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劉藝龍 編輯丨李岩
北京時間6月11日早間消息,前國家副主席、開國上將王震之子王軍於2019年6月10日晚22時56分逝世,享年78歲。
政知君注意到,王軍曾在中信集團任職27年,並擔任了近11年的董事長。不過,王軍早年經歷和企業家相去甚遠,他曾上軍校、學工科、進入部隊服役。
簡歷顯示,王軍1941年4月11日出生於湖南,1960年,19歲的王軍前往當時著名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上大學,畢業後再到造船廠做工程師,而後在1967年他26歲時到海軍服役兩年。1979年,王軍跟著時年63歲的榮毅仁創業組建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並在業務部工作。
1993年,王軍出任中信總經理,此時的他卻遇到了一個大難題。據《南方人物周刊》早前報道,「當時偌大一個中信公司,賬面上只有現金200萬元」。王軍說,「意味著總公司大概能夠維持一個半月的工資發放。」而這,讓王軍焦慮到嚴重失眠。「大概世界上能找到的安眠藥我都吃過。」
當時王軍想的辦法,一是準備找下屬富裕的子公司借錢,二是加緊整合公司的業務。結果還是第二套方案使王軍重新有了現金流,從而渡過難關。
在同事眼中,王軍樂於挑戰,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精力。「他總是把旅行安排在晚上,下了飛機是白天就可以做事了,他在飛機上比躺在床上要睡得好。」陪王軍出差最多的原中信副總經理常振明曾向媒體透露。
1995年,王軍履新中信集團公司董事長,也是中信繼榮毅仁、魏鳴一之後的第三任董事長。
政知君注意到,王軍接過中信交椅的時候,中國證券市場中華夏、國泰和南方證券已經成了炙手可熱的新巨頭。僅1994年至1995年,全國共有614家企業掛牌上市,可中信連一家IPO主承商的資格都沒有。中信證券總經理蒲明書記得,當時他們「只能以『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證券部』的名義,在幾個IPO項目的招股文件上,尾隨其主承銷商之後,掛個『分銷商』、『副主承銷商』或『上市推薦人之類的頭銜』,在媒體和證券市場偶爾露露臉而已。在股票發行的盛宴上,中信最多只能分得一杯羹。」
這樣的背景下,王軍看到了投資銀行業務的前景,這是中信未來真正發展的著力點,而唯一的路徑就是必須擔任一家企業IPO的主承銷商。
1996年6月17日,耀華玻璃4500萬A股網上成功發行,募集資金2.87億元。中信證券因此收穫承銷費1000萬元。當年7月2日,耀華玻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中信證券終於實現了IPO項目「零」的突破。
但那時的王軍還顧不上慶祝,甚至無法繼續拓展業務。因為,上世紀末的那場亞洲金融危機正席捲而來。
作為掌舵者,王軍當機立斷。1996年,他獨自決定出讓中信泰富18%的股份,簽字的時候每股32元左右,正式出讓時的股價卻是38元左右,這讓中信損失了36億元。再加之隨後股價上漲到58元,這次有爭議的決定甚至讓外界批評為「國有資產大量流失」。
可事後證明,正是這次王軍的決定,讓中信一下子到手了108億資金,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中信自己渡過難關。王軍說:「我們沒向國家伸手去要錢。」
掌舵中信11年後,65歲的王軍卸任董事長。王軍掌舵期間,他率領中信公司拓展混業經營,渡過金融危機,還進行了公司體制改革。2002年,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進行體制改革,更名為中國中信集團公司,成為國家授權投資機構。
一個中信幹部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採訪時說,「王董事長非常低調,而且善良、實幹、仁慈、敬業,退休了很可惜。不過,他退休前建議的接任班子很成功,各方面都很強。」
卸任後,王軍擔任深圳市朝向管理集團董事長,金榜集團主席,中國高爾夫球協會副主席、中國職業高爾夫球協會主席、亞巡賽名譽主席。此外,王軍還是暨南大學董事會董事,北京林業大學客座教授。
資料 | 南方人物周刊 三聯周刊 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