場供需雙方高效精準對接。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在穩就業大背景下,各地積極探索創新舉措,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在線上,「遠程招聘」「視頻面試」「直播帶崗」成為主流,各方不拘一格積極創新線上招聘形式,用便捷高效各種形式為企業招攬人才,解決招工難、就業難。在線下,地方繼續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組織各種專場招聘會,聚焦重點群體,簡化就業手續,拓寬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
就業服務躍「雲端」「直播帶崗」熱度高
「歡迎來到直播間,今天邀請的企業提供了數十個工作崗位,除薪資和五險一金外,還提供食宿、免費體檢等福利,希望直播間的各位求職者多多關注。」每天上午10點,天津市西青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智聘中心的工作人員變身「帶崗主播」,在線推送招聘崗位,解讀各類就業政策,為企業和求職者提供「一對一」「點餐式」的求職招聘服務。
天津市西青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智聘中心負責人杭州介紹,自2月17日智聘中心啟動2022年「春風行動」推動會暨「千企萬崗」網路招聘以來,已經彙集了1000多家企業超過1.4萬個招聘崗位,崗位類型涵蓋各行各業。
來自河北的「90後」張從芹正是其中受益者之一。僅用三天,她就在線上完成了從冀到津的求職之旅。「刷短視頻時,無意間進入了『西青人社』直播平台,就抱著試一試的心理,跟著主播講解,挑選到了心儀的公司和崗位。進入雲平台一鍵投遞簡歷後,很快就收到了公司電話和面試確認。」張從芹說。
「直播帶崗」打破時空限制,讓求職者和招聘企業精準鏈接,實現「雲牽手」。
天津艾絲碧西食品有限公司人事部經理劉冬也感觸深刻。「受疫情和春節期間外地員工返鄉因素疊加影響,我們生產一線工人缺口多,需求大。了解到『直播帶崗』招聘模式後,我們第一時間報名,設置了車間技工、質檢、物流等70餘個工作崗位。」
令劉冬沒想到的是,企業第一次參與「直播帶崗」,就收到了來自多地求職者的近百份簡歷。「直播間鏈接的人才來自全國,通過『雲上招聘』,我們能對求職者做出更準確的分析,比線下投遞簡歷的雙向溝通更為順暢。現在,我們正在組織分批面試,一些急缺的崗位已經有求職者入崗。」劉冬說。
據天津市人社局統計,今年以來,天津共舉辦網路招聘會、「直播帶崗」等活動近百場,參與企業超過3800家,提供崗位7.9萬個,幫助求職者4.7萬人次,達成意向超過4200人次,為用人單位和求職人員搭建「互通橋樑」。
這並不是個例。今年2月,春節假期剛過,山東淄博人社部門就通過多家網路渠道舉辦了線上直播招聘會。山東瑞邦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新恆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藍帆醫療股份有限公司、山東一諾威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和智洋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當地知名企業走進淄博市人力資源市場直播間,推介企業和用工崗位。
淄博市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還就網友關心的就業創業政策、「人才金政」37條等進行詳細解讀。據統計,當天淄博市共舉辦「直播帶崗」活動4場,77家企業參與,提供崗位3518個,在線觀看達41.12萬人次。
在位於重慶市人力資源產業園的直播間里,每周五下午都會上演一場「直播招聘」,七八家企事業單位的招聘人員化身主播「直播帶崗」,以短視頻展示工作環境,在線解答求職人員疑問,還有老員工「現身說法」暢談工作感受……依託重慶人社部門推出的智能就業平台,求職者和用人單位可在線上完成簡歷投遞、遠程面試、電子合同簽訂等求職招聘全流程。
在進行「直播招聘」的同時,重慶智能就業平台上,還有逾2萬個就業崗位同步開展線上招聘。平台通過「單位展示+崗位介紹」「主播+導師」「公共+市場」等形式,為求職者提供簡歷投遞、線上職業指導、視頻面試、電子合同簽訂等一站式服務。
在招聘之外,就業服務也躍上「雲端」。據了解,「重慶英才·職等您來」網路直播及智能就業平台已打造成供需對接的渠道、政策宣傳的窗口、服務民生的陣地。「藉助大數據手段,我們的服務效能也更加精準有效,比如,系統精準識別多次投遞簡歷或參加面試而沒有成功就業的求職者後,我們就可精準開展就業幫扶。」重慶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說。
「勞務經紀人」牽線搭橋「技能免費學」提升競爭力
2月21日,在重慶市人社局組織下,重慶156名脫貧人員乘坐務工包機赴山東濟南、日照、威海等地企業就業。為確保脫貧人員有序外出務工,重慶人社部門積極與山東人社部門對接聯繫,及時獲取山東企業的招工信息,實現精準匹配,雙向選擇。
在全力推進返崗復工,穩定農民工特別是脫貧人口的務工規模之外,一些地方還在探索「勞務經紀人」「就業紅娘」等方式,更好地為招聘求職「牽線搭橋」。
不久前,農民工徐文松還在為回重慶潼南老家後找不到工作發愁。如今,他已成為潼南一家橡塑製品企業的員工,不再外出務工。這一轉變,離不開重慶市施行的「勞務經紀人」舉措。截至目前,重慶市在冊「勞務經紀人」數量達到1.4萬名。
「勞務經紀人」不僅要掌握勞務人員的求職需求,還要了解企業用工的情況,及時為求職者和企業「牽線搭橋」。重慶凌峰橡塑製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亮說,自從有了「勞務經紀人」精準對接,公司一有崗位空缺馬上就能招到人,節省了不少人力物力。
天津市「西青人社雲平台」也為每家企業和求職者精準匹配了「就業紅娘」。「我們全區共有180多位『就業紅娘』,她們日常在線,為雙方提供招聘過程中的全流程跟蹤服務。」杭州說。
天津市人社局副局長李惠廷表示,接下來,天津還將提高「精準度」,靠前服務穩用工。做好就業崗位信息歸集工作,增加崗位信息規模,提高崗位信息歸集質量,通過精準化的崗位推送、精細化的就業服務,強化人崗對接。
搭建招聘平台、開展定向招聘,給人才缺口大的行業快速引才打開了新通道。
望著電腦界面上幾十份「待回復」的簡歷,魯南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負責人宋祥雲鬆了一口氣:「公司正處於高速成長期,用人需求大,要精準對接到醫藥口的學生難上加難,多虧了人社部門定期組織的醫療衛生專場招聘活動。」
記者了解到,山東醫療衛生行業招聘需求持續攀升,其中千人以上規模的醫療行業企業需求量佔4成。山東緊盯行業需求,依託山東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網,聯合省內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部、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等16所醫學類院校舉辦醫療衛生專場線上招聘活動。
在穩就業方面,多地聚焦重點,著力穩住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群體,同時,採取有效措施強化培訓,提升職業技能和就業競爭力。
重慶市人力社保局就業處副處長張攀介紹,重慶瞄準高校畢業生和城鎮困難人員這兩類重點人群就業,通過聚焦「一生一困」的實際情況和服務需求,把脈開方、對症下藥。其中,針對高校畢業生,實施擴大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招聘、基層項目招募、企業吸納、徵兵入伍、升學擴招、科研助理、社區崗位開發等「8個擴大」措施。針對城鎮困難人員,實施穩崗留工一批、市場就業一批、自主創業一批、兜底安置一批等方式,多方面助力穩就業。
為最大程度減輕疫情對企業生產的影響,切實滿足企業職工技能提升需求,天津市人社局推出了「線上免費學技能」活動,培訓包含65門公共課、118門專業課程,共計約8200課時,在疫情期間供廣大職工免費學習使用。截至目前,線上平台訪問量達7.4萬人次。
山東則深入實施對重點群體的創業培訓,將有培訓需求的各類創業人員全部納入培訓範圍,實施梯次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對有培訓意願的農民工開展農村實用型技術等培訓;對返鄉農民工開展網路創業、電子商務等培訓;對農村創業帶頭人等,持續開展創業能力提升培訓和創業訓練營活動。
「培訓師資團隊都是國內知名創業導師,平時接觸不到,內容都是針對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共性問題、根本性問題。」濰坊科華集團創辦人孫繼發說,通過培訓,他拓展了眼光,提升了戰略思維,提高了個人能力,幫助很大。
精準施策長短相濟破解結構性矛盾
人社部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69萬人,超額完成1100萬人的目標任務。不過,業內普遍認為,從總體看,2022年就業壓力仍不容小覷。穩就業要長短相濟,進一步聚焦重點群體精準施策,提升職業技能培訓質量,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從今年走勢看,我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就業的基礎仍然穩固,就業形勢將繼續保持總體穩定。與此同時,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減弱三重壓力,就業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突出,完成全年就業目標任務還需要付出艱苦努力。」人社部就業促進司司長張瑩日前在人社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受疫情零星暴發、個別行業不確定性增強等影響,2022年穩就業工作依然面臨較大挑戰。一方面,大學畢業生總量將破紀錄地超過千萬大關,就業供給壓力巨大;另一方面,由於經濟處於轉型升級過程中,就業崗位結構性縮減。」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表示。
張成剛還指出,要進一步解決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問題,健全靈活就業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障政策。進一步加強市場主體信心,發揮好新就業形態在就業方面的作用。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建議,在數字經濟和產業轉移不斷發展背景下,應繼續推動遠程就業服務的新模式,對新興就業人群開展網路招聘、線上面試等,打破就業市場的「信息孤島」,引導就業服務儘可能實現「自主辦」「網上辦」。此外,改變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加大新興學科布局,讓求職者的能力符合新經濟發展和產業需求,同時推出更多線上線下培訓課程,促進人力資源開發。
復旦大學全球科創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凱也認為,要健全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積極打通企業和人才之間的信息、空間壁壘,藉助網路招聘等新手段搭建求職通道、提升招聘效率,同時政府、企業、學校形成合力,圍繞大學生就業過程和就業效果做好引導,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並完善技術技能水平培訓。
張瑩表示,下一步將以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為目標,以實施「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為引領,以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為抓手,聚焦重點、精準施策,努力確保就業大局穩定。一是聚焦穩定市場主體,強化就業優先政策。二是聚焦拓展就業空間,強化創業帶動就業。三是聚焦穩定重點群體,強化精準就業幫扶。四是聚焦促進供需匹配,強化培訓服務質量。
□記者 班娟娟 宋瑞 邵魯文 黃興 北京 天津 濟南 重慶報道
來源: 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