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裝箱海運業第4季度旺季將至,國際航商8月15日及9月1日擬加征亞洲到北美航線的「綜合費率附加費」(GRI),每FEU(40尺標準櫃)將漲1,000至2,000美元不等,若兩次漲價都成局,將是集裝箱海運附加費17連漲。
國際集裝箱海運市場近期多空交戰,多方消息是,國際大型航商分別宣布,未來一個月內,北美線的GRI將連兩次漲價,台灣長榮、陽明也在漲價之列。依現貨價格,單次GRI運費平均漲幅在一到兩成以上。
上周最新上海航交所運價指數(SCFI)報價,現貨價格連續8周下跌,指數收3,739.72點,下探去年6月中旬以來新低。其中,遠東到美西每FEU運價6,499美元,到美東每FEU運價9,330美元。
此次宣布要漲GRI的航商,包括長榮、陽明在內,還有中遠(COSCO)、赫伯羅特(Hapag Lloyd)、韓新海運(HMM)、Ocean Network Express(ONE) 和以星(ZIM)。
根據漲價報告,長榮、陽明此次GRI漲價規範略有不同,長榮根據載運的貨櫃來定漲價標準,其中,部分特殊櫃GRI較高,而陽明則依貨櫃目的地定漲價額度。
業內人士分析,GRI不畏現貨運費下降而持續上漲,主因美國東西岸港口物流塞港愈來愈嚴重。由於歐美港口擁堵問題未解,供應鏈還是非常脆弱,今年恐仍要忍受高運價。
業內人士指出,現貨價格八連跌,但GRI卻將迎來17連漲,顯示供應鏈的脆弱性,無論是海運、陸運等環節,都還有不少隱憂,北美的需求端不穩定,但貨運系統混亂,導致運價此消彼長,整體運價仍居高不下。
德魯里世界集裝箱運價指數(WCI)連跌22周,這被解讀為供應鏈好轉的訊號。不過,也有部分海運資深專家們「卻看到了截然相反的情況」,他們指出美西由於供應鏈中斷造成的塞港從未好轉,且短期內將更加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