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假亂真的手法「拋物」詐騙,已是一種十分「古老」的詐騙伎倆。沒想到有人卻「捲土重來」,專門瞄準典當行進行詐騙。
10月28日,在市公安局刑偵總隊指導下,閔行警方破獲一個流竄華東六省一市、專門用混合金屬冒充純金(俗稱「金包銀」)的手法交易黃金首飾實施詐騙的犯罪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5名,案值超過40萬元。

圖說:涉案人員接受訊問。警方供圖
今年9月底,閔行警方通過警情分析,從數起報警類警情中發現一條線索:多家典當行工作人員舉報,有人用混合金屬冒充純金前來交易,造成典當行損失慘重。
警方立即抽調警力組建專案組開展偵查。調查發現,一個姓季的男子夥同其團伙成員多次在閔行區多家典當行典當黃金飾品。季某負責拿貨並將貨分配給4名同夥,然後5人分頭行騙。經專業機構對他們交易的金飾品鑒定,發現是真金與錫、鉛等平價金屬混合後打造的項鏈、手鐲等飾品。由於制假工藝較高,犯罪嫌疑人輕易騙過了典當行工作人員的初步鑒定,屢屢得逞。

圖說:造假的黃金首飾及相關票據。警方供圖
經50多天的偵查取證,警方摸清了犯罪團伙的作案手法,鎖定了相關證據。據閔行公安分局刑偵支隊副支隊長徐彬介紹,本案嫌疑人熟悉黃金交易行業的一般流程與鑒定手法,對交易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漏洞較為了解。嫌疑人的制假水平也比較高,大部分黃金交易行業工作人員用簡單的鑒定方法均未能識破,這也是團伙屢屢得手的重要原因。此外,嫌疑人作案頗有反偵查意識,不斷通過各種手段逃避警方偵查,為偵查打擊帶來一定難度。
專案組查明涉嫌實施「金包銀」詐騙的多名犯罪嫌疑人身份信息,通過中國黃金協會和上海市黃金協會,向全市、全國的黃金交易行業發布提示,提醒各地核查近期交易情況,一旦涉及上述嫌疑人員的,對交易物品進行二次鑒定。

圖說:造假的黃金首飾及相關票據。警方供圖
果然,陸續有上海、安徽、浙江、江蘇等多地黃金交易行業反饋,上述嫌疑人曾前來交易黃金飾品(黃金交易必須登記身份信息)。經鑒定,當時交易的首飾大多存在造假的情況。專案組也提醒受騙的黃金交易業主立即到當地公安機關報案。
10月底,專案組分別在浙江青田、金華,山西太原等地展開抓捕,搗毀了這個涉嫌「金包銀」詐騙的犯罪團伙,抓獲嫌疑人季某等5人。截至目前,已經查證全市類似案件40餘起,涉及華東六省一市的類似案件90餘起,案值超過40萬元。專案組正加大審訊力度,深挖案件,力爭將團伙未到案成員一網打盡。
通訊員 陳春 新民晚報記者 潘高峰
來源: 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