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靡全球的史詩大作《權力的遊戲》,上個月完結終章。它通過魔幻現實的色彩,講述了中世紀背景下七個國家、九大家族爭權奪利的故事。
開播九年,它的神劇地位屹立不倒,卻在今年走下「王座」,國內外評分網站屢創新低。以至於有超20萬劇迷聯名,請願重拍。
屈暢,可能是整個中文世界,最了解《權力的遊戲》與原著《冰與火之歌》的人。曾在川大求學期間,他無意間接觸到《冰與火之歌》,一頭扎了進去,隨後開啟持續十六年的翻譯工作。屈暢和原作者馬丁都是處女座,屈暢的翻譯故事生動展示了什麼叫追求完美。
英語6級沒過 他開始翻譯冰火
2002年的四川大學望江校區,散布著一整條街的書店。舊書攤上,屈暢無意間發現台灣譯本的《冰與火之歌》第一卷,於是又在網上找到前三卷的英文版。
「我一直在找更好的奇幻書,《冰與火之歌》比我看過的都要好。」彼時,川大圖書館也是屈暢常去的地方。按照當時的規定,單次最多借十本,屈暢每次都會達到上限,除了奇幻,書單里還有很多歷史、偵探、科幻類小說。
初見冰與火的世界,屈暢形容,「就像看過很多武俠網文,突然看到了古龍和金庸。就像梅西和C羅,總是比別人更好。」他急於把這份喜悅分享給別人。出於分享的目的,屈暢嘗試對小說進行翻譯,並把譯本貼到當時很有名的「龍騎士城堡」論壇。
現在各種介紹屈暢的文章,經常提到他曾經大學沒過英語六級。英語表達是他的短板,然而就是憑藉著一腔熱血,屈暢開始了持續十六年的翻譯工作,先後有四名譯者與他合作,但只有他完整參與了目前的五卷。
站在批判者的角度看自己
屈暢是重慶人,1982年出生,微胖、披肩長發、戴眼鏡、身高將近一米八。「在論壇上貼了兩個章節後,反響還可以,然後倒回去翻譯了十幾個章節。」這引起了重慶出版社的關注,他們聯繫到屈暢,隨後屈暢正式開始前三卷的翻譯工作。
《冰與火之歌》每捲動輒上百萬字,為專心翻譯,屈暢租了間搭在樓頂的房子。上世紀90年代的電腦遊戲很少有漢化版本,他只有逼著自己直面英語,從小到大,他積累的遊戲光碟數千盤。但這部小說更考驗的,是譯者對原文里若干線索和伏筆的還原,理解作者每句話的寫作意圖,把自己的理解放到整個全文的框架中來考慮。
為翻譯得準確,屈暢列印了幾千頁資料進行對比,裡面有冰火世界衣食住行、武器法律、家族地緣等等設定的整理,也有外國網友對小說的理解,資料堆成一座小山。屈暢將這些資料與自己的翻譯對照,每看到有疑問、疏漏、不嚴謹的地方,他都會劃掉或者打鉤,改回來再反覆默讀、檢查,清除掉所有覺得不順暢的地方,「要站在一個讀者、批判者的角度來看,不為自己辯護。」
屈暢追求完美的習慣,也體現在打遊戲上。他喜歡幾乎所有種類的遊戲,以「足球經理」類遊戲為例,當玩過一款後,他又拚命去尋找同類的、更好的、或者有對比的足球經理類遊戲,前後差不多玩了50個版本。覺得還不夠,他又玩了棒球經理、橄欖球經理、籃球經理等類型的遊戲。最後,同樣公司的其他作品也被他裝進了電腦,「不停去尋找新鮮的地方。」
在這樣嚴格的追求下,那個冬天,他完成了《冰與火之歌》第一卷的最後修訂。
銷量一般 電視劇開播漲4倍
2005年,屈暢與合作者完成《冰與火之歌》前三卷的翻譯,緊接著馬丁出版了第四卷,屈暢馬不停蹄繼續工作。
本科畢業,屈暢留在川大歷史系繼續深造,師從王挺之教授進行文藝復興方向的研究。離開校園後,他還曾在知名雜誌《科幻世界》工作,幹了5年,編輯過幾十本書、幾千萬文字。劉慈欣的《三體》一開始也在這裡連載。
與《三體》的暢銷不同,屈暢他們翻譯的《冰與火之歌》前幾年雖然口碑不錯,但銷量平平,「有段時間,出版社覺得也就這樣了,不是特別重視」。2010年,HBO要將《冰與火之歌》拍成電視劇的消息傳來,出版社很快再度拿下版權。隨著改編劇《權力的遊戲》現象級爆紅,原著也在中國火起來。
「後來就印了很多,現在印了非常多,出版社也投入了很多。」具體銷量屈暢記不清了:「起碼是之前的4倍。」
截至目前,原作者馬丁完成了前五卷的創作,屈暢與合作者準確、流暢的翻譯,也深得讀者好評。有評論說到:「翻譯我只服范曄老師的《百年孤寂》,和屈暢、趙琳的《冰與火之歌》系列。」還有評論說:「屈暢、劉慈欣還有科幻世界,是所有奇幻與科幻愛好者心中永遠的記憶。」
《權力的遊戲》已經終章,原著作者馬丁沒有趕上電視劇的進度,稿子一拖再拖。現在,屈暢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史歌圖書」,繼續致力於優秀幻想文學的引進和本地化。
近日,紅星新聞記者專訪了屈暢,商定訪談時間控制在半個多小時,但一不小心聊了快2個小時。回答問題時,屈暢幾乎都會圍繞著問題,從縱向、橫向解答清楚。對於一個問題,他可以一口氣說10分鐘不間斷,又在回答完畢時瞬間止住。

紅星新聞:很多讀者評價你的翻譯準確、易讀,是怎麼做到的?
屈暢:主要是自己要認真,要跟自己較勁,要精益求精,不要不求甚解,這是翻譯當中需要的。現在網路資料越來越多,以前我需要列印了幾千頁的資料來進行對比,可能99.99%的人都會覺得這浪費時間。
當時國外有關於冰火世界的吃喝住行、武器裝備等的總結,都有原文,比如盔甲是什麼樣子的,整理這些資料的人很了不起,我是現成在用。把它們一排排列印出來後,都要帶著疑問,挨著自己的翻譯去對照,每看到稍微有疏漏、疑問、不準確的地方,我都會劃掉或者打鉤,把它改回來,再反反覆複檢查,默讀很多遍,清除掉所有覺得不順暢的地方,站在一個讀者、批判者的角度來看。
方法看起來很簡單,但有時候我去大學做講座,就給同學們建議。可能很多同學覺得這個建議太普通、沒有靈感,但我極目所見,大部分不願意做到這基本的一點,就是「站在批判的角度反覆重讀」。有人會懶,或者讀了之後會原諒自己,為自己辯護,很多問題就會滋生。我從來不會為自己辯護。
有時候我也很頑固,成書後如果有人冒出來說,你這個「凜冬將至」翻譯得不好,或者哪裡不對,我可能會很激烈地辯論或者反駁。但在成書之前,我是對裡面的任何東西都持懷疑態度,想方設法認為是可以提高的。
但即便是這樣下苦功,還是留下了一些錯漏,甚至有把輩分搞反的地方,這跟我當時的理解能力和閱讀面也有關,太年輕了。得過且過做點東西太容易,真的想做點東西讓別人也覺得不錯的話,還是有點惱火(不容易)。
紅星新聞:《冰與火之歌》特別在哪裡?
屈暢:它確實寫得很好,超越一切同類小說。
它遵循現實主義,高度寫實,筆下的中世紀是摸得著的中世紀,不是童話式的、或者無細節的中世紀。很多小說甩了很多騎士、公主的名號,但是無細節,感覺是從迪士尼裡面找出來的概念,《冰與火之歌》不屬於這類。它的敘事結構非常好,轉折非常多並且合情合理,讓你感到緊張。
我還看過非常非常多的奇幻小說,但是從來沒看過超出它的。其實後來人寫的小說,在觀感上會比前人好一點,後人會總結前人的經驗、長處,把長處發揮得更突出。只要不是死水一潭的領域,後人永遠會在某一個地方比前人的好一點。有的小說會在戰鬥、魔法、個別人物等方面超過《冰與火之歌》,但把整個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系統、一個世界的時候,到現在為止在我看來,奇幻領域還沒有出現在整體上能夠超過它的小說,它毋庸置疑擁有一個很高的地位。
《冰與火之歌》優點太多了,如果一定要說可以舉十幾二十個,每個都可以說很多。就像你從小看武俠小說網文,突然有一天看到了古龍。《冰與火之歌》是鶴立雞群、獨樹一幟的寫法,就像梅西、C羅踢球就是要比別人更好一樣。
所以別人才會選擇拍它,搬到熒屏也才能夠打動大家,很多人覺得電視劇好看,那種感覺可能就跟我以前看原著的感覺是一樣的,因為它是同樣的故事。除了電視劇最火的七、八季是編劇另做的以外,除了因為資金問題拍不出來的劇情,或者被合併的人物,前面、尤其是最初的四季幾乎是原封不動地,把書搬到熒屏上。
紅星新聞:《權力的遊戲》最後一季,為什麼讓你感到茫然?
屈暢:我個人觀點,兩個編劇都是很合格的劇作者,是好萊塢的中上水準。但《冰與火之歌》是個廣闊的世界,超過了這兩個編劇的能力,他們對冰火世界的理解,停留在「比較厲害的知乎回答者」的層面上。他們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讀原著不熟,也許他們也想不束縛於原著。但不管怎麼說,他們對原著的理解不是那麼深入,是靠團隊在做,有時候台詞有一些問題。
電視劇是在豐富的原著原料里進行取捨,再增添一點自己的東西。當後期沒有馬丁原著的情節當「拐棍」,只提供了一些情節要點,問題就顯現了出來,一下就不行了,這個「不行」是系統性的不行。
這部劇HBO下了很大血本,演員、場地、服裝等配置是很高的。第六季、第七季的時候還好,雖然原著黨已經不滿到極點了,但只看電視劇的觀眾始終覺得後面可能會更好,只要電視劇用一些大場面來遮掩一些問題,勉強還可以再遮一下。
但到最後,電視劇給不出好的答案。現在網路上的評分很低,我覺得有點低得過分,很多是泄憤式的打分,但又很理解,因為大家對電視劇的期望太高了。我很反對說重拍第八季,他們無法駕馭這個故事,很多問題以前就產生了,只是到了最後他們要全部一瞬間解決的時候,全部垮台。
其實相對第八季,我覺得第七季不合理的情節還多得多。比如瓊恩一行去北方抓屍鬼給瑟曦看,這是他們原創的,中間不合理的情節多如牛毛,時空關係錯亂,抓回來也沒發揮任何作用,浪費了幾集的時間。這種情節完全就屬於好萊塢式的,但大家都在期待一個大決戰,所以失望的情緒並沒有這麼強烈。
再比如說從第七季丹妮莉絲回到維斯特洛開始,就無視了維斯特洛大陸的時空聯繫,為了湊劇情,丹妮莉絲的部隊一會兒就把凱岩城都佔領了,凱岩城在大陸的另一邊,怎麼佔領呢?而且凱岩城是修在千米高山上的堡壘,卻被放棄了,讓丹妮莉絲佔領,為什麼要放棄呢?裡面放一百個兵你也占不下來。隨後,大陸西南的高庭也被瞬間佔領了,閃電般一樣。從北方的臨冬城打到首都君臨,也完全不需要任何時間,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中間失去了任何時空聯繫了。
雖然電視劇有閃光點,演員的演技也在線,但最後沒有留出呼吸空間,把情節全部壓在一起,整個劇本構思上的問題太多。馬丁為什麼要寫這麼久,就是因為他對細節非常考究,整個空間、時間、人物的關係是嚴絲合縫的,但編劇自己編的時候完全脫離了這個東西。
很多隻看電視劇的人一開始會覺得,這就是故事,沒有關係嘛,但到最後又很不相信,神劇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這是創作的態度?雖然電視劇得分很低,但我並沒有那麼厭惡,他們就這個水準,如果他們足夠了解這個世界,就會知道這個情節是不合邏輯的,而是按另一個方法來呈現。但他們很早就放棄了符合邏輯的努力,那後面就更不可能符合邏輯了。
他們沒有能力,但馬丁又沒有時間。從現實來講,他們站在自己沒有能力的情況下,就應該原創,不應該參照著馬丁的骨架來做,去描述誰死了誰活了。第八季應該再放長點,後面三集的情節全部砍掉,他們做不到像馬丁那樣對人性、轉折的描寫,就只需要打夜王,死的人全部死在打夜王的情節里,很熱血地死去,然後終於打敗夜王。天亮了,這就是最好的結局。但他們恰恰就是想,要學一下馬丁,但他們沒有這個藝術能力,就應該向《環太平洋》或者超級英雄電影靠攏。
紅星新聞記者 王拓
編輯張波 張超
